我们知道巴赫爷爷把复调音乐发展到了一个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度,而老贝把主调音乐发挥到了极致。
在巴赫之后几乎没有作曲家倾注毕生心血于复调作品,这与各个时代不同的音乐思想和审美取向有关,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因为巴赫的成就只能让后辈仰视,永远不可能超越。
但是贝多芬在晚期却有明显的复调化倾向,甚至之前英年早逝的莫扎特,以及浪漫主义时期的肖邦等等很多作曲家,似乎在生命的最后时期都会在作品中体现出或多或少的复调倾向。
为什么呢?
复调是作曲技法中最为严谨的技法,它拥有无限地可变化性,当然复调技术还包括很多层面,有卡农,赋格,以及对位等等。其中对位应用范围最广,甚至在主调地和声进行中也可以渗透进去对位的思维,复对位更是最为艰深的复调技巧。但是我觉得楼主提到的这些人的复调写作都大不一样,巴赫绝对是前无古人的复调作曲大师,因为他写了很多最为严格的复调作品,而且质量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就连小小的二部创意曲他都能写出花来,但是同时他也是最了不起的和声大师,所谓地调性和声都是在巴赫那里确定下来地,按照我的理论老师的话说,巴赫的圣咏是最好地和声学教材,那绝对是严格的四部进行,如果大家读过了就会发现斯波所宾那本书里好多禁止的规则都是鬼话。复调既然是作曲的最高境界,当然不只是单纯的复调写作,要做到即好听又不显得做作是很难的,想创作得十分自然又不犯规,恐怕只有巴爷爷做得到。另外后人几乎都是在继续发展巴赫的复调,只有贝多芬除外,他写的赋格几乎都是巴赫以前的作曲家的风格的,当然这里又有他的风格,不过莫扎特的复调技巧也是相当地出色,在他最后的两部交响曲里相当地突出,特别是第41交响曲的第四乐章,真是复杂得太精彩了,就是看得人头都大了,我想这种极端复杂地技术在早期地贝多芬交响曲中应用得并不多。至于以后的作曲家很多人都尽量避开写大段地复调形式的进行,比如说门德尔松在一般作品里很少有复调进行,但是他却写了六首前奏曲与赋格给钢琴,但是论起质量来说,却远不及贝多芬钢琴奏鸣曲106和110末乐章的两个赋格。但在勃拉姆斯和瓦格纳以后德国作曲家的创作或多或少的都是在围绕着复调技法上发展地,以后地Reger和Wolf几乎都是按照这个路数发展下去的,到了施特劳斯(理查)和欣德米特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了。
但是我觉得楼主提到的这些人的复调写作都大不一样,巴赫绝对是前无古人的复调作曲大师,因为他写了很多最为严格的复调作品,而且质量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就连小小的二部创意曲他都能写出花来,但是同时他也是最了不起的和声大师,所谓地调性和声都是在巴赫那里确定下来地,按照我的理论老师的话说,巴赫的圣咏是最好地和声学教材,那绝对是严格的四部进行,如果大家读过了就会发现斯波所宾那本书里好多禁止的规则都是鬼话。复调既然是作曲的最高境界,当然不只是单纯的复调写作,要做到即好听又不显得做作是很难的,想创作得十分自然又不犯规,恐怕只有巴爷爷做得到。
巴爷爷牛就牛在这里……按说能把赋格写的非常严格规整的作曲家不在少数~但能做到对位严整~又能蕴含深邃思想和真挚的情感~还能那么和谐那么好听~也就只有巴赫能做到了……就像八股文~能把八股文写的趣味盎然~那才真是牛人~
能说说为什么吗?我很想知道……
复对位是两个声部进行对调,这样在开始创作地时候就要十分注意个别音程,如五度换过来就变成了四度成了不协和音程,而对位是不允许有不协和音程的,所以要是想写得好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卡农是最为恐怖地技巧在于要把一个声部的主题完全在另外一个声部进行重现,还要保证准确不犯规可是太难了,还要有美感那才叫一个恐怖。。。而且卡农不仅可以在同一个音上重复,还有5度卡农甚至9度卡农。。。卡农最为精巧和最了不起的作品之一就是哥尔德堡变奏曲中的几个卡农。不过真正让人觉得恐怖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卡农,他们四个声部只用一行谱子,我都难以想象他们是怎么写的。。。。
帕莱斯特里那那时候的卡农就很恐怖了,技术很高超
歌德堡里面的一些卡农真好听啊,五度八度同度全有了
感谢liuyuforever!
学到了很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