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介绍下乐曲,这个乐曲的全名叫: Concert Paraphrase on Tchaikovsky's Evgeny Onegin,就是说根据老柴的歌剧叶甫根尼 .奥涅金里面的音乐改编成的钢琴曲。 老柴是旋律大师,他的乐曲始终在旋律上非常出色,俄罗斯的丰富文化背景也为他的音乐提供了极多的营养。12分多钟的音乐,那个迷人的主旋律一直在萦绕。
柴可夫斯基,我们亲切地称他为老柴。他那独特的旋律、浓郁的俄罗斯风情早已深入爱乐者的心中,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听老柴,最初听的是《D大调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给我的印象是那优美的旋律。我想,后来之所以会喜欢上古典音乐,这首曲子有关键性的作用,它那第一主题优雅的民谣曲调和第二主题里面连续的钢琴伴奏,相信就算从没接触过古典音乐的人也会喜欢上,而且留下难忘的印象的。虽然浅显,但这首曲子所表达的感情又是如此的丰富,王蒙曾说过:"如果夜阑人静,你谛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你也许能够再次落下你青年时代落过的泪水。只要还在人间,你就不会完全麻木。"
后来听说老柴是个同性恋者,刚开始时多少让人难以接受,试想能写出如此美妙音乐的人怎会是个性格变态者呢!再后来,看了一些他的传记和了解他的生平,就觉得即使他真的有断袖之癖,也是可以理解,而且值得同情,同时还加深了对他的崇敬。
老柴少年时曾被父母送到法律学院学法律,在那里他遇到了改变他往后性格的一个人。那个人是他的同学,是个充满邪异魅力的男孩,他对老柴百般引诱,致使刚处在青春期的老柴性格开始发生变异。后来老柴转到音乐学院读书,毕业后开始作曲的生涯。在那段时间里,老柴有个很好的机会摆脱少年时留下的阴影。那时他喜欢上了个女高音歌手,两人感情发展很好,很快就到了准备订婚的时候。而就在那时,那个女高音突然背叛了他跟一个男高音结婚了,这对老柴来说是个绝大的打击。就在她结婚后不久,老柴曾经去看过她的演唱会,虽然坐在剧院的前排,但老柴整晚都举着望远镜,因为他不想让人看到他那满脸的泪水。不久后,老柴为了掩饰自己的同性恋而与音乐学院的一个女学生进行了闪电式的结婚,但是这段没有任何感情的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从此老柴的人生固定要与孤独、悲伤连在一起。
唯有在音乐中,老柴才能倾诉、发泄自己的感情,才能从中找到他自己。在音乐中,他把痛苦、忧伤、对幸福生活总是留不住的无奈、无奈之中仅存的一丝希望通过音符全部宣泄出来。那丰富的感情,令到每个聆听过他音乐的人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他的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被人描述为:"柔情、激情、煽情、滥情,你怎么形容都说得过去"。
后来,老柴遇上了改变他命运的另一个女人,她就是富孀梅克夫人。梅克夫人听到老柴的音乐后非常喜欢,她提出用自己的钱支持老柴的音乐创作,处在困境当中的老柴当然欣然接受(当时的音乐家的经济处境一般非常艰难)。从此他们通过书信的方式联系并交流在音乐上的见解,一个创作、一个聆听,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的这种特别的友情持续了很多年,但他们那却从没见过面,因为梅克夫人提出不要见面的,老柴只是见过一次她的背影。而老柴则把他的《f小调第四交响曲》题献给梅克夫人,以此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
但突然有天梅克夫人写信给老柴说她破产了,不能再给他任何帮助。而老柴得知梅克夫人是因为知道他是个同性恋者才跟他绝交的,这彻底地击跨了他,老柴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因为在他的心中,梅克夫人就是他唯一的知己,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妻子,而这个朋友、这个没见过面的"情人"突然要和他绝交了。他曾写信说:"你要知道,那种生活并不是我自己想要的,你知道那样的生活有多痛苦吗?!"
老柴开始酝酿他的天鹅之歌-第六交响曲《悲怆》。往事一幕幕重现眼前:幸福总是走得太快,美好的时光总是留不住,而苦难与悲痛却总是不肯远离他。他用低音管奏出低沉沙哑的慢板开始,以沉郁、晦暗、哀伤的慢板结束,从没人以这种曲式写过交响曲,从没人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如此的生活、如此悲怆的感情,而老柴,则以痛苦一生为代价做到了!
我的邮箱是:ziyang86523@163.com
强烈顶,我以前也求过这个,无人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