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版本比较 | |||||||||
| |||||||||
“月光”奏鸣曲录音版本之多,个人当然无法尽听,至截稿为止仅就个人聆听过的十六个版本加以分析。不过,相当遗憾的在截稿之前。仍有许多个人认为相当重要的版本无缘一听。例如霍洛维兹在RCA、CBS的录音,帕德雷夫斯基的任何一次录音,波里尼、顾尔德的个性化演出,阿诗肯纳吉的两次录音。虽有遗憾,但在比较的十六个版中,也不乏名曲三百第一名、企鹅三星带花的佼佼者,仍有不少值得收藏的名演。 为了公平起见这回特地将单音mono录音与Stereo立体声录音分别开来论,先来看看mono录音的表现。“钢琴狮王”巴克豪斯共有三个“月光”版本,两个单音录音一个立体声。先听他巴克豪斯1934年的mono录音,由法国Dante唱片公司发行。若不论杂音,巴克豪斯以相当稳健的速度弹奏着第一乐章,左手的均匀稳定营造出一股不可动摇的威严感,虽然与贝多芬充满幻想风的要求不同,但不疾不徐的态度也颇有一股神秘感。第二乐章巴克豪斯以速度来区分三段式的段落,中段时速度明显加快,显然是为了避免音乐进入乏味的地步,同时为进入第三乐章暖身。第三乐章的速度展现了巴克豪斯坚实快速的运指,与第一乐章的沉稳判若两人,不过着重速度与情绪的诠释虽然听来过瘾,但却不一定那么切合我个人口味。
巴克豪斯还有一版录音确切年代不详(只知1908-1035年间),由Grammofono2000发行的mono版本。第一乐章幻想性格比较充分,但是第二、第三乐章的表现差强人意,如果要选择巴克豪斯的演出,无论录音或诠释我都推荐Decca的立体声版。 施纳贝尔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是唯一一版得到三星带花殊荣的全集录音,可见此版地位之崇高。这套1932-35年间的录音转自78转的SP,虽是单音录音却经过数字化的母带重新处理。第一乐章他表现出一种凌驾理性又不沉溺的抒情投射,音乐的语句被一种淡雅的感觉柔化,有一种仙风道骨般的感染力。第二乐章主题的断奏是那样的自然,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与巴克豪斯的Decca立体声版相同,都属于纯化的诠释手法,不过两者不同的是,巴克豪斯骨子里是刚硬的,而许纳贝尔则表现出仁厚的温情。第三乐章的处理手法相当独到且具有创意,除了速度之外表现出一种狂乱低喃的性格,音与音的间隔透过不断的压缩、释放得到相当大的张力对比,加上乐句转折的创见,是令人激赏的诠释。虽然,音像不甚清晰但确是值得一听再听的版本。 捷克裔美籍钢琴家弗库斯尼(Rudolf firkusny)1955年在EMI的mono录音倒是颇有立体声的味道。我相当欣赏他在第一乐章所表现的幻想感,谨慎的表情处理还能兼顾浪漫的氛围实属不易。钢琴部份音质相当不错,能够体会到演奏着想要处理的音色变化。第二乐章他以表情来处理区隔段落,中段的弹奏较为浓烈。不过第三乐章的处理略显草率,没有区隔出奏鸣曲式与三段式的风格差异。
德国老牌大将肯普夫1956年灌录的DG mono版,是单音录音中我个人最中意的版本。第一乐章,轻淡、缓慢、注重和声的不同时情绪的变化,是相当内敛的幻想风格。极具逻辑性的第一乐章表现,浪漫的热情已被升华成理性的虔敬。进入高音域时也没有一点火气,透过轻到几乎听不见的极弱音转入第三段是相当高明的处理!引领听者进入一种弥留感状态。第二乐章也不会显得太俗气,明亮感明显多于第一乐章,Trio的进入相当有精神,平静压抑的情绪酝酿第三乐章的爆发。第三乐章,强音短促干净,但是合声又相当丰富,强弱对比清晰。肯普夫展现结构性相当强的演绎,左手支持的力量与速度都很稳,而且有清晰富弹性的拍点,不会因激动而流于没有节度。肯普夫虽然并不是炫技派,但他也绝不让自己的快速音符弹奏出现崩盘的危机,松紧有致的弹奏可圈可点。同样是mono录音,个人认为此版略胜施纳贝尔一筹。 接下来让我们来谈谈立体声录音的部份!肯普夫1965年录音的DG stereo版,当时他已经七十岁。虽然年迈却维持着往日的水准,第一乐章的手法与过去相差不大,但是细节处显得随性多了。第二乐章表现出一股莫扎特特有的藏着深度悲伤的天真,第三乐章的拍点速度有跟不上的感觉,与他DG mono版的有段差距。如果肯普夫只选一版,我推荐mono版。
情况刚好与肯普夫相反,立体声表现比mono佳的巴克豪斯,这张1958年录音的Decca版也相当值得推崇。虽然录音时已高龄74,但无论情绪掌握、速度控制都未见迟滞,他以对乐曲的高度理解为基础,充满自信地将音乐纯化,没有过多累赘的情感。第一乐章将持续的慢板、二二拍子的压抑感诠释得相当好,而左手三连音的流动性与均匀度也很稳,踏瓣的运用也相当节制。偏向理性,幻想的况味较淡。第二乐章显然选择较接近第一乐章的情绪,跳音并不明显因此表情显得相当庄严。第三乐章的速度与热情虽然比不上他前两次的单音版,但依然感觉得到巴克豪斯的咄咄逼人,“键盘狮王”果然拥有惊人的弹奏力道。但快速音符的弹奏一开始显得有点紊乱,每段乐句收尾也不够精致是缺点。不过巴克豪斯恢弘的气魄!狂风暴雨般的表现!值得一听。
录过三次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的布兰德尔,1962-64年间录音的Vox版为第一次。布兰德尔并没有刻意作态,不过音乐听来庄严有余、幻想不足,虽然正统却缺乏魅力,尤其第一乐章踏瓣的运用我相当不喜欢。第三乐章展现其触键的扎实,但气势上总觉得虚虚的,没有堆砌出乐曲的高潮。布兰德尔第三次全本录音也推出精致的布纹纸盒装,相对于他Vox录音的率真自然,这一回布兰德尔显然无愧一代宗师名号,细心地雕琢这首名曲。但是,不知道是因为“月光”的诠释已有定论或其它原因,只觉得布兰德尔超越了过去的自己,但是却没有超越其它大师的美学范畴。 吉利尔斯1980年在DG的录音,是日本三百名曲第一名的名版。沉稳的首乐章铺陈让人想到肯普夫、古尔达等版本的风格,三段式的变化吉利尔斯以极细腻而听者又能察觉的手法加以诠释,是与众不同的处理法。他那狂风暴雨般的第三乐章最令人期待,“钢铁般的触键”在这里再次让您见识到,吉利尔斯透过强大的能量维系着这个乐章的张力的功夫,让人听得血脉奔张!那绝非只因为音符的快速弹奏,而是强奏和弦不断压缩推动导致。首乐章到末乐章因而产生相当大的反差,难怪日本人为此版而疯狂。
鲁宾斯坦1962年在RCA的录音,目前已经是Gold Seal中价版,此版是企鹅三星带花。第一乐章鲁宾斯坦就将音乐的二元性融合得相当好,左手三连音自然平稳,右手主旋律严肃又带有幻想性。顺畅、正确、优雅的诠释加上不错的录音品质,光是第一乐章此版就显露其价值。鲁宾斯坦的弹奏中有股平凡中的伟大,音乐的结构骨架撑得起来而旋律的流畅性又能同时兼顾。第二乐章强弱对比相当鲜明,但依然延续第一乐章重视主旋律歌唱性的表达。第三乐章左手营造出厚重的声响,而右手则戮力突破音墙同时保持热力与速度,颇能引发听者的兴奋度。虽然录音未臻发烧顶级,但诠释依然值得收藏。 巴伦波因早期在EMI的录音已经发行Red Line系列,他谨慎细腻的弹奏着第一乐章,表情速度都相当不错但却少了一点才气感,平稳扎实的演出配上偏慢的速度容易给人烦闷感,相较于他古尔达的Decca显得动听多了!第二乐章在第一段巴伦波因便挑起情绪,反而无法凸显第二段的不同。第三乐章无论在技巧上、演奏力度上他都表现出青壮演奏家的企图心,是相当过瘾的演出但也略微失于狂野,反而说服力不足。
塞尔金版的录音相当不错!第一乐章的音色变化(左右手)对比丰富,冷静、理性、注重分析,属于理性过后所遗留的幻想成分,音乐有股隐隐作动的流动感,这也是多数成功的“月光”诠释者最常用采取的手法。相较第一乐章的用心,第二乐章的表现显得中庸多了,第三乐章以流畅的运指取代强奏的震撼,行云流水的快速弹奏充满了自信。如果您的运气不错的话,找找看这版邮报版相信会令您惊艳!其实我一直认为塞尔金的贝多芬应该有更高的评价才对。
维也纳三杰之一的古尔达人如其名地古怪,他1957年在Decca的录音相当丰实。一开始就可以感觉到古尔达强烈的个人风格,略慢的速度、清晰的说理,音乐维持着相当好的张力,尤其是古尔达在踏瓣上的运用简直已达化境,每一下都让音乐更有气氛、让听者深深地感动着。长达七分钟的第一乐章堪称此次版本比较之最。相对第一乐章长大绵延的呼吸线,第二乐章第一段古尔达顺着曲势采取短促精炼的分句,但是第二段时反而回忆着第一乐章的沉甸,而第三段隐隐宣告终乐章的到来。第三乐章顾尔达相当难得地在快速地half tone弹奏时,依然能够保持音色饱满与音粒的圆润,就连鲁宾斯坦的录音都无法做到这点。他的第三乐章不是外放的烟火而是闷烧的火团,充满了生机同时充分传递“月光”的阴柔。我相当喜欢这个版本,听起来够味而且不脱离原作精神。
发烧一族的怀尔德1994年在Chesky的录音,是128倍超取样的高解析版本。第一乐章他的弹奏简单易懂,没有太多刻意营造的呼吸转折,但是听惯了德奥派的沉稳诠释的人,保证不习惯怀尔德的淡雅。第二乐章的跳音显得轻挑随便,不仅打破与第一乐章的逻辑性,而且中段显得匠气十足。超技的他在第三乐章强音时也没有石破天惊的表现,再一次令人失望。录音虽然相当不错,但诠释风格毫无棱角可说平淡无味。 阿劳1962年Philips版,这是从阿劳低价纸盒装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与协奏曲全集中挑出来的,经过24bit转制录音品质相当不错。第一乐章阿劳忠于乐曲隐晦的性格,低调深沉地弹奏着,第二乐章性格也忠实地比第一乐章明亮一些,前两乐章的诠释虽无破绽但也谈不上新意。第三乐章在气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虽是立体声录音,指甲敲击键盘的声音也依稀可闻,但是左手的拍点太弱,以及混浊的琴音拌着快速的音群,就像是加了蕃茄酱煮糊的花椰菜一般,一点都吃不出青菜的爽口与香味,尤其强音的时候录音的表现更是不理想。除了录音的因素外,阿劳在处理第三乐章的结构显得不够慎思,不像他平常的表现,颇令人失望。
最后,按照惯例要推荐一版不错的新录音,是基辛1997年的最新录音。第一乐章基辛一开始就明显地使用踏瓣,他细腻地于和弦时以踏瓣营造丰富音色。这是段充满惆怅(略带空洞感)的幻想乐章,基辛的酷比前辈们都还冰冷,是一股深沉的表情,浪漫中透出阴森。未满三十岁的他能有如此自己的观点,相当不容易。第二乐章,欢愉度也比前辈们高,音色比较明亮,速度也比较快些,透露基辛的年纪。中段时显出堂皇,摆脱trio给人绑手绑脚的束缚感。第三乐章的华彩可说无人能及,基辛的能量大琴音却又富有弹性,他大胆运用弹性速度,在突强奏时相当放得开。凭借无碍的技巧让听者耳花撩乱,以及优异的录音表现出厚实音响效果。 总结来说,mono录音中我特别推荐肯普夫的版本,当然施纳贝尔也是很不错的诠释。而stereo录音就有较多选择了,古尔达的个性化演出相当精彩,该版为我个人首选,此外鲁宾斯坦、吉利尔斯、塞尔金、巴克豪斯也都属于优秀等级,只不过偏爱温情者请听鲁宾斯坦,爱好硬调子热情者请听吉利尔斯,理性思维者请听塞尔金,超脱世俗则是巴克豪斯。当然,关心新录音的人别忘了基辛的精彩演出,该版肯定名留青史。赖伟峰 |
原来还有这么多版本的
佩服!!!
真是好文章!!!很详细~是原创吗??
想请问一下~你说Backhaus有两个mono一个立体~
两个mono是不是不包括他在DECCA第一次录那个全集??他这个全集据说非常好~远远超过后来立体声那个~但是后来DECCA不知道犯什么病~把版权买给小日本一个公司了~结果这个公司又不争气~倒闭了~结果这套唱片现在基本是绝迹了!
我比较喜欢的就是ARRAU SERKIN和安妮的
印象比较深的是安妮的演奏 摄人心魄
我现在就想知道Annie Fischer到底有没有录过贝奏全集~~
有些资料说有~有些又说没有~~实在有点迷糊~
不过她的贝奏之强倒是不用怀疑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