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月光钢琴学术论坛 http://www.moonpiano.com/bbs

国内最权威最专业的钢琴学术交流网站
共3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
[浏览完整版]

标题:求《超级玛利兄弟》的谱子

1楼
dingkun918 发表于:2005-6-22 12:10:04

求《超级玛利兄弟》的谱子

需要本人做点什么?请发话!

2楼
dingkun918 发表于:2005-6-22 12:11:38
我的信箱 :dingkun918@yahoo.com.cn
3楼
dingkun918 发表于:2005-6-22 14:56:39
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1873年, 与穆索尔斯基有深交的急进派建筑家维克 多·哈尔德曼 ( Victor Hartman,1842-1873)去世了,交往四年之久的密友的故去,似乎给穆索尔斯基很大的打击。

  同年于圣彼得堡的美术学校举行了哈尔德曼的绘画遗作展览会,这一展览会成为穆索尔斯基写作这一首组曲的动机。这一钢琴组曲,不仅是穆索尔斯基的代表性器乐作品,而且是十九世纪俄国最有独创性的乐曲之一。乐曲是由与“图画”有关的十首小品,以及有间奏功用的“漫步”主题组合而成。其配合之佳,表现了穆索尔斯基所独有的大胆的创造性,因此,这一首乐曲时至今日仍然很受欢迎。这种直接了当的表现方式,对后来的法国印象派有很大的影响。

  这一乐曲的出版是在作者逝世后五年(1886年) 在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努力下才得以完成的。很多作曲家对于这一钢琴组曲的管弦乐编曲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现在一般只演奏拉威尔改编的管弦乐曲。

  这里介绍的正是由拉威尔改编的管弦乐曲,并选录了整部组曲中的两个片段:

  “漫步”主题:这一主题在整部组曲中反复出现,作为连接十首小品的间奏曲,主要用来表现作者漫步欣赏画展的情景,但这一主题在每一次反复时都有情绪上的变化,直接提示着下一幅图画的内容。

  “基辅城门”:这是十首小品中最为精彩的一曲,风格壮严肃穆,威风堂堂。 此曲是根据已决定在基辅建造的城市大门设计图所得的灵感而作的。 由稳重的主题开始,逐渐增强之后,突然变成了平静的圣咏调。然后先前的主题再度强有力地出现,八度音程的上下移动在此增添了辉煌的色彩。 接着经过圣咏调的再现,开头主题更加壮大,最后的尾奏像是再次把主题的精力全部释放出来一样,全曲结束。

勃拉姆斯,一往情深摇篮曲<!-- #EndEditable -->

<!-- #BeginEditable "b" -->

  1864年,勃拉姆斯在汉堡遇见了一个维也纳的青年女歌手,名叫贝尔塔。奥地利姑娘特有的温柔妩媚和天真烂漫,比起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北方姑娘来,自有一种神秘的媚力。贝尔塔让他一见钟情了。从她身上,勃拉姆斯感到他注定要终老于此的奥地利土地是那么可爱。他写信给他的朋友约阿西姆(1831—1907)说:维也纳毕竟是音乐家的圣城,通过贝尔塔,使他感到这个音乐之都对他有着双重的吸引力。他曾跪倒在格累台纳夫人面前,求她发出邀请,让他和这个姑娘会面。他和贝尔塔的爱是两厢情愿的,但在谈婚论嫁的时候终于遭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

  贝尔塔嫁给了法柏先生。当他们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勃拉姆斯送给她一首“随时随地可以用来取乐”的《摇篮曲》(作品49之4)。“晚上好,夜里好,玫瑰花、丁香花都已闭上眼,你也快睡觉”的曲调,是一首用古老的奥地利方言吟唱的伦德勒舞曲的自由对位。在汉堡时,贝尔塔经常对勃拉姆斯唱这首舞曲:

  你也许在思量,你也许在梦想,

  爱情总是不能和权力相拮抗?

  要送给旧日的情人一首包含纪念和祝贺双重意义的歌曲,确实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杰出的俄罗斯音乐家<!-- #EndEditable -->

    <!-- #BeginEditable "txt" -->

  一、“强力五人集团”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最重要的导师是一个名叫巴拉基列夫的年轻绅士,巴拉基列夫在圣彼得堡的客厅里被称为最辉煌的钢琴家之一。巴拉基列夫也指挥一个私人的管弦乐队,能演奏贝多芬的交响曲一类的德国古典音乐。

  有一个年轻的炮兵军官和军事学院的筑城学教师居伊,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最亲密的朋友。居伊也是一个优秀的业余音乐家。他们经常聚会,把贝多芬和舒曼的交响曲当做钢琴二重奏来弹,并且互相评论对方的作品。

  那时出现了一个在俄国音乐中以“强力五人集团”闻名的小团体。虽然巴拉基列夫是领袖,而且居伊关于这个团体及其工作写得最多,但最重要的音乐是由其他三人作的——鲍罗丁,这位从化学实验室里抓时间写了他那忧郁而宏伟的交响曲和歌剧《伊戈尔王》的化学博士和化学教授;穆索尔斯基,这位在操练、跳舞和醉后狂欢的瞬间能狂热爆发出灵感的精锐团队的年轻而浮华的中尉;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这位在他们之中成为唯一的职业音乐家的年轻的海军军官。

  巴拉基列夫始终是领袖。当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被拉进巴拉基列夫的小圈子的时候,他才十七岁,后来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在他的生活故事里讲到这件事:“巴拉基列夫是一个了不起的评论家。每当我或别的青年上作曲课,弹奏出我们的构思时,他就坐到钢琴前面,并且确切地表明应当作什么改变,以致别人的音乐作品往往就变成他的,而一点也不是原来的作者的了。

  “年轻,有着机灵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漂亮的黑胡子的巴拉基列夫先生,对周围的人们的影响就象一种很有魅力的力量。在他所有的学生朋友中,我是最年轻的。他教我和声学,使我写出几首赋格曲,给我解释音乐结构的文法。我崇拜他而且服从他在任何问题上的忠告。。”

  虽然巴拉基列夫告诉别人什么时候应当写歌剧,什么时候应当写交响曲,并且批评他们所有的作品,但他只是在他上大学的日子里或课余时学习音乐。一个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出生地的俄国人是没有机会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的,因为在俄国并有象莱比锡音乐学院那样的真正优秀的音乐学校。巴拉基列夫有一种对音乐的天生听觉,而且无需知道各种规则就能够说出什么东西是好的还是坏的。所以他以为对别人来说,各种规则也都是没用的。

  二、杰出的歌剧作曲家

  过一个歌剧作曲家的生活是更符合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爱好的。他根据一些古老的俄罗斯故事和神仙故事写了几部歌剧。其中最有名的是《萨德科》,剧中出现了那首美妙的《印度客人之歌》,它是由一个印度商人在尼芝尼-诺伏歌洛德的大集市上讲他那家乡的财富的。《萨德科》曾经被大都会歌剧院在纽约演出过。

  由于他那些歌剧的成功,人们给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提供了在圣彼得堡新建的音乐学院里的一个教授的地位。他勇敢地接受了,虽然他还不知道很多和弦的名称,从来也没有指挥过一个管弦乐队,对于曲式的规则也没有多少概念。他一边教课一边学习,而且直到他被任命为各管乐队的视察员的时候,他才想:最好了解一下那些不同的乐器。于是他把长号、单簧管、长笛等拿到他那避暑别墅里去学习吹奏它们,——这大概是他那些邻居的巨大欢乐!

  最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会了那些老前辈大师们所有的方法和形式。他的新知识对他的朋友们同对他自己的帮助一样大。他深深地赞赏他的朋友们,如鲍罗丁和穆索尔斯基的音乐想法。他将朋友们的作品当作他自己的一样,对它们花了许多心血。

  穆索尔斯基是五人团中最有天赋、但也是最不勤奋的一个。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在为穆索尔斯基的作品配器的工作上花了许多苦干的时间,特别是他那伟大而严肃的歌剧《波里斯·戈东诺夫》。

  鲍罗丁是一个化学家,他总是认为他的试管比音乐更重要。他死后留下他那最著名的作品《伊戈尔王》,但这部作品仅仅是一个加过一点工的草稿。好慷慨的李姆斯基-科萨柯夫为这部歌剧从头到尾进行了配器。

肖邦,波兰才子<!-- #EndEditable -->
<!-- #BeginEditable "b" -->

一、又一个神童

  肖邦一家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里的三间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间,有着白色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挂着雪白薄沙窗帘的窗户,宽大的窗台上有倒挂金钟和天竺葵生气勃勃地开着花。房屋里面摆着沉重的红木家具、许多书架和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劈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在三间房子中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钢琴。不象别的神童音乐家那样,少年肖邦并不爱那钢琴。他恨它,并且不愿意学习弹它。

  他的第一个教师是一个奇怪的人物,总是穿着淡黄色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和颜色很华丽而俗气的背心,据他说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的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他教肖邦去爱那钢琴,并教他弹得如此之好,使这男孩在华沙逐渐以“第二个莫扎特”闻名。在十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弹奏,的歌唱家非常高兴,送给他一个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给了他一个钻石戒指。

  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

  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会编出一些小品来,让他那善良的老师为他写在稿纸上。后来他在他父亲教法文的华沙学会里学习作曲和其它课程。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学校去献身于音乐。

二、“从一而终”的爱国音乐家

  肖邦是终生献身于一种乐器的第一个作曲家。甚至连李斯特这位钢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转而为全部管弦乐队写作品,因而当他的钢琴作品为管弦乐队重新改写的时候,它们听起来一样好——或者甚至更好。肖邦并不试图在钢琴上模仿管弦乐队。他找到那种钢琴比别的任何乐器都能表现得更好的音乐。这是一种精雕细刻的音画,象他想念的祖国土地一样甜美而悲伤的,同种其旋律有令人难忘的短句的,同短小的快速音阶进行和雅致的音、以及精致如银色的花边连起来的音乐。不论他的作品的节奏是什么——是圆舞曲呢还是波兰的玛祖卡舞曲或是波兰舞曲——那旋律几乎总是用简单的ABA三段体歌曲形式。他的音乐同贝多芬奏鸣曲不同,正象一首短小但完美的诗不同于莎士比亚的一出话剧一样。

  他在维也纳开了两次很成功的音乐会,然后想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上去求名。在华沙开了三次告别音乐会,他也发了。当他还没有走出多远的时候,他的老师和过去的同学们阻止住他的马车并唱了一首为了向他致敬而写的大合唱。然后他们给他一个装满了他的出生地泥土的银制的纪念杯,希望他永远也不会忘记它。他永远也不会回来了,但是永远也不会忘记他对生育了他的祖国的爱。

三、巴黎岁月

  肖邦到巴黎后不久,就成了巴黎最时兴的教师。他愿意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价格是最高的。他上课时象一个王子,总是戴着白羊皮手套,并且由一个仆人陪着,坐着一辆马车来到。

  李斯特把他介绍给在乔治·桑的笔名下写作的著名小说家迪德望夫人(Dudevant)。通过她,他被拉进以巴黎为家的艺术家们、作家们和音乐家们的欢快的圈子里去。可是降临到他身上的一切成功和乐趣都永远不能使他忘记波兰的光荣和忧伤。

  所有的肖邦的音乐作品都是他的各种感情的短小音画。有一些是从他自己的生活中取来的——当他在玛佐尔卡岛上访问乔治·桑和她的女儿们的时候写的梦一般的夜曲和短小的前奏曲,和那些圆舞曲——特别是降D大调的那一首,据说是在他注视着乔治·桑的小白狗追逐自己的尾巴以后写的。但是他的音乐的更大部分都是从他对他的出生地的热爱里生长出来的。

四、波兰节奏

  他的许多最伟大的作品都是用波兰的两种古代舞蹈玛祖卡舞和波隆涅兹的节奏写成的。波隆涅兹舞是一种贵族的舞蹈——王子和英雄们在他们的国王宝座前面稳重而庄严地行进。肖邦用这种曲式写了他的一些最宏伟的作品。玛祖卡舞是肖邦肯定时常看见的,当波兰农民们力图在朝气蓬勃的尽情欢乐中忘掉他们生活中的艰苦时跳的一种农村舞蹈。那节奏是每一小节三拍子,可是在最后一拍,当那些跳舞的人们把他们的脚后跟咔嗒一声碰在一起时加强了一下。肖邦作了五十多首玛祖卡舞曲,并且在这一种节奏里,表现了从悲伤和神秘感到生活的欢乐等种种感情。

  他那伟大的《降B小调鸣曲》是建立在古老波兰的一首诗的基础上的,而他的四首《叙事曲》是用各种音讲了波兰的最伟大的诗人写的四个故事的作品。其中最流行的一首讲的是一个年轻的骑士对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小姐的爱情。甚至他那些《练习曲》,也不仅是一些练习,而是一些音乐素描。所有想做钢琴名家的学生的雄心壮志要学会弹的那首伟大的《革命练习曲》,是当肖邦听见那些波兰人一再起来反抗俄国,但一再被残酷地镇压下去时写的。浪漫派大师舒曼曾这样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音乐被人这样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它对每个人的心诉说他对自己祖国的热爱。肖邦在巴黎的一个朋友,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写道:“他在钢琴前坐下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那带着“以表达的魅以表达的魅力的笑容、令人愉快的态度、象天使一样有着一绺美丽的鬈发”的文雅的小音乐家成了巴黎那些客厅的宠儿了。但是巴黎生活的兴历毁坏了他的健康。当他身体更弱时,他变得敏感而易怒了。在一次争吵之后,他同乔治·桑的十年友谊结束了。

普罗科菲耶夫,俄罗斯神童<!-- #EndEditable -->
    <!-- #BeginEditable "txt" -->

  一、俄罗斯神童

  普罗科菲耶夫不仅是俄罗斯音乐史上的超级神童,就是在世界音乐史上,他这样的神童也是首屈一指的。

  五岁的普罗科菲耶夫,就创作出他的第一首钢琴独奏曲。

  九岁的普罗科菲耶夫,已经写出了两部歌剧和数首钢琴小品。这时他从师于俄罗斯作曲家格里埃尔,令这位老师大惊失色。

  后来,当他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时,其充满创新思维的音乐见解,已颇为成熟。他在学习弹奏贝多芬、莫扎特的钢琴曲时,从不听教师的指点,随意发挥,经常加进自己的东西。他觉得里亚朵夫的和声课单调乏味,连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配器法课程,他也不感兴趣。

  二、“快速配器法”

  普罗科菲耶夫曾发明了一种“快速配器法”,其主要方法是在钢琴谱上附加若干行,再标上作者的“配器意图”,然后具体的乐队演奏总谱,全部由助手完成。

  比普罗科菲耶夫晚一些的前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他的回忆录(他去世后方允许出版)中,曾指出:普罗科菲耶夫根本不懂配器,其作品的配器全部依靠他人完成。

  这不能不使人怀疑,普罗科菲耶夫发明“快速配器法”,是否正是用来掩盖他在配器方面的“一无所知”呢?

  我们不妨仔细听一听普罗科菲耶夫的几部代表作如《彼得与狼》、《古典交响曲》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想必都会发现作者的配器艺术十分切合题意,而几部代表作的配器法又具有风格方面的统一性。由此看来,这几部代表作品的配器实在不像是出自“他人手笔”。起码,普罗科菲耶夫在配器方面是有相当多“个人见解”在内的。

<!-- #EndEditable -->

4楼
司马相如 发表于:2005-6-23 8:17:17
倒……这些和超级马里有什么关系?
5楼
天长地久 发表于:2005-6-23 8:46:25
晕????什么联系呀???我怎么看不明白!
6楼
dingkun918 发表于:2005-6-23 11:01:58
那需要我做点什么? 不会让我介绍一下超级马力吧!
7楼
dingkun918 发表于:2005-6-23 11:06:48
求你们了 帮帮我吧 需要我做点什么请说!
8楼
pinkfish 发表于:2005-6-23 23:20:18

同求!!我的信箱hakueili@tom.com

关于超级马力,实在不知道要介绍什么啊?90年代初很风行的游戏,音乐很好听了。我就知道这些了~~~

9楼
eimy 发表于:2005-6-23 23:27:17

在这个网站上有,自己下载吧!http://www.51piano.com/score/index.htm

ps.在查找输入超级玛丽就ok啦!

10楼
pinkfish 发表于:2005-6-23 23:43:34
谢谢!这个全吗?
共3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

Copyright © 2005 MoonPiano.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3125 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