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宏伟的作品,不论是在情感的表述还是在结构的建筑上,都有着令人惊叹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深度和广度与贝多芬的那种是不一样的,因为贝多芬大多是为了表达一种更为重大、普遍的问题,而李斯特则是着重于人性矛盾的探究,因此,这是两种不同层面的深刻。由此两人所采用的音乐手法也是大相径庭的。贝多芬力求用雄壮、英雄的笔触表达他对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而李斯特则处于一种矛盾的,胶着的状态中,他(至少在这部作品中)代表着浪漫主义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普遍的一种怀疑心态。他们有着坚定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但却又不知道如何确定它,因此他们往往力求在作品中表现出他们自己来。“虽然李斯特没有把b小调奏鸣曲称作‘我一生的奏鸣曲’,但是我们在奏鸣曲中很清楚地感觉到了他的世界观” 一开始是一个引子,模糊的调性和和不稳定的调式是这个引子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这种不明确的印象给我们的感觉既不是悲剧性的也不是戏剧性的,它离感情的因素很远,几乎是哲学性的。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引子的主题贯穿在整个奏鸣曲中,分别在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之前,CODA,以及乐曲的最后明显地出现了5次。有人把这个引子称为命运主题,似乎是象征了一种宿命的,作曲家难以逃循的结局。它一次又一次地把作曲家从理想或英雄的状态中拉了回来,从开始到最后的结束,下了一个结论,好象又回到了开头。
在主部开头出现的乐曲第二个主题是在全曲中出现次数和变形最多的一个主题,尤其在发展部中似乎变得十分得庞大,这让我感觉是作曲家一直在试图表达的中心意思,或者在追求的样子。他对这个主题了解和理解得十分透彻,似乎是与他最心心相印的和最能够表达他心路历程的一个标志,以至于在CODA 中甚至以FUGUE的形式出现。很怪。但是我又感到它并不是烦琐的,而恰恰是简练的。可是尽管它很明确,但是仍是尖锐和矛盾的,因为主和弦始终闪烁在7和弦中,它完全没有象传统的奏鸣曲那样赋予主部明确的调性,并在开始不久就进行了频繁的模进转调。这就让人深切而又清晰地感觉到作曲家在陈述之外想要表达的东西。这或许是他思想斗争的一个过程,或是两种矛盾心理互相冲突的产物。
第三个主题是从连接以后出现的副部1主题,很壮阔,充满了英雄的意味,有人说有点瓦格那的感觉。但很快便过渡到了主部中那个主题变形产生的副部2主题,这次是有着强烈的抒情意味。好象开始歌唱,丰富的表情。至此,我感到作曲家似乎进入了一个比较和谐的状态。
毫不间断地,作曲家把音乐进行到了展开部,也就是我先前说的那个庞大的发展了的主部主题。若从单乐章的奏鸣曲结构来看,这个展开部除了对主部主题的展开以外,还有一个插部。这个插部堪称一个完整慢板乐章,在此,第四个主题在#F大调上明朗地出现了,我们几乎可以把它看作是这个慢板乐章的主题,而在经过了变形的第二主题之后,它再次出现即可理解为这个慢板的主题再现。
从460小节开始,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在降b小调上出现,这就是那个FUGUE,尽管他在此用了陈述的语气,而并非展开分裂的手法,但是531小节处,调性才重新回到了b小调,所以这个地方才再现的真正开始。不过也有一些曲式书把从460小节的地方就看成再现的开始。可是我觉得这个FUGUE则有点奏鸣套曲中的第三乐章,比较轻松和谐谑的那个乐章。而若在这个单乐章的奏鸣曲中,仍可理解为展开的一个部分。
CODA重现了整个奏鸣曲出现过的4个主题,他们依次地陈述和总结了作曲家完整但却冲突的内心世界。我感到这是一个伟大的结尾,富于力量。阴暗和明朗相互交织,似乎有一种力量始终在与作曲家作着斗争,甚至在745小节的地方让一种类似遥远的天堂的声音代表着理想中的单纯来回避了那个一直纠缠在作曲家内心的问题。最后他自己虽然找到了答案,但却并没有战胜自己,而是陷入了新一轮的迷惘中。开头引子的主题在结尾中再次出现,仿佛揭示了命运的不可回避。
对于这样一个哲学的问题,作曲家在一个乐章里深刻地表现是令人叹服地。“it shows an extraordinary sense of economy to have been able to create such a large and varied structure from such a limited amount of material”.那几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感受,在我看来,它所承载的厚度和重度代表了那一个时代。而它又丝毫不是做作的,而是极其自然的。因为,这种创新和突破绝不是为了创新而去创新,而是根据表达的需要自然而然就创造了的。在这个非凡的结构中,我们也能看出李斯特的确在卓越地追求曲式的连续性,并且做得十分伟大。
李斯特的这首奏鸣曲的确是伟大,~~~庞大的单乐章织体支持着巨大的进程~~`!极端的故事的情节被细小主题巧妙的贯穿起来~~淫乱,憎恨,混乱,张狂,光辉,悲怆,圣洁,温柔一个不少~~`完全乐意说是李斯特跌宕人生的总结和浓缩再现,是里程碑试的作品~~`
最近快来的b小调录音:
Ernst Levy(marston):早就想听的b小调录音, 终于要来了!
Eugene d'Albert (KBI): liszt学生Eugene d'Albert的钢琴纸带录音, 是两位liszt学生留有b小录音的其中一位, 这张cd我非常喜欢, 因为里面还有Bernhard Stavenhagen 和Carolyn Cone-Baldwin 的演奏, 对我的collection来说, 是b小调和liszt'students的两大收获!
einar steen-Nokleberg:Nokleberg的私人录音, 只有他本人有, 我请了他的一位在汉诺威音乐学院的学生要, 不知道结果如何......
horowitz: horowitz的77年Ann Arbor现场录音, 提供者不透露
另外感谢"爱上一层楼"提供howard和陈宏宽在上海的现场.
另外感谢"爱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