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月光钢琴学术论坛 http://www.moonpiano.com/bbs

国内最权威最专业的钢琴学术交流网站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求助]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总谱k459,op19 总谱

1楼
bobo105 发表于:2006-5-7 17:29:56
<!-- google_ad_section_start -->

向太阳——漫说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一)   八十七张一套的贝多芬全集问世[看到这个“特大喜讯”,马上联想到“180”那个数字——一百八十张一套的莫扎特全集。   我们只能望两样而兴叹了!   世界人口虽在老年化,人生仍苦干太短。我辈爱好者的购买力、闲暇、听赏力、寿命,跟得上那一套又一套庞然的全集发行的步子吗!   这倒又促使我下决心来干一件早就想于而又踌躇着怕干的事:为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音乐做个虽然不够资格但有一腔热忱的导游者。全集,我们无福消受;那就更应该先取其精华,钢琴协奏曲正是莫扎特音乐中的精华。有些听众,我常常为他们可惜,他们只去听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却不知道他那二十三首钢琴协奏曲中才是风光无限,气象万千。我常劝爱乐而又是“莫迷”者多听细听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别的“全集”且不忙买,他的钢琴协奏曲全集大该先买到手。通读贝多芬的“三十二”,我并不劝人那样做,原因此处不暇解释,但我怂恿朋友们不妨通读莫扎特的“二十三”。当然不是叫你在几天之中一口气读完,而是在你大半辈子的生命中开发和享受这个宝藏。随着生活体验与读乐领悟的与人俱老(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句话:“人书俱老”),你会有听之不尽的惊喜。(说“大半辈子”,潜台词是:只有人到中年,“乐龄”较长的人,才可能爱上莫扎特的音乐。)   他的钢琴协奏曲重要,这在乐史与乐评中是有定评的。研究莫扎特的权威学者阿·爱因斯坦说,钢琴协奏曲也许是最能代表他的创作特点的作品。另一位学者维努斯(A.Veinus)用一种对比的方法掂出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分量。他的说法是,贝多芬一共写了七首协奏曲,能够同他的九部交响曲相提并论的只有两首。然而莫扎特的二十三首钢琴协奏曲(何以说二十三首,请看后文)中,至少有五六首是可以同他最好的交响曲摆在一起的。如果要在他最精彩的钢琴协奏曲(例如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七)同《G小调交响曲》《朱庇待交响曲)之间评比高下,作出取舍,那是很困难的。   现在来一个“高潮”,让我“请出一位尊神”(此乃“文革典故”!)来发言:   “你难以想象,像我们这种人,听着背后他(按,指莫扎特)那样的巨人的脚步声时有何感觉。”“由于一般人不理解也不尊重像他的钢琴协奏曲那样的伟作,这才促成了我辈得以存身而且出了名。假如人们知道从我们这里所能饮到的不过是涓滴而已,那他们就会上大师那里去喝个痛快了。”   谁的声音?布拉姆斯!这些话是在他同指挥家勒维一起准备演出他的用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写出的《第一交响曲》时谈的。   一听布拉姆斯这话便信之如神渝是可笑的。我们只是要接受其启示,用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来证实,求得一个究竞。   莫扎特并不是什么飞来峰.平地上奇峰突起。你可曾想到,正像19世纪可以看作交响乐的世纪,17—18世纪称得上是协奏曲的世纪。且举两位同莫扎特相去不远的作曲家来看。塔尔蒂尼去世之年(1770),莫扎特年已十四了。此人共写了协奏曲一百二十五首。不过,如今的人只记得他一首奏鸣曲,《魔鬼的颤音》。另—位是今天仍然吃香的维瓦尔迪。他死在莫扎特出世前十五年。他作协奏曲的高产纪录是五百!   比“大协奏曲”更讨人欢喜的“独奏协奏曲”正是莫扎特那个世纪新兴起来的。按照维努斯的说法这种新兴体裁的结构原则却是来头不小,可以比之于古希腊悲剧中一个角色同合唱队的关系,又可比之为莎剧中主角的独白。他还从协奏曲中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对抗联想到了人世间个体与群体的对应。   其实,更切题的是它同歌剧、同交响乐之间的深刻的联系。这就—言难尽了。但这却是协奏曲为何能发展壮大的重大原因,也是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写得那么丰富多彩而又深刻的一个原因。   维努斯在其大著《协奏曲》中漏掉未说、我想大胆作个补充的是.钢琴这个新兴乐器所起的作用。假如不是克里斯多福里在18世纪之初创制出钢琴的话,那么不论莫扎特多么天才.也不会有那“二十三”了。   真难说是莫扎特赶上了钢琴,还是钢琴这全能的乐器赶上了伟大的莫扎特!   它一出世便飞快地成长、成熟。作曲者、演奏者、制造者三者,在这个过程和有一种交相为用相辅相成的影响。   莫扎特诞生之前五年(179)才去世的老巴赫竟无缘等到钢琴这乐器的完善!而青年莫扎特使能够把它变成自己得心应手的喉舌厂。   然而机缘的凑合还有其他方面的情况。   又是作曲家,又是演奏名手,这样的乐人在17—18世纪并不少见。但在两方面的水平登峰造极,集“双美”于一人者,古今又有儿人呢?莫扎特正是一个!(同他并世称雄的海顿,在协奏曲的写作与钢琴的演奏上就膛乎其后了。)   他是无所不能的作曲家,精通歌剧、交响音乐与室内乐的写作。从古老的管风琴到虽己衰老仍未退出“舞台”的两种古钢琴,各种键盘乐器的弹奏无不精通。   多方面的有利因素,荟萃于绝世天才的一身,于是,在其二十三首钢琴协奏曲中来了一场“灿烂的爆发”(借伏尔泰的话语一用)!   万事俱备,只欠“西风”。不刮这“西风”,“灿烂的爆发”也许还是要落空。   且来引几封莫扎持家书看看。   1781年4月4日,他从维也纳写给父亲的信:“大主教在此地成了我施展才艺的一大障碍。因为,他害得我至少损失了100杜卡特。那本来是我笃定能够从一场音乐会取得的收入。怎能不是这样!女上们都自愿参加分发入场券。我可以有根据地认为,当我昨天在为救济孀妇而举办的义演会上演奏时,维也纳人是非常喜欢我的。我不得不从头再弹一遍。因为,掌声始终不肯停下来。这儿的听众已经都知道我了。假如开一场个人音乐会的话,照你看我能收入多少呢?”   1784年2月10日家信:   “三次预订入场券的音乐会开过,我声名大噪!在剧院举行的一场更是大获成功。我写了两首辉煌的钢琴协奏曲。……最令我引以为荣的是听众绝无倦态。”   1783年2月15日写给某男爵夫人的信:   “我走头无路了!某先生通知我,如果在明晨之前不将债款付清,他就要采取行动。请夫人为我设身处地想一想,届时我将何等狼狈!   我付不出,哪怕是半数也付不出:   老天在上,请求夫人帮助我保全自己的声名荣誉!”   简而言之,从萨尔茨堡大主教的牢笼中奋飞而出,他成了个“自由作家”(free lance),可以大展鸿图了;然而从此也就饱尝了穷愁的滋味。他那似乎与生俱来的满脑子的乐想是流泻不竭的。但从他家信中的话来看,他宁愿在宁静的环境中从容地写作。只因为生活的皮鞭在他头上高高扬起.他也只得大干快上了。写歌剧,最能名利双收,然而谈何容易。作曲卖稿,也有种种麻烦。收几个学生来教弹琴与作曲,学费有限,功夫不少,耽误了他作曲,而作曲才是他最感兴趣的,不划算。   那么,举行个人音乐会,自己作的自己演奏.达同时也就是向听众发表最新之作。“首发式”!随后再将其出版,也便等于先做了广告。   因此,定居维也纳之后,他便忙于开演奏会。为了开演奏会,要有吸引入的新节目,自然也就要不断地赶写。于是钢琴协奏曲源源而出,经常是二首一批。1782年写了三首。1784年六首。1785年和1786年各三首……   值得一提的是,他要同广大听众直接交流,那么钢琴协奏曲是最妙的渠道了。交响乐只能让他发挥其作为作曲家的本领。室内乐、奏鸣曲只能诉之于为数不多的听害。歌剧观众最多,但作曲家只是到了谢幕时才亮个相。自作自弹协奏曲,他便可以以享有盛名的钢琴名手的形象同仰慕他的众多爱乐者面对面地交流了。何况那节目是最新的,最富新鲜感的,又何况他还推陈出新,不断地给人们以出乎意表的惊喜。而且他的这些作品,正如他在家信中颇为得意地告诉他老父的;有些是技巧上要让别的演奏者“出一身汗”的;有些是“内行听了过瘾,外行听了也觉得动听,虽然不知其所以然的”。   总顶言之,没有比写作与演奏钢琴协奏曲更为得的了。   总而言之,各种因素的综合,催生了这二十三首钢琴协奏曲,永葆其青春的“二十三”!   为什么是“二十三”,收在他钢琴协奏曲全集中的不是一共二十七首吗?   简单地说,二十七首中,从第一到第四首是一种习作,是—种改编曲。原作是别人写的奏鸣曲。所以你要从这几首作品中发现那个有自己的血型指纹的莫扎特是不成的。   如果要通读,我倒想劝你在读追其他二十二首之后再来读这四首,而且一定要读,不必因其不足以反映他的本色而搁在一边。顺便提—声,你可不要大惊小怪,不解像这样的大天才何以会“剽窃”。用他人之作来加工成自己的作品,这在巴罗克时期是常见的,巴赫和亨德尔也是两个例子。   通读过其他的钠琴协奏曲冉来读这四首,大有意趣。首先,你进入了“史境”,获得了乐史感。具体一点讲便是你听到了莫扎特前辈的声音。比如说.—听其中《第四钢琴协奏曲》(K.41)中的行板乐章,我便惊喜地认出了C.P.E.巴赫。因为那主题同他那首《表情细致的回旋曲》的旋律几乎是—模一样。如果你手边有所谓《钢琴名曲270首》,翻到18页便是它。   很有意思,也有点不可思议,复调音乐禅让给主调音乐,这像是改天换地的事件,那交接班竟然不动声色地在老巴赫和他的—群儿子们之间完成了。巴罗克也变成了“华丽风”(gallantstyle),然后便走向古典派。   承止启下,兼收并蓄。莫扎特最善于取精用宏,熔于他自己的—炉之中。因此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华丽风”的影响灼然可见。   正因此,从这诚然不免稚嫩的四作中不是也可读出他后来的脱毛换羽吗。如此“返听”,莫扎特后来的作品也便更显出其特色了。   要对乐风流变有个较全面的了解,我觉得有补课的必要.所以颇想多读读C.P.E.巴赫、J.C.巴赫他们这些不按老父的调子唱的作品了。其实.就拿这四首“华丽风”的作品来说,既不似巴罗克,又不像古典派,那风味是大可玩味的。   一套“三十二”,其中隐着一部贝多芬的自传——他的人生经历、他的音乐思维和表达思维的语言的演化,都有线索可寻,,一套“二十二”,要作如是听也不是牵强附会。维努斯说得明快:协奏曲这种作品,他从少年一直写到他辞世之年,写作过程贯串了他创作生涯的全过程。从中可以窥见他作为—个人与作为一位艺术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份、甚至不同的月份之间,他是如何不懈地求新、求精的。   笔者自己,也劝别人,把“二十三”连同他的其他作品,当一部“莫扎特自传”来读。这比把《红楼梦》当曹雪芹自传来读更有道理。但是我们又会面对“莫扎特之谜”而大惑不解。这是因为,“乐如其人”的公式遭到了否定。   我们应该深信,莫扎特家信数百篇,是—部他没想到要公之于众的诚实不欺的自白书。然而《家书》中的莫扎持其人和我们听熟了的其人之乐是何其不相似乃尔!   “莫扎特之谜”正是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其人、其乐就是—组矛盾。   《家书》中的人是真的,“有声自传”中的“人”也真。将这当作一种复调来听,“相反相成”,我们才能逼近其人其乐。   既然是个整脚的义务导游,又怎敢乱兜圈子。用意只是一点:你不能不读莫扎持的钢琴协奏曲1   (附注:题目是借用艾青的诗题。还要说明的是,莫扎特不是古人说的“夏日之日”“冬日之日”。他是春天的太阳:)

信箱:alilang105@126.com
2楼
大师2005 发表于:2006-6-7 10:05:14
请问是不是一定要总普呢???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5 MoonPiano.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3125 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