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月光钢琴学术论坛 http://www.moonpiano.com/bbs

国内最权威最专业的钢琴学术交流网站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急求舒曼童年情景全谱13首,谢谢好心人

1楼
makusha 发表于:2007-5-16 13:29:11

因为要写论文,实在找不到谱例下载的地方,所以请各位大侠帮一下忙。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我的邮箱hang_01160221@yahoo.com.cn

2楼
makusha 发表于:2007-5-16 13:51:54

真的很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3楼
uglybaby 发表于:2007-5-16 15:39:03
童年情景 op.15  http://www.pianohl.com/bbs/viewthread.php?tid=4830
4楼
makusha 发表于:2007-5-16 20:32:31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谢谢,可是没有曲谱阿
5楼
月光浩 发表于:2007-5-16 21:14:34

按规矩先发求的乐谱的介绍!

6楼
蒜茸木耳菜 发表于:2007-5-17 15:34:04
http://www.pianohl.com/bbs/viewthread.php?tid=4830   这上面全有,我刚下完
7楼
makusha 发表于:2007-5-18 18:46:14

舒曼《童年情景》创作于1838年初,这是一部舒曼以成人心态来回忆童年情景的幻想性作品。并广泛的运用在教学与音乐会演奏上面。《童年情景》是一部标题性作品。是由13个短小的作品组成的,作品的标题是都是在音乐完成之后再加上的,仅仅是为了演出与表情上的一些暗示,告诉人们作曲家当时所描写的场面、情感。让听众可以更深一部的理解作品。每一部标题都具有诗意和幻想气质,一个个的标题不仅生动贴切,更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孩提时听“奇异的故事”,玩“捉迷藏”,以及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受到“惊吓”时的各样心情,都极其形象的描绘了那种纯朴的童年的生活,让听者唤起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舒曼在写这部作品时曾经写信给克拉拉(他的妻子)说:“我像长了翅膀一样,写下了13首可爱的小曲,附上《童年情景》之题,没有别的作品向这些音乐一样,真正从我心底流泻出来。

舒曼的钢琴创作,并没有完全的摆脱古典的结构形式,因为当时民间舞曲很兴盛,受此影响,他经常采用圆舞曲的形式,其中也有变奏的手法,主题动机经常会通过变奏的形势加以展开。

舒曼要求这是三首曲子要连续演奏,但是其中一些深受人普遍喜爱的小曲子经常被人们单个抽出来演奏。套曲的每一首小曲都是一幅多彩的图画,都是一首精美的小诗,这些标题是音乐与文学,与视觉形象地联系更加紧密。标题性,文学性,正是《童年情景》浪漫主义基本特征所在。

《童年情景》 虽然在形式上是儿童钢琴曲,但实质上却不同于儿童钢琴曲,他只是用儿童钢琴曲的简单形式表现了非常深刻的内涵,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那种崇尚感情、反对尊崇理性,来歌颂本能和感情的这一基本特征,这种,内容的表现高于形式,音乐的一切服从于感情表现的需要。作曲家努力的发掘自我,热衷于强烈情感性的题材,自传性,抒情性的这一特征在《童年情景》中从分的体现出来。

其次,重视综合艺术的作用,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大特征,在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要求音乐像文学一样包罗万象,于是就不得不借助于它他文艺品种的结合。他们大大发展了标题音乐,声乐作品和歌剧题材,并且创造了交响诗,标题器乐小品,乐剧等新的音乐体裁,目的就是在于加强音乐的通俗易懂性。而《童年情景》中每一首小曲。就像诗歌一样,演奏它的人,就如同在朗诵着一个个很短小但又很优美的小诗一样。当然这也是和舒曼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是分不开的。下面,就来从各方面的特征来分析一下《童年情景》的音乐特点

一,         从曲式分析

《童年情景》各曲分别采用了简洁的“二段体”或“三段体”结构,如“捉迷藏”“过分认真”都是二段体的曲式结构,“异国和异国人民”“奇异的故事”“孩子的请求”“重要事件”“梦幻曲”“在炉旁”“竹马游戏”“入睡”是属于三段体曲式。

其中第五首“无比的幸福”是单一乐段的转调,是由三个基本并行的的大乐句构成的,是D大调,第二乐句高低音交替进行,第三乐句开始转入同主音d小调的关系调F大调,达到全曲的定点, 到最后的三小节才回到主调D大调结束。沉静的结束于减慢声中。见谱例1

谱例1

 

第十一首“惊吓”是由具有复三部特点的回旋体曲式写成的,主调是G大调,全区结构是A+B+A+C+A+B+A的结构形式,A段(T.1-T.8)曲子的开始是由e小调弱起,到第三小节进入G大调,到B(T.9-T.12)有转为e小调,此时主题出现在低音部,11小节转为C大调,而突强音结束在e小调的主和弦。全段反复一次后,A段再现,C段的第四小节后,以e小调减慢结束,然后AB段再次相继出现。见谱例2

 

谱例2

 

乐曲的最后一首“诗人的话”  是歌曲形式的,舒曼用合唱以及咏叹调的手法,让整曲结束在非常富有诗意的幻想回忆中,主题再G大调呈示后,立刻转为a小调,并结束在e小调的减七和弦

虽然全曲的大部分都是二段体和三段体,但是它们之间也有着区别,比如第四首“孩子的请求”就是带再现的方正二段曲式,是a+b+c+a的乐句关系,每一个乐句都是两个小节的重复,开始时是D大调,第三句转为A大调,再现时候又回到了D大调。见谱例3

谱例3

 

二、调性布局分析

从上面不难看出,《童年情景》的曲式结构是有着一定规律性的,那么其调性布局也比较有规律,前六首的调性向属调方向转(G-D-B-D-D-A,第七、八首是F大调,与前一首在调性上形成了三度关系的连接,这是浪漫派作曲家调性安排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样第九、十首在连接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之后,十一到十三首调性回到了主调(G-e-G),通过对整曲的曲式简单分析,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6首为第一部分,第78首为第二部分,第9首、10首为第三部分,第10首到13首为第四部分。可以看出全曲的整体构思是相当严密的。从各方面的分析来看,第一首可以作为序曲,说明作曲家写作的地点和起因,第二首与第六首的节奏型是呈示与再现的关系,第三首就像是经过段,第四五首诗连成一气的,那么第六首是第一部分的小结。第二部分的第七首和第八首为慢版抒情性乐章,都是在下属方向的F大调,他们的主题都是非常接近的,无论从音乐的性格,速度还是调性看,都与第一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第三部分的第九首承上启下,本身的独立性不强,具有过渡的性质,第十首与第九首在调性上形成三度关系联接(C-G),是浪漫派作曲家的调性特点之一。无论从调性看,还是从篇幅看,第十首都是一部相当完整的独立性作品。第四部分的1113首调性再现,虽然他们同意在一个升号调内,但却又一些前面出现过的调性,与前面作了一个呼应。第十三首作为一个尾声,与第一首形成了呼应。从上面分析可以作出以下分析图

 

所以,舒曼的这首《童年情景》虽然是由13首不同的短小的乐曲组成,但是每一首乐曲并不是独立的小品,他们始终贯穿成一个整体,有着统一性的,这也是浪漫之一时期作曲家的的写作特点之一。

三、从和声角度分析

舒曼的和声理念主要受影响于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特点,在浪漫主义时期和声是重要的表现手段,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加强了色彩变化,那么,具有浪漫主义美学思想以及舒曼诗人般的个性,使他极力新求负有多样且新颖的和声效果,《童年情景》的和声运用在传统的功能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更加重视副属和弦以及重属和弦的运用。同时也运用一些色彩和弦来来制造一些特殊的气氛。

比如“异国和异国人民”在乐曲中第13小节,注意到在大调旋律中出现的小调性质的重属导七和弦,是一个色彩和弦,它有一种异样的感觉,造成了调性的扩展,让人们感觉的确是儿时那种对异国他乡的那种陌生感,这也是舒曼在作品和声上对重属和弦的巧妙运用起到的作用。见谱例4

谱例4

再比如,在第七首“梦幻曲”中使整套曲子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一首曲子,乐曲开始由弱拍到强拍的四度上行也就是从属音到主音的动机来统领全曲,以后每句都是由这个动机开始的,乐曲的高潮部分,是降B音处的d小调属九和弦,在倒数第三小节处,作者运用了一个重属九和弦,见谱例5

谱例5

 

这样做,可以让音域更加扩展,让听者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从根本上是一种和声理念的突破。

同时,舒曼还经常运用“持续低音”,持续低音是一种,把低音和上面声部的和声进行分开,而低音一直保持同一个音的和弦外音。借此来造成和声的混淆,使得音乐产生丰富的色彩 ,比如,运用最多的就是在“竹马游戏”中,从始至终低音的保持音贯穿于整个曲子,让整个乐曲的和声效果更加浑厚,同时让音乐更加具有趣味性,更加深刻生动地描绘出了儿时玩“竹马游戏”的情景。见谱例6

谱例6

 

当然,不但在“竹马游戏”中有这种低音保持,在“梦幻曲”中也出现过,第二小节就很明显,保持低音,为了让和声效果更加饱满,在突出主旋律的同时,不失去单调的简单气氛。见谱例7

谱例7

舒曼还使用和声外音,使得音乐具有趣味性和生命力,在“奇异的故事”中A段中出现了四次和声外音,来烘托出奇异的故事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并且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见谱例8

谱例8

当然,舒曼的作品在和声上也经常运用变化和弦,比如“孩子的请求”在和声上,低音声部的功能性很确定,但是上声部有很多的变化音,何变化和弦,冲淡了明朗的D大调色彩,结束时候在一个不谐和的属七和弦上,让人感觉并没有结束。

四、从节奏角度分析:

节奏是舒曼音乐重要而有力的表现手法,他非常喜欢那种复杂的节奏,并且能通过改变节奏和拍子之间的重音位置,形成特有的节奏型。连续的切分音,即变换小节中强弱拍位置的一种节奏。交错的复节奏,又称不对称节奏,是指在同一乐句或小节中,各声部的节奏不相一致,或在同一小节中,组成各节拍的时值不相一致。广义言之,复调音乐都属于奇异节奏。这些都是舒曼音乐节奏的特点。

比如在“奇异的故事”中,A乐句中改变重拍节奏组合的小连线和休止符后的十六分音符,以及小节的第三拍,见谱例9

谱例9

 

形成了活泼,跳跃,类似玛祖卡舞曲的节奏,好像在讲述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人所碰到的或者听到的有趣的、奇特的故事。这些近似附点音符的节奏,也非常形象地表现出孩子的好奇心,天真的表情。

在“过分认真”中 右手的主旋律线条一直是切分的节奏型,而左手是十六分音符的律动节奏,左右手的节奏要始终如一的贯穿整曲,机械统一的节奏正如单纯的孩子们一本正经的态度,也就正如标题所说,孩子们在玩闹嬉戏时候也有那种过分认真的表情。见谱例10

10

在“入睡”中,也运用了一些切分的节奏,这种节奏,生动地描绘出了就像妈妈哄孩子睡觉,摇篮发出的有规律的吱呀声音。见谱例11

谱例11

而“惊吓”中912小节明显的体现出了左右手交错的节奏,这样能够制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一种恐怖的气氛,见谱例12

谱例12

《童年情景》中最有节奏特点的乐曲因该算是“竹马游戏”。整个乐曲是34拍的节奏,右手都是从切分音开始,而左手则是第一拍和第二拍的节奏交错进行,见谱例13

谱例13

那么所有声部加起来的总的节奏就是 前面四个音符为四个八分音符,最后一个音符为四分音符,而这种节奏安排,在听觉上是在前摇后摆 ,再加上重音有意的安排在第三拍上面,使得整个节奏,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重心不平衡的感觉,体现出,儿时玩竹马游戏的那种类似马蹄的声音,同时,也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毛头小孩无所顾忌,骑着竹马,勇往直前的样子。

在《童年情景》中,也有着其他的节奏特征,比如他经常在几个小节或多个小节内运用相同的节奏型,这也是舒曼钢琴作品的节奏特征之一,能体现着一特征的乐曲应该算是“捉迷藏”, 全曲贯穿了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以每拍120的速度调音弹奏,把捉迷藏的孩子表现得活灵活现,体现出了轻快,幽默地感觉。为了写出儿童相互追逐,嬉戏玩耍的情景。见谱例14

谱例14

 

五、从旋律特征来分析

舒曼的作品深具个性化的诗意表现,在诗学的影响下,语言化的旋律往往有方整的乐句组成,并且常常以复调思维的织体出现,灵活多变的音调,显示出浪漫热情的美感,比如,甜美动人的“异国和异国人民”歌谣体风格,右手为主旋律线条,旋律抒情,优美,很富有浪漫的色彩。

在“梦幻曲”  中,就更能体现出浪漫而又充满想象的流动的声部与交错的线条,他曾经被改编成小提琴、大提琴、竖琴、长笛、吉他等乐器独奏以及管弦乐,无伴奏合唱等形式演出,旋律非常优美,委婉动听,是一首充满幻想色彩的无词歌,像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各声部的旋律化进行的层次非常分明。让人们可以很快的记住旋律。

再比如“入睡”,是一首摇篮曲,就像一幅美丽的音画一首抒情的诗,采用了高地声部节奏卡农的手法来推动音乐的进行,把孩子们平静的睡姿写的生动美妙,右手和旋律和左手的旋律进行一唱一和,就好像妈妈一边推着摇篮,一边哼唱着摇篮曲一样。旋律线条非常甜美。

舒曼的这部作品,是极其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他那极具有诗意的浪漫主义思想,把文字形式移植到了音乐中来,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典型的做法,舒曼的这十三首精美的标题曲,丰富的和声色彩,将我们带入一个美妙的世界。《童年情景》貌似很简单,但其实却是很有深度的。因为,《童年情景》不仅是紧紧描绘一些动人的小曲,而是他的每一部分的小曲都深刻的刻画着儿童的神态、心理 、尤为神似。那些只把它看成动人小曲的人是没有领悟到他们的深刻意义的 ,舒曼通过音乐描绘出了一个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感情世界,而是让人们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回忆起童年的那种情景,给人们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

8楼
makusha 发表于:2007-5-18 18:47:23

谱例粘不上去啊?

9楼
lu 发表于:2008-2-11 18:16:29

 http://www.pianohl.com/bbs/viewthread.php?tid=4830

这个网址打不开啊~

可以再帮帮忙么~

谢拉~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5 MoonPiano.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10938 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