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1653年9月1日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Nuremberg)。早年随施韦默尔(Schwemmer)学习音乐,1669年进入阿尔特多夫(Altdorf)的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雷根斯堡(Regensburg)的一所学校。1673年至维也纳,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管风琴师克尔(Kerll)的学生和助手。1677年至爱森纳赫(Eisenach),担任了一年的宫廷管风琴师。爱森纳赫也是德国音乐的故乡,8年之后,J.S.巴赫 在这里诞生。1678年至爱尔福特(Erfurt)担任管风琴师,在这里教授了 J.C.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J.S.巴赫的兄长,并在双亲去世后成为 J.S.巴赫的监护人)。1683年,他的第一位妻子和儿子不幸死于瘟疫,次年再婚。1690年之后在斯图加特(Stuttgart)和哥达(Gotha)担任管风琴师。1695年回到家乡纽伦堡,担任圣泽巴尔德教堂(St Sebald\'s church)的管风琴师,自此一直到1706年3月3日逝世。
帕赫尔贝尔是巴赫之前伟大的管风琴家之一,也是中德学派的代表人物,帕赫尔贝尔作品的体式和技法,对 J.S.巴赫有很大影响。。他的众赞歌前奏曲把北德宗教性较强的旋律移植到南德较为抒情的音乐气氛中去,自成一体。有名的作品是约作于1680-1690年的《D大调卡农》,最初完成时是一首《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Canon and Gigue in D),以三部提琴配通奏低音乐器写成,但只有《卡农》广为流传,此曲注重对位、编排,如同自然、数学公式般以演绎的方式,纺织永无止境的理性之路,给人以宁静、平和和鼓舞,被称为“人类理性在音乐上的代表作”。帕海贝尔穷毕生精力所写的教会音乐,在今天已少有人听。人们谈到巴洛克时期著名的作曲家时,他很少被排上名。跟他所写的那些教会音乐堂皇钜作比较,卡农曲长仅五分钟,是微不足道的小品。讽刺的是,使帕海贝尔留名后世的反而是这首卡农。
如今被改编成各种不同的版本,本站在线视听版有一首改编为钢琴演奏的,另外有很多室内乐合奏版本,以后推出下载。
卡农(Canon):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复调音乐之一种,原意为“规律”。简单的讲,就是有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给人绵延不断的感觉。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地模仿,即严格的模仿对位。第一次出现的声部称“起句”,相隔一小节或两小节后出现的重复声部称“应句”,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称“卡农曲”,声乐曲中的“轮唱”亦即“卡农曲”的一种。卡农出现于十三、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真的是一首好曲子。我也很喜欢Aphrodite's Child根据J.Pachelbel的这首Canon创作的特别感人的歌曲Rain and Tears,大多数人应该都听过吧,虽然跟巴洛克时期没有什么关系,但真的很动人。Rain and Tears的下载地址:http://home.xmu.edu.cn/~bb/music/rat.mp3。
老大终于出手了~~~精品!!!
顺便说一下~~我非常喜欢卡农这种曲式~虽然不及赋格那么深刻和复杂~但却给人一种动力感~
象Goldberg这样伟大的作品就是在卡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再比如Beethoven的“Hummerclavier”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那段卡农~我也是非常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