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鸣曲式:C大调
呈示部(1~90):
主部(1~12)连接部(13~26)副部(27~77):第一主题(27~45)g-d-a-g-D 第二主题(45~61)G 补充终止(61~77) D:VI 结束部(77~90)
展开部(90~139):
引入部分(90~96)c小调 副部展开(97~108)升F大调 主部展开(109~129)D大调 准备句(129~139)C:V
再现部(139~257):
主部(紧缩)(139~146) 连接部(147~159) 副部:第一主题(160~179)第二主题(179~194)补充终止(195~211)结束部(218~257)C大调降6级音上
在贝多芬早期奏鸣曲中,这首具有很大的意义。他已经在创作手法上有了自己的创新,经管这首仍然受海顿的影响。贝多芬似乎刻意的将它们写的具有交响化。
在动力性极强的主部后,连接部利用侵入终止进入,连接部是斯卡拉蒂风格的琶音。短暂的停顿后进入副部(g小调)。第一主题带有些诙谐的意味,第二主题却是优美的歌唱性的。副部内部进行对比。斯卡拉蒂式的琶音又出现了!结束部是不停的强调重复了I-V7/V-V-I的终止式,又是斯卡拉蒂的琶音。
展开部遵循了维也纳古典风格的方法。分别利用主。副部材料进行展开,调性也不稳定,以G大调为核心调进行转换。
再现部与呈示部没有很大的差别,主部进行了紧缩,但结束部在C大调降6级音上的补充终止是很出人意料的。尤其是后面的华彩段是大胆的运用,这是协奏曲中的手法。
全曲可以看出年轻的贝多芬已经有了自己风格的体现,但仍然没有跳出以往作曲家的条框,这首奏鸣曲对研究贝多芬早期作品的特点也是有一定价值的。
谢谢楼主 分析的详尽
呵呵,记得这首奏鸣曲分析好像是某音乐学院某年考试真题。。赶紧背啊。。:)
哦!还真有一套的哦!8错8错~~~
这是原创啊?很不错啊
不过……斯卡拉第风格的什么什么?为什么不是克莱门第呢?
全曲可以看出年轻的贝多芬已经有了自己风格的体现,但仍然没有跳出以往作曲家的条框——这句话有欠稳妥,忘多加考虑,既然你看到了他的“交响性”,与1,2的区别,那么3的地位似乎不应该这么总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