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生平及创作年表
转自http://www.yourblog.org/Data/20049/145546.html
作者: 阿看 我从未确定自己真正的职业——作曲家,钢琴家还是指挥家。我时常被这样 的疑惑困扰:也许正是因为涉足太多的领域,我没能充分利用我的人生。——拉 赫马尼诺夫 生平简介 1873年,4月1日,谢尔盖.拉赫马尼诺夫于出生在俄国诺夫戈诺德省奥涅格村的一 个贵族家庭里。他的父母都弹得一手好钢琴。母亲是谢尔盖五岁时的钢琴启蒙老 师。姐姐索菲娅在被莫斯科歌剧院录取为女低音演员的同年死于白喉病。他父亲 好赌,酗酒,将妻子继承的巨额财产挥霍一空。谢尔盖九岁时,他们不得不将奥 涅格的庄园拍卖掉来偿还债务,并举家搬往圣彼得堡。不久父亲离家出走。 谢尔盖在圣彼得堡音乐学校继续学习钢琴。自知天资不凡,同时被家庭矛盾困 扰,谢尔盖没有花更多的心思在学习上。1885年,他没有通过学校的任何一门考 试,校方劝其退学。他的表兄亚历山大.西罗提(乌克兰钢琴家,指挥家)得知这 一消息以后,向当时在莫斯科音乐学校教书,并是俄罗斯一流音乐教师之一的兹 尔列夫介绍了谢尔盖的情况。兹尔列夫同意接收他为自己钢琴班上的免费生。兹 尔列夫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为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奏能力,经常组织 他们进行四手连弹。兹尔列夫家的常客包括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院长塔涅耶夫,尼 古拉.鲁宾斯坦,柴可夫斯基兄弟,阿连斯基,萨夫诺夫等。他常常让学生为客人 演奏乐曲,以鼓励他们在听众面前锻炼演奏能力。在兹尔列夫跟前四年的艰苦生 活和严格训练,使谢尔盖接受到无法估量的的教益。他在学习了一年的钢琴后, 便在为欢迎安乐.鲁宾斯访问莫斯科而举行的音乐会上演奏了巴赫的《A小调英国 组曲》,博得高度赞扬。同年他改编了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部交响曲《曼弗雷得》 。柴可夫斯基听后对这位年仅13岁的小作曲家的才能十分赞赏。 1888年,谢尔盖在阿连斯基的高级班上学习和声和作曲。兹尔列夫希望谢尔盖 成为钢琴家,而谢尔盖渴望创作的心情越来越强烈。1889年,谢尔盖要求一个私 人的房间,以便在作曲时不受同学的打扰,兹尔列夫拒绝了他。两人的关系破裂 。直到拉赫马尼诺夫毕业时,两人才又激动得重归于好。离开兹尔列夫后谢尔盖 师从塔涅耶夫学习作曲。在一年时间里创作了大量作品,并逐渐受到重视。1892 年,谢尔盖提前一年以优异成绩从音乐学院毕业,他的毕业作品,歌剧《阿列可 》获得了最高金质奖章,并受到柴可夫斯基的亲口赞扬。柴可夫斯基原想指挥他 的《岩石幻想交响曲》,不幸年高辞世,未能遂愿。拉赫马尼诺夫为他的去世写 了一部挽歌三重奏以示哀悼。1894年,他的第一次个人音乐会取得成功。在这段 时间里,他对朋友彼得的妻子,有吉普塞血统的安娜产生了爱情,写了《波西米 亚随想曲》献给彼得。 1895年,他创作完成了D小调第一交响曲。这部作品在1896年的俄罗斯交响音乐 会上首次公演。当时的指挥格拉祖诺夫擅自删去了一些片段,并在配器上越厨代 庖。当演出进行到最后几小节时,拉赫马尼诺夫从音乐厅逃了出来,无助的在街 头徘徊,陷入悲愤与绝望之中。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把他的作品归为“第 九流”,嘲讽声接踵而至。这件事在拉赫马尼诺夫心上投下了阴影。1897年,他 应英国皇家爱乐协会邀请,去英国访问演出,获得成功,并答应再创作一部协奏 曲。后赶回国为纪念普希金诞辰100周年演出《阿列可》。他的好友夏利亚平担任 阿列可的角色。拉赫马尼诺夫回忆道:“在演出结束时他啜泣了。只有一个真正 的男子汉,才能体会到阿列可那样的悲伤,以至于流下泪来。”这以后,他患了 肺病,结束了与安娜的关系,意志消沉。给英国的承诺也使他忧心忡忡,在三年 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创作任何作品。四处求助后,还是催眠师达尔通过治疗使他恢 复了自信。1900年,他去意大利旅游。南方的阳光不仅治好了他的病,还燃起了 他创作的欲望。他开始创作第二钢琴协奏曲。先完成了第二、第三乐章,第一乐 章在首演以后才完成。 1902年,拉赫马尼诺夫与表妹结为幸福婚姻。在这段时间里,他逐渐获得世界 各地的普遍赞誉。《第二交响曲》,交响诗《死之岛》等重要作品都在以后的几 年内写成。1910年,他成为了伊瓦诺夫卡庄园的主人。1909年,拉赫马尼诺夫为 他的第一次美国巡回音乐会创作了第三钢琴协奏曲。回国后,连任三届莫斯科爱 乐乐团的指挥。1911年,他收到一封以Re署名的信,逐渐与这位神秘朋友建立起 友谊。后来他才得知,信的作者是女诗人玛莉塔.夏金娘。 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拉赫马尼诺夫暂住在斯德哥尔摩。1918年迁往纽约,并 买下了一处房产。在他的自我放逐之前,他创作了135部作品。而之后,他创作的 作品不足十部。虽然拉赫马尼诺夫反对苏联共产政权,并在纽约时报上公开发表 批评文章,但他的作品仍保留着俄罗斯的内核,有着俄罗斯音乐的鲜明特征。他 在与《音乐时报》的记者最后一次谈话时说:“不管怎样,总有一副担子压在我 身上。它比任何担子都沉重。我年轻的时候不懂这些。这副担子就是我没有祖国 。我不得不离开那块生我养我的土地。在那里我度过了青春,在那里我挣扎奋斗 ,经受了青年时代的一切痛苦,最后在那里取得了成就。全世界在欢迎我,胜利 到处在等着我,只有一个地方把我拒之门外,那就是我的祖国。” 谢尔盖.拉赫马尼诺夫死于1943年,3月28日,离他70岁的生日只有五天。 创作年表 歌剧 1888/爱丝美莱达(故事取材雨果的 《巴黎圣母院》) 1893/阿拉卡(故事取材普希金的《吉普塞人》) 1903/ 吝啬的爵士 (故事取材于普希金的作品)) 1900/瑞米尼家的弗朗西斯科 1906/萨拉布(七幕剧) 1907/蒙娜.瓦娜 合唱 1890/Deus meus - motet 1893/圣母的祈祷 1894/唐璜之歌 1895/六部童声合唱 1900/被拯救的潘提尼 1902/春天,喧嚣(清唱剧,弦乐和男声) 1910/圣格里斯多斯顿的圣餐 1913/钟声 1915/守夜,晚祷 1926/三支俄罗斯歌曲(穿过河流,噢爱芒,让我绯红的脸颊褪去红潮) 管弦乐 1887/D小调谐谑曲 1889/C小调钢琴协奏曲片段 1890/交响诗曼弗莱得 1891/F升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1917/F升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修改) 1891/管弦乐组曲 1891/D小调交响曲,第一乐章 1891/罗蒂斯莱弗王子(交响诗) 1893/岩石(交响诗) 1892/吉普塞主题随想曲 1895/D小调第一交响曲 1897/交响乐片段 1900/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1907/E小调交响曲 1909/交响诗死之岛 1909/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1909/G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 1941/G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修改版) 1934/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1936/A小调第三交响曲 1940/交响舞曲 室内乐 1889/弦线四重奏(两乐章) 1890/长笛,大提琴,钢琴浪漫曲 1890/小提琴,钢琴浪漫曲 1890/大提琴钢琴浪漫曲 1892/吉他挽歌三重奏,钢琴三重奏 1892/序曲及东方舞曲(大提琴与钢琴) 1893/浪漫曲及匈牙利舞曲(小提琴与钢琴) 1893/挽歌双低音三重唱,钢琴三重奏 1896/弦线四重奏(两乐章) 1901/吉他,大提琴,钢琴朔拿大 1887/F升小调第一夜曲 1887/F大调第二夜曲 1888/C升小调第三夜曲 1888/F升小调浪漫曲 1888/降E小调序曲 1888/E大调旋律 1888/D大调加伏特舞曲 1890/A大调三人奏华尔兹 1891/A大调三人奏浪漫曲 1891/F大调序曲 1892/F大调序曲(大提琴和钢琴) 1891/E大调俄罗斯幻想曲(双钢琴) 1892/Morceaux de fantaisie 1892/降E小调挽歌 1938/升C小调序曲(双钢琴) 1940/E大调旋律 1940/Polchinelle in F 升 小调 1940/降B小调小夜曲 钢琴 1893/G大调浪漫曲(双人演奏) 1893/Fantaisie-tableaux (Suite No. 2) for two pianos 1894/A小调夜曲 (Morceaux de salon) 1894/Valse in A 大调 (Morceaux de salon) 1894/G小调船歌 (Morceaux de salon) 1894/E小调旋律 (Morceaux de salon) 1894/G大调诙谐曲 (Morceaux de salon) 1894/F小调浪漫曲 (Morceaux de salon) 1894/降D大调玛组卡舞曲(Morceaux de salon) 1894/G小调船歌 (二重奏) 1894/D大调诙谐曲 (二重奏) 1894/B小调俄罗斯歌曲(二重奏) 1894/Valse in A 大调 (二重奏) 1894/C小调浪漫曲(二重奏) 1894/Slava (Glory) in C 大调 (二重奏) 1896/升B小调小行板 (Moments Musicaux) 1896/升E小调快板(Moments Musicaux) 1896|Andante cantabile in B 小调 (Moments Musicaux) 1896|Presto in E 小调 (Moments Musicaux) 1896|Adago sostenuto in D 降 大调 (Moments Musicaux) 1896|Maestoso in C 大调 (Moments Musicaux) 1896|Improvisations in collaboration with Arensky, Glazunov and Taneyev 1899|Morceau de fantaisie in G 小调 1899|F大调小赋格曲 1900|双钢琴第二组曲 1903|肖邦主题变奏曲 1903|10 序曲 1906|Polka Italienne for four hands 1907|D小调第一奏鸣曲 1910/13 序曲 1911|Etudes-tableaux - No. 1 in F 小调, No. 2 in C 大调, No. 3 in E 降 小调, No. 4 in E 降大调, No. 5 in g 小调, No. 6 in C 升小调 1913/降B小调第二奏鸣曲 1917/练习曲-tableaux No. 1 in C 小调, No. 2 in A 小调, No. 3 in F 升小调, No. 4 in B 小调, No. 5 in E 降 小调, No. 6 in A 小调, No. 6 in C 小调, No. 8 in D 小调, No. 9 in D 大调 1917/东方素描 1917/D小调片段 1917/片段 1919/李斯特华彩: 匈牙利幻想曲 1931/科罗里主题变奏曲 独唱 1890/在圣地之门 1890/我不会告诉你 1890/我的心,你又跳了 1891/Boris Godunov - two monologues - Thou, father patriarch and ’One Last Story’ 1891/Arbenin’s monologue from Maskarad (Lermontov) 1890/Mazepa 1891/C’etait en avril 1891/黎明降临 1893/幻灭之歌 1893/花凋谢了 1893/记得那个晚上吗 1890/6支歌 1893/6支歌 1896/12支歌 1899/你打嗝了吗? 1899/夜 1902/12支歌 1906/15支歌 1908/给K. S. Stanislavsky的信 1912/14支歌 1915/摘自圣约翰福音书 1916/6支歌 改编钢琴曲 1933/巴赫:E大调小提琴变奏曲: 伏特加 1933/巴赫: E大调小提琴变奏曲: Gigue 1933/巴赫:E大调小提琴变奏曲: 序曲 1911/Behr: Lachtaubchen Op. 303 (Polka VR) 1922/Bizet: L’Arlesienne Suite No. 1 - Minuet 1897/Glazunov:第六交响曲 1925/克莱斯勒:亲爱的朋友 1931/克莱斯勒: Liebesleid/ 1933/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诙谐曲) 1924/Musorgsky: Sorochintsy Fair: Hopak 1926/Musorgsky: Sorochintsky Fair: Hopak (for piano and violin) 1940/拉赫马尼诺夫:雏菊 Op. 38 No. 3 1940/拉赫马尼诺夫: 丁香 Op. 21 No. 5 1931/莱姆斯基: 乱飞的蜜蜂 1925/舒伯特: 哪里去? 1918/史密斯: 星条旗 1941/柴可夫斯基:摇篮曲 Op. 16 No. 1 1890/柴可夫斯基: 睡美人(双人演奏) 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俄国作曲家、钢琴家。生于俄国奥尼加。就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阿伦斯基。创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作品有《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之岛》、《钟》以及浪漫曲等著名作品。九十年代从事指挥,介绍了不少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1818年经瑞典定居美国后,创作上充满了不协和与悲剧性,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重要的钢琴演奏家。 拉赫玛尼诺夫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母亲擅长演奏钢琴,祖父也是一位业余钢琴家,可以看到他的体内流动着充沛的音乐家的血液。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音乐才华很快在拉赫玛尼诺夫身上显露,10岁他就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18岁时以优异成绩提前一年毕业钢琴系,第二年又在作曲系毕业,并赢得金奖。 1890年春天,拉赫玛尼诺夫开始谱写升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当时他开始创作第一乐章,我们可以从中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升c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尾声找到某种联系,以此可以证明作为后辈的他对于其前辈的承继。第二年,这首协奏曲宣告完成,这首协奏曲的三个乐章是: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第二乐章——行板,第三乐章的构成是——活跃的快板——不过份的行板——活泼的快板。第一乐章的俄罗斯式的激情将我们引入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的世界之中;第二乐章是俄罗斯式的沉思;第三乐章是俄罗斯式的狂欢。当1891年这一作品完成时,拉赫玛尼诺夫还是一个18岁的小伙子,他的自然流露的快乐与少年的情怀在音乐中流淌着。这不仅仅是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也是他一生创作的开始,这是他的作品1号,从此,他的音乐风格开始注入到一个即将到来的新世纪的前40余年。 这首乐曲发表时,报纸上给予他善意的支持,他顺利地迈出了作曲家成功的第一步。之后是接连不断地发表雄心勃勃的作品,在当时的俄国音乐界刮起一阵拉氏旋风。但是二十四岁时发表的《第一交响曲》,却遭到各派各家的口诛笔伐,拉赫玛尼诺夫自此丧失了创作欲望,陷入了严重的神经衰弱之中。 一连两年的沉默后,是一个名叫达尔的医学博士帮他重新恢复了自信。在意大利修养期间,拉赫玛尼诺夫埋头创作了《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二、第三乐章。他没等完成此曲,就迫不及待地在莫斯科演出,结果好评如潮。这一成功使拉赫玛尼诺夫为之一振,以后就是一往无前、一气呵成地完成第一乐章。 1901年10月,由拉赫玛尼诺夫亲自弹奏钢琴的全曲首演大获成功。他就这样奇迹般地获得了新生。他怀着感激之情,将这部作品献给了达尔博士。《第二钢琴协奏曲》成了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重要转折,它也是与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齐名的最伟大的钢琴协奏曲,他将钢琴与乐队的配合,提升到了完美的境界。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可以称作20世纪最受欢迎的钢琴协奏曲。这部创作于19和20世纪之交的作品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感伤情绪,因为当时的社会流行悲观厌世的情绪,而当时拉赫玛尼诺夫正遭受第一交响曲演出失败的打击,这些不能不影响到其作品的内容。不过,就今天看来,这首协奏曲确实旋律优美,而且情感极其细腻。第一乐章中速的,以独奏钢琴轻轻叩响整个乐章,若低沉的钟声自远方传来,这是典型的拉赫玛尼诺夫式的音响,这一乐章最终发展成壮丽的高潮。第二乐章绵延的柔板,以夜曲般情绪开始,忧郁而缠绵,而后发展为爆发着激情的高潮,再回复到梦幻般的夜曲的境界。末乐章辉煌的快板,一个富于节奏的乐章,充满了不羁的动力,然后,一个迷人的旋律将人引入仙境般的宁静之中。全曲的高潮部分光彩夺目,令人神倒魂迷。 八、九年后的1909年,拉赫玛尼诺夫又完成了钢琴协奏曲的第三首,这首d小调协奏曲在纽约的首演指挥是马勒。而我们大多数人今天对这部协奏曲的认识大概源自于电影《闪亮的风彩》。这部协奏曲的钢琴部分以难度高、技术上不易驾驭而著称。第一乐章不很快的快板,它包含一个在3个乐章中都出现的俄罗斯旋律,内含悲伤的意味;第二乐章间奏——柔板,以沉思性的引子导出狂想式的主体部分;末乐章——终曲,一个充满骚动的乐章,其结尾是灿烂辉煌的高潮。想必由马勒指挥的纽约的首演一定是十分激动人心的,拉赫玛尼诺夫对马勒极为敬佩,因为马勒坚持管弦乐团必须做到完美这一点也是深得拉赫玛尼诺夫赞许的。第三协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最鼎盛时期的作品,代表了其一生的最高成就,尽管当时他才26岁,可谓才华横溢。 g小调第四协奏曲的创作历时十二载,从1914年至1924年,当时,录音技术已开始应用,拉赫玛尼诺夫为美国胜利唱片公司录制了自己4首协奏曲及其它一些作品,成为我们今天研究拉赫玛尼诺夫的极好的珍贵资料。曾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拉赫玛尼诺夫并不知道自己有多么伟大,因而成为对他自己演绎自己作品成功与否的争论之源;但也许拉赫玛尼诺夫自视自己如何伟大,他也就不会创作出今天留给我们的这些美好的音乐了。第四协奏曲尽管不象第二和三那样广为人知,但却以其成熟的魅力和美感深得人们喜爱。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富于流动感的音乐令人随之荡漾,迷人的音乐倾诉生命中深深的情思;第二乐章广板,如一支幻想曲,也许有些阴暗,但却是叩人心扉的;末乐章又回到活泼的快板,是一个激情迸发的乐章,这也是拉赫玛尼诺夫全部协奏曲的终曲,在极其宽广的乐声中,它结束了其活力四射的终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