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个乐章的曲式结构。厦大出版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中认为是回旋曲式。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此乐章没有一个出现三次以上的主部,不符合回旋原则。该乐章可能是混合曲式。
2.引子部分有着非常详细的表情记号,还有两次转调,感觉每一句句子和每一次转调都有特定的含义和语气。希望能找到一些相关资料。
3.调号的问题。第一段悲歌是ba小调的,但乐谱上标的调号是六个降号,理论上是be小调。疑问有二:第一,为何贝多芬不嫌其烦地标记六个降号,再在乐谱上逢f注降,而不直接标七个降号?第二,为何贝多芬不采用等音的五个升号的#g小调?这样可以令记谱和视谱更容易。#g小调和ba小调在音乐情绪上会有何不同?
4.拍号的问题。引子是4/4拍,到了悲歌转12/16拍,以16分音符为一拍,提示了情绪上的何种变化?到了赋格部分又转成6/8拍,又提示了情绪上的何种变化?
5.调性布局问题。bb小调-E大调-bb小调-ba小调-bA大调-g小调-G大调-g小调-bA大调。频繁地转换调性,每一次转调音乐上有何不同?
6.悲歌的旋律大量运用切分节奏,对于增加悲叹的语气有何帮助?
7.第二次悲歌与第二次赋格的连接部分十个G大调主和弦断奏,继之以上升的G大调主和弦琶音,有何意义?
过于专业和细致的问题~~回头我仔细研究一下谱子再来和楼主讨论~
非常细致地提出了几个问题,第三乐章很复杂,基本上我不认为是回旋曲式!
过于细致也过于笼统。
比如等音的问题,节拍的问题,调性的问题……这么说的话,每首曲子都有的分析。
110的这个赋格我很喜欢听
1.整个乐章的曲式结构。厦大出版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中认为是回旋曲式。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此乐章没有一个出现三次以上的主部,不符合回旋原则。该乐章可能是混合曲式。
2.引子部分有着非常详细的表情记号,还有两次转调,感觉每一句句子和每一次转调都有特定的含义和语气。希望能找到一些相关资料。
3.调号的问题。第一段悲歌是ba小调的,但乐谱上标的调号是六个降号,理论上是be小调。疑问有二:第一,为何贝多芬不嫌其烦地标记六个降号,再在乐谱上逢f注降,而不直接标七个降号?第二,为何贝多芬不采用等音的五个升号的#g小调?这样可以令记谱和视谱更容易。#g小调和ba小调在音乐情绪上会有何不同?
4.拍号的问题。引子是4/4拍,到了悲歌转12/16拍,以16分音符为一拍,提示了情绪上的何种变化?到了赋格部分又转成6/8拍,又提示了情绪上的何种变化?
5.调性布局问题。bb小调-E大调-bb小调-ba小调-bA大调-g小调-G大调-g小调-bA大调。频繁地转换调性,每一次转调音乐上有何不同?
6.悲歌的旋律大量运用切分节奏,对于增加悲叹的语气有何帮助?
7.第二次悲歌与第二次赋格的连接部分十个G大调主和弦断奏,继之以上升的G大调主和弦琶音,有何意义?
试答:
1.我也认为有疑问!感觉接近于浪漫派的自由安排,不拘一格!
2.找宣叙调的感觉!
3.应该是和声的需要吧
4.5.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6.哭泣啊!第二次用了很多休止,就是哭的感觉!
7.个人理解是老贝的斗争!
还有就是不要忘了写这曲子的时候,老贝已聋了很久了,他已无法实际检验他的作品效果了,所以有的地方就会感觉怪!比如说有的地方的转调的安排!
呵呵!
这个曲子是我最大的一个目标呀! 要用一生去理解这个曲子!
这个曲子还真没有怎么注意
至于第三乐章,还是看看乐谱把,有时没必要想这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