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琴
钢琴向来被人们誉为音乐皇冠上的明珠。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钢琴这一乐器之王也开始走进寻常百姓人家,为了培养孩子成材,许多家长不惜重金购买钢琴,想尽办法聘请钢琴教师,不辞辛苦,风雨无阻地带孩子上课,从而在社会上兴起了“钢琴热”,然而钢琴教学本是一项专业的学问,因此,要想做一名合格的钢琴老师,不辜负众多家长的期盼,那么就得从钢琴教学上抓起。以下是对钢琴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做出简要的论述。
一、在钢琴教学中要有正确的弹奏方法
一些人认为,弹琴就是动手指头,所以只要手指头能把音弹对,也就算会弹琴了,这是很不全面的认识。打一个比方吧,我们都上过体育课,每一项运动都有它的要领,只有掌握好要领,成绩才能提高。弹琴也如此,也需要掌握要领,就是说,要通过不断练习,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现在一些学生在弹奏时,胳膊、手腕都绷得紧紧的,或是猛砸猛敲,或是手指软弱虚飘,更不会正确地弹奏断奏、连奏,这就是行诸中所说的“不对路子”。
什么是正确的弹奏方法呢?可归纳成简单的一句话:总体的、持续的放松与局部的、暂时的紧张(指用力)相结合的方法,这是既先进又科学的弹奏方法。
总体的、持续的放松指的是:在弹奏的整个过程中,手、臂、肩、背直至整个上身,始终保持放松、自然。
局部的、暂时的紧张指的是:正在触键的手指尖关节才需要用力,而其它手指和臂、肩、背等仍要持续地放松。当这个手指弹奏完毕时也要立即放松,轮到另一个手指弹奏时,另-个手指的指尖关节在触键的瞬间再用力。
这种先进的、科学的弹奏方法,要应用在一切培训和演奏的过程中。
弹奏法(断奏、连奏、跳奏等)是弹奏技术(音阶、琶音、和弦等)的基矗只有很好地全面掌握弹奏法,弹奏技术才能提高,弹奏的琴声才优美动听,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错误的弹奏方法将使人误入歧途,所以,从开始学琴就必须十分重视弹奏方法,进行严格的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科学的强奏方法,是近百年来通过一代又一代的钢琴家不断地探索、改进、逐步形成的。提高钢琴的教学水平,关键是教师。
首先,教师必须认识掌握正确弹奏法的重要性,只有基础打好了,楼房才能坚固,建筑在沙漠上的楼房,很快就会歪倒。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要练琴、听课,要对学生负责,要对音乐教育事业负责,只有当教师首先掌握了正确的弹奏法,学生才会有长进。
二、钢琴教学要有科学的练琴方法
练琴最终能否得到完美的演奏,取决于练习的质量,而练习质量又取决于良好的练琴习惯。有的孩子每天花了时间练,却得不到老师的表扬,虽然练习很刻苦,但效果并不好,原因就在于练琴习惯的科不科学。因此,在练习时必须同时做到:
1、读清谱面。初学钢琴的孩子,在教学中,我尤其强调读谱。因为读谱是器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正确的演奏乐器应该从认真的读谱开始。读谱包括识谱、视奏的过程。同时,读谱又区别于识谱与视奏,识谱是初级阶段的任务,而读谱应贯穿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拿到曲子后,先看清调号、拍号、速度,对难以分清的地方先做好标记,如升降音、手腕的呼吸、反复等。
2、分手练,再合手。有的孩子喜欢一拿到曲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双手“蒙弹”,效果往往事与愿违,最终仍达不到教师规定的要求。拿到曲子后,应先分手单手把个声部的旋律弹熟,再合手慢速弹奏,方可有好的效果。
3、 难处练习法。任何一首乐曲在技术上都有共性的地方,都存在着难点。要将个别有难点的地方找出来,重点练习,待把难点练熟了,确实有把握后再从头至尾的练习。
4、 慢速练习。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弹好钢琴的秘诀是运用正确的指法,在正确的键盘位置上弹奏出正确的节奏。开始练习一首曲子时,一定要慢慢地认真练习。一些学生在练习一首新的作品时,一开始就练得很快,以至于节拍、音准、句子、奏法上都有很多错误,待熟练后再改就难了,同时也浪费很多时间。只有养成从慢到快的练琴习惯,才能得到良好的练习效果。
三、钢琴教学要从学生的心理上着手,这一点尤为重要
1、培养孩子音乐兴趣的重要性。
爱因期坦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对音乐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去追求音乐最高境界,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对人的工作、学习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他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又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更显重要。因为小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完全,缺乏意志力和责任感,虽然他们的好奇心极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对苦燥的音阶和指法练习产生厌烦情绪。有些家长和教师不注意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只是一味地逼孩子硬学,结果有些孩子不堪忍受而将钢琴砸烂也曾有发生。小孩子最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和富有情趣的事物。为了开启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大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比如儿童喜欢形象思维,无论教识谱,还是教演奏,最好多用一些比喻方法。在弹奏标意性乐曲时,教师在范奏前最好最好用形象语言等形式,将乐曲的内容和情绪讲给孩子,另外,家长也可有意识地给孩子听磁带、唱片或让他们多看一些钢琴方面的音乐会录像,观看实际演出等。孩子多具爱表现,喜欢赞扬的特点。家长和教师平时可采用打分、贴小红旗等方式鼓励他们练琴。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也要充分肯定。经常举办一些音乐会,让孩子们相互观摩、相互找差距,既锻炼了表演能力,又产生了竞争意识。通过以上方法,孩子会逐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自觉地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任务,成绩会明显提高,通过提高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回更加努力练琴。
2.注意启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习音乐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音乐开发智力。可以使孩子的记忆,协调和集中注意力得到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在钢琴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启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不仅何以提高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力,同时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十分有益。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充分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法。它充分调动了一个人的一切感觉器官来接触音乐,也就是充分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充分表达。比如相同的一个节奏型或一段旋律,可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强调并鼓励哪怕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之处。如果只是让学生死板的按乐谱的要求去弹奏,必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分析旋律所蕴含的情绪和思想,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建立音乐形象。通过准确的范奏,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内涵,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弹奏,充分创造与发挥自己所感受的音乐形象。有的教师只注意的学生技艺的训练,而忽略了创造力的挖掘,忽视了音乐感、节奏感的培养。只有充分启发创造性思维,才能通过丰富想象充分理解音乐内涵,才能提高音乐感、节律感等音乐素质。钢琴考级比赛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有许多考生在演奏技艺方面尚不错,但音乐感、节奏感较差。使乐曲显的空洞、枯燥、乏味,没有一丝活力。为了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以及音乐感和节律感,作为教师本身也应发挥创造性思维,用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例如可以制作一些形象的教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各种节奏谱。另外也可通过一些人的画面介绍音乐内容,使学生通过视觉配合听觉来感受音乐形象。反过来通过听音乐产生联想,让学生以音乐形象产生联想,让学生将其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画出来,也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办法。总之,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再充分表现音乐,激发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学习音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各年龄段间及同年龄段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一律用同一种模式进行教学,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由于每个学生在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性格特征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每个钢琴教师有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这样才能作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比如有的男孩子脑子很聪明,但特别好动,上课是长不能集中注意力,有的女孩子自尊心特别强,非常敏感。教师略微批评她一下,便会哭闹不止。很显然对这样的孩子不能过分批评,然而也不能对其错误置之不理。每堂课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有计划地指出他们在弹奏中的错误,且用非常柔和的语气讲:此处如能弹的更优美一些就好了。孩子们很乐于接受这种语气,很快就能纠正错误。有的家长看到比自己孩子后学的都已赶在前面,非常着急、不时训斥,甚至打骂和强制孩子练琴。有些教师也缺乏耐心动辄对孩子严加训斥,甚至拿根小棍敲击孩子的小手。久而久之有些孩子不仅产生了逆反心理,厌恶学琴,更有甚着一听要上钢琴课,就会产生恐惧心理。这样的心理状态还能学好琴吗?对这样的孩子只有耐心地启发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轻轻松松的上好每一堂课,并能轻松地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任务,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做也同样能使孩子们在学习钢琴中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