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钢琴已和自己的前身fortePiano有了很大的不同。巴赫曾为fortePiano留下
过它的最早期的作品,那就是《音乐的献礼》中的三声部古赋格曲(ricercare)。这首
作品被看做是巴赫为古钢琴所写的唯一的作品,是他于1747年在柏林郊区波茨坦宫谒见
腓特烈大王时在一架吉尔柏曼(G.Silbermann)制造的古钢琴上亲自演奏过的曲子。
根据最早的巴赫传记作者约翰·尼古拉斯·福凯尔(Johann Nicolaus Forkel,17
49-1818)的记述(写的当然不是上述这次演奏时的情况),巴赫演奏时,手指几乎不
离开键盘,而是以细微的动作轻松地进行演奏。手指是完全独立活动的,在任何情况下
都能毫不费力地流水般地演奏下去。当读到对巴赫演奏姿势的这种描述时,自然就会联
想到巴赫的作品风格问题,就会令人想到作品与演奏姿势应该是步调一致的。或许有人
以为上面所说的那种情况是由于巴赫在弹奏自己的作品,所以当然如此。但是,即使测
览一下巴赫以后的钢琴演奏史,读读各个演奏家的演奏特点,也会看出他们的演奏都是
与作品的风格相吻合的,从而也会理解作品与演奏还是应该基本上协调一致的。
对演奏风格进行大致的划分时,似乎也不外乎为古典派与浪漫派两种。也就是说,
在演奏时是尊重作品本身的形态还是突出演奏者自己的问题。这个问题即使随着时代的
变迁,演奏方面的基本态度有了改变的时候,在其各种方式的框架内,依然可以分辨出
古典的与浪漫的这两种性格。其实,这也是当然的事情。因为,不论表现的对象是什么
,古典派与浪漫派乃是人们用以表现自己时的两大形式。因此,即使在古典派演奏时期
里,也是既有典型的古典派的人,也有虽然基本上是古典派却又具有浪漫派倾向的人。
同理,即使是浪漫派的时代里,既有真正的浪漫派的人物,也有同时又具有古典派倾向
的人。这一点可以从西洋音乐史上缤纷多彩的作曲家们的风格上的千差万别中得到印证
。
因名著《钢琴演奏法的精髓》一书而闻名于世的卡尔·菲利浦·埃玛奴艾尔·巴赫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1788),似乎是一位超出单纯技巧家之上的表现
能力极强的演奏家,这一点也是可以从他的作品予以肯定的。英国的音乐史学家查尔斯
·巴尔尼(CLarles Barney)也曾说过:“巴赫的演奏使我肯定了以前我从他的作品中
所想象到了的情况。那就是说,他不仅是迄今为止所有键盘乐器的伟大作曲家当中的一
位,而且从表现能力方面来看,他也是一位最优秀的演奏家”。
可是,古典音乐时代的最卓越的钢琴演奏家,毫无疑问,应该是莫扎特。他在36岁
时逝世以前,一直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进行活动的,钢琴独奏曲与协奏曲占据了他的
整个表演生活。而且,他的演奏可以说的确是与他自己的创作风格配合得天衣无缝的。
无论是他面对钢琴时的姿势或奏出音乐的方法,都是非常自然、毫无勉强之处的。据说
,他面对键盘的正中央坐下来,就毫不犹豫地弹奏起来。他并不高举手臂,而是保持腕
部柔软,就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象流油如注般地”进行演奏。也就是说,他采取的是
属于古典式的弹奏方法。他演奏时的力度强弱,都是有节制的,使它们都不致于走向极
端。他的音质优美,持续时非常均匀、准确,节奏方面完美无暇,漏掉音符之类的现象
是绝对不会发生的。莫扎特还擅长视谱演奏与即兴演奏。当时有一位作曲家曾经说过这
样的话:“当听到莫扎特在大庭广众之下演奏时使我感到的惊讶,真是无法用笔墨与言
词来形容!实在妙极了,不仅变奏如此,即兴演奏亦然!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伟大而
又令人惊奇的场面”。
同莫扎特在钢琴表演方面进行较量的对方克列门蒂,技巧方面似乎要比莫扎特略胜
一筹。克列门蒂有一套炫耀自己的办法,他的演奏技巧异常华丽,而且富有浪漫式的转
调之妙。也就是说,克列门蒂是古典时代里的一位浪漫派人物。他的表演比他同时代的
任何人都更有魄力、更为大胆、更富有活力,也更为华丽多彩。
以上介绍了十八世纪后半叶至十九世纪初的钢琴演奏方面的一般情况,那时与现今
的较大差异是变奏和增加装饰,以及即兴演奏装饰乐段。变奏和加花是在乐曲反复时进
行的,它可以显示出演奏者的音乐才能。在乐谱中标有延长记号(fermata)的地方,每
位演奏家都可以表现出自己的即兴演奏之妙趣。至于要问钢琴演奏会始自何时?那是17
68年在伦敦的事情。在那以后,就不断地举行着,但是,节目单上却并非象如今这样都
是清一色的钢琴独奏曲,而是和歌唱或室内乐等共同组成的。可是,这样一来,就会提
出一个问题,即:当开钢琴独奏会时,钢琴应该放在舞台的什么地方,如何摆法。这个
问题是由捷克钢琴家杨·拉迪斯拉夫·社谢克(Jan Ladislav Dussek,1760-1812)解
答了的。杜谢克规定了面对舞台右方而坐的现今这种钢琴摆放位置。因为这样才篇使琴
盖起到回音板的作用,这是最理想的摆法。
职业钢琴家的出现,是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而且多半是女性。现在再回到演奏的问
题。维克列门蒂之后出现的是贝多芬。关于贝多芬的音乐是属于古典派抑或是浪漫派的
问题,众说纷纭;还有,如果要进行划分,那末究竟是以哪一年为界线的问题,意见也
是非常分歧的。而对于他的演奏,按照贝多芬以前的演奏法来看,至少是有非常强烈的
浪漫主义性格,这一点则是无可置疑的。即使从他的创作风格来看,也肯定是这样的。
贝多芬的弹奏法是粗旷的,但其中具有某种深透的力量和意念(Idea)。他的力度具有
使其他人的演奏显得不过是一股涓涓细流的一种威力。在十八世纪末时就早已有人指出
过他的演奏方法“与一般的大不相同,似乎是要独自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也有人说
那是“烈火般的表演”。这种情况,只要想起贝多芬的、特别是他中期的作品,就会感
到那是必然的现象。
在贝多芬的表演中,散发出耀眼光辉的是他的即兴演奏。不管有无事先准备了的供
即兴演奏用的装饰性乐句(Passage),由贝多芬演奏时都会逐渐进入他自己的独特的境
界,乐思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他的学生卡尔·车尔尼曾这样说过:“贝多芬的即兴
演奏实在太精彩了,它使得听众流泪,甚至还有人大声哭起来。即使不说贝多芬的乐思
之美妙和它的独特性格,也不去说他表现这些方面时所采用的独创的方法,在他的演奏
中似乎总有一种使人不可思议的魅力”。贝多芬是头一个高抬手臂弹钢琴的演奏家,他
击键的力度之强,几乎从头到尾都象是在砸琴弦。总而言之,贝多芬首先是要把自己所
感觉到的如实地弹出来,其次是要从钢琴上获得犹如管弦乐队般的效果。不言而喻,这
正是为以后浪漫派的表演做了准备的。
在贝多芬的音乐活动时代里,钢琴的性能也在逐渐提高。他最初用的是比五个八度
略宽一点的钢琴,在他着手创作《瓦尔特斯坦奏鸣曲》时,用的已是六个八度的钢琴。
后来,到了1818年,他买到了一架比六个八度还宽的布劳德乌德钢琴,便开始了他的晚
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活动。与此同时,钢琴制造业也上了轨道。1802年,布劳德乌德公
司(Broadwood&Sons)的年产量为400台,1825年达到了年产1500台。这时,标准音的
音高也有所提高,A音的振动数已从莫扎特时代的412赫兹提高到435赫兹。钢琴的框架(
frame)、弦槌和琴弦比以前已更加坚固,钢琴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
在肖邦和李斯特出现之前这段时间里,有车尔尼、韦柏、菲尔德(John Field,17
82-1837)、洪美尔(Johann NepomukHummel,1778-1837)、卡尔克勃连纳(Friedr
ich Kalkbrenner,1785-1849)和莫谢列斯(Ignaz Moscheles, 1794—1870)这样一
些作曲家和钢琴家。车尔尼是贝多芬的学生,他的贡献主要是在音乐教育方面,他通过
自己的学生李斯特和列谢蒂茨基(Theodor Leschetitzky,1830—1915)有力地支配了
十九世纪钢琴表演艺术的发展方向。韦柏具有非凡的演奏技巧,这从他的作品中是可以
看得很清楚的。他的钢琴曲的写法,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以成为肖邦《夜曲》的原型
的作品而知名的菲尔德,是象他的作品那样的诗一般的钢琴家,李斯特说他的演奏是“
旋律般的梦幻”。
现在,已经讲到了浪漫派演奏的时代。所谓浪漫派的演奏,就是把自我放在第一位
的表现方法。强调“我”这个字,成了它的特征。那时候正好有钢琴性能的提高来配合
,钢琴作为确实最适合于浪漫派的感情表现的乐器而受到社会上的欢迎。1800年前后,
钢琴已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乐器。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欧洲的大部分家庭都已具
备这种乐器,凡是年轻的女性都普遍会弹钢琴。而且,钢琴还起到了如今唱片的作用。
那是由于交响乐曲及其他管弦乐作品或室内乐作品,可以立即改编成钢琴独奏用的乐谱
而进入家庭的缘故。现今所说的钢琴独奏会,也是在这个时代开始的。那是1839年在罗
马出现的事情,李斯特自己一个人包了全场的音乐节目,这在当时可说是一件划时代的
做法,因为一般的音乐会,在那之前都是包括管弦乐、室内乐和声乐的。钢琴家个人举
办的音乐会,是与为了突出钢琴演奏方面的高超技巧有关的。就这方面来说,李斯特当
然是首屈一指的人物,只有李斯特才称得上是钢琴演奏史上的头一号杰出人物。在这以
前,除贝多芬之外,所有的钢琴家都是双手紧贴键盘弹奏的。李斯特则一反常规,把手
臂高高举起,头发往后一甩,使钢琴发出巨大的轰鸣,进发出兴奋的感情和色彩。他的
演奏技巧之高超,真可说是无与伦比的。
克拉拉·维克(Clara Wieck,1819一1896)曾经绝望地说:“我们虽然历尽千辛万
苦,到头来也没有获得什么象样的成果,而李斯特却用视谱演奏的方式一下子就完成了
!”舒曼也说过:“除去帕格尼尼之外,我还没见到过哪一位艺术家具有李斯特那样大
的征服听众、使他们兴奋起来和引人入胜的本领!”
李斯特的视谱能力之高超,是出类拔苹的。无论多么复杂的作品,只要他看过一眼
,就能够牢牢记住并完整弹奏出来。再有就是,他如果不给所弹的作品增加点什么,就
会感到乏味。而他给作品进行加工的做法,真可说是名符其实的一位浪漫派钢琴家。对
于李斯特钢琴演技之高超,是有过很多赞词的。例如,门德尔松曾说过:“他的技巧比
任何人都高。他动作敏捷,手指完全独立活动,他的非凡的感情表现能力,没有人能跟
他相比!”查尔斯·哈雷(Charles Halle,1819—1895)说;“真把人惊呆了”,然后
“使人带着十分忧郁的心情”回家,进而想到“自己从来也没有想象过会有这么高超的
技巧和力量”!所有这些,都和李斯特的钢琴曲给人的印象是吻合的。
说起李斯特受到人们的崇拜,真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尤其是妇女们将他奉若神明
。作为一位钢琴演奏家来说,他可说是“位极人臣”了。
“真把人惊呆了”,“使人带着十分忧郁的心情回家”
呵呵,有同感。有时听了某张CD后也会带着“十分忧郁的心情”练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