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过他的一些钢琴作品,比如那首钢琴协奏曲,他的音乐被称之为"偶然音乐",说实话,我总觉得这已经脱离了音乐的范畴,我听那首钢琴协奏曲的时候,我不知道作曲家要表达的是什么,还是他根本要造成一种对人的大脑的刺激作用,让人不断的去意外?还有他的4分33秒...... 他真敢想啊?总之我认为创新是好的,但脱离轨道太远不是很好.
听过Cage的预制钢琴协奏曲和其它一些钢琴作品,没什么感觉,算不上杰作,他也算不上大师。但他的音乐对推动音乐发展还是有重要贡献,对开拓了新的音乐领域,尤其是激励了很多音乐家大胆发挥想象力——即使他们写出的音乐与Cage大相径庭——促进了现代音乐的发展,比如谭盾很多作品的想象力都是受到Cage的想象力的鼓励。另一方面,今天还有部分作曲家还在写类似Cage的钢琴作品,他们的作品则完全是**,因为艺术从来都只承认第一名,没有第二名,现在再写出巴赫那样的赋格、肖邦那样的夜曲也会无人问津。
我还演奏过约翰凯奇,就是他为任何人在任何地点而作的0’00’’,这种作品我也会作。
不对吧,那个是4分33秒,要不怎么叫偶然音乐,如果其他人再做就不要偶然了.让人感受四周的最自然的声音,也亏作曲家能想出来,不过他的作品大多接受不了,这样的作品不可能在爱乐人心中留下很重要的位置.因为缺少了一份情感!
凯奇的确有一作品是叫《0’00”》,他说:“我在写《黄道图》时,把第一行和星辰想作涅磐,我当时就有意再写两部,构成三部曲,它们是我在1963年作的《变奏曲IV》和《0’00”》。”
恩 我从图书馆弄了一些他的曲子,真是听不懂,需要引导一下作曲家的思想,我们乐器学课上还把他的作品在课上听...
“在课上听”,那真是太不幸了。约翰凯奇把音乐变成了闹剧,感觉和摇滚乐歌手在台上乱蹦乱跳卖弄风骚差不多,都闹得慌,闹心。
他就靠这手就发家了,的确是“真敢想啊”!历史的轨迹就是个怪圈,想当年那些猿猴们就天天躲在山洞里听着《4’33”》发呆,或听着潮湿岩洞中滴滴答答的《水乐》;几百万年过去了,我们又在听《4’33”》《水乐》。就象一个人的一生,从无到有,再从生到死,画了个圆满的圆圈。音乐也画完它的圆圈了吗?
楼上说得有趣。。。的确,好像是叫做“返璞归真”或者是什么来的……
我实在是不敢接触他的东西……对他的了解也就是“创新”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