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结构的内容和音乐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贝多芬奏鸣曲 OP.110
1.前言
这篇文章产生于数年前我对这首作品其中一部分的分析和理解,作为一名分析音乐作品者来说,我需要充分了解它的结构和内容;同时作为一名钢琴演奏者,我也要认识到这部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性。浅薄的说,这两个观点很容易对它们进行定位:形式上看(如贝多芬自己所说)这个旋律是这个乐章前面的赋格主题的倒置,当此前一系列的情感宣泄完毕后,与前面出现的悲剧性的重奏相比较,这段旋律在情感上似乎拥有了一种必然的中立性。这些尝试性的解答反而引起了更多的疑问,为什么赋格主题在倒置中出现?这在贝多芬以往的作品中是很少见到的。如果确实是这样,难道是曲子有它结构上独特的重要性?例 1 在这首奏鸣曲的整体中又有它的什么目的呢?我们可以产生一个最终的问题:如何将音乐结构和音乐的含义联系起来?是前者引申出后者,还是后者影响了前者?或许这两方面在这首奏鸣曲中具有同等的地位?
由于时间的紧迫,我觉得这些问题我无法将它们一一解答,但当我了解到 3 个方面以后让我有了继续分析下去的动力。第一个方面是威廉.金德曼的一篇关于贝多芬奏鸣曲 OP.110 的叙述性的纲要,他的文章中解释了音乐含义是如何可以在这首奏鸣曲中综合的主题因素中得以预见的。第二个方面是罗伯特.哈特恩对贝多芬的作品音乐含义的诠释,他证明了结构和解释可以在一系列的表格中得到完美的结合。第三个方面是我自己对作品的音乐结构中最基本的音乐素材的了解。如此得到一个纲要:利用表格的方式来解释 OP.110 的结构,内容和音乐美学的呼应。
2.定义
第一步是对“结构”,“内容”和“美学的呼应”的解释。“结构”可以将音乐作品中几个或多个转瞬即逝的音乐元素联系起来。“内容”是人对音乐作品好坏的评价,或是音乐作品中特殊的方面,如和声,复调,音色等。“美学的呼应”包含了一定范围内人们感情上对音乐作品的反应,这是一种对音乐好坏最直观的反应,如旋律的美妙,声部的平衡,逻辑上的统一,等等。“美学的呼应”也包含了音乐作品对人情感上的影响,就像人们在听具有英雄性的音乐作品时,自己的内心活动也会因音乐的波动而波动。
我们认为所有的音响和音乐的联系都能潜在的引起和推动人的情感。这个观点和弗朗西斯.斯帕尔朔特是一致的,他认为声音构建了音乐,音乐的创造是人预先的设计好的,并利用每个音符不同的特点取得了音乐整体上对人的影响。所以当我们很自然的选择音乐作为我们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后,美学中对音乐的观点也会像雨后春笋一样适时的发展起来。
3.对贝多芬奏鸣曲 OP.110 分析
描述:贝多芬一生共写了32首钢琴奏鸣曲,最后5首都是在他完全耳聋之后创作的,其风格和以前截然不同(特别是他的最后三首奏鸣曲, Op.109 — Op.111 ),从充满矛盾和情感的戏剧化转变到沉思内省的哲学思维中去。由于他晚年生活的极端悲凉和凄惨使他在精神上隔绝外界、充分进入了内心世界的生活,在其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中运用了大量的赋格和变奏曲,使我们可以体验到其超凡、有禅意的宁静和平。
Op.110 是一首富于感情的安静作品,是贝多芬自由地处理奏鸣曲式的典范,它以哲理性和洞察力的锋芒,深刻地表露出了贝多芬在用自己的内在力量来滋养自己,净化自己,体现了贝多芬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对人生目标的意识——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该曲充满了贝多芬晚年期间所特有的深沉情绪,它极富有深刻的回想意境和安静的内向敏感,虽然笼罩着一层悲叹的色彩,但也混杂着超越它的美梦,也可以见到其力图有所突破而作的努力。这首奏鸣曲主题材料间的关系是非常精妙的,主题就是“回到过去的年代”,它包含了极有特性的细节,活跃着一种戏剧性的回升,吐露出贝多芬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故人们称之为“追忆”奏鸣曲。完美表现了贝多芬的哀伤绝望以及对饥饿贫困有深切的愤慨,同时又表露出他对从未得到过的温暖家庭生活和至高幸福的渴望。这首奏鸣曲没有题献给任何人,它是贝多芬在痛苦的晚年生活、忍受着精神和身体上的巨大苦难的时期 1821 年 12 月完成的,是与写作第九交响乐等庞大作品同时期写作的。在这首奏鸣曲贝多芬牢牢把握住了音响和情绪的寂静流动,辐射出精神的热能是持久永恒的,其内容是深奥的、结构是宏伟的、音乐是极为柔软的有机,是古典美的完美体现。从音乐中使人们感到的是有这里沉思的威严同柔美诗意的神秘结合,整个奏鸣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在他的晚期作品中体现的最为突出,与其相似的还有他的弦乐四重奏《大赋格》),贝多芬在努力的确信自己、塑造自己、忠于自己、把握自己。
分析:在一系列的美学呼应中贝多芬在第一乐章中为演奏者写出了精确的表情记号。
第一乐章:中速的如歌 molto espressivo ,第一个和弦已经暗示出在乐思发展时产生的情感上的 "美学呼应" 。在乐章的前面部分,音乐结构是美学呼应的一小部分,影响音乐结构的原因则是明亮的,开放性的主题中的各种因素:调性(降一大调),主题旋律的第一个音( c ),左右手的音域(在钢琴的中声部),表情记号( p )和速度(中速,但又偏慢)。这些基础因素才构成了我们对作品的一个初步的印象。具体从谱例上看:高声部和低声部之间的有简短的时间间隔(第四小节),中声部和次中声部则有时间较长的间隔(第 11 小节),旋律的最高音是着重强调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如贝多芬的其他奏鸣曲一样,他在曲子的开始就给了我们一个“高姿态”的感觉。由以上综合到一起看贝多芬在曲子的开始,可以知道他要向我们表达一种冷静和自我安慰的感情,和弦的位置和声部的内部结构被刻意的弱化了。回过头再看前面的旋律,旋律线从中声部的 C 下降了 3 度,第二小节模仿第一小节将旋律又一次下
行,第三、四小节用较多的经过音弱化了之前的 3 度的进行,每次小节的描述都刻意的弱化了情感上的冲动,努力将呼之欲出的感情控制在昏暗的音色中。旋律的属音是第 3 小节的 E 音,它的时值是 1 拍半,旋律的优美感也是通过这个 1 拍半的延长实现的。第 5 小节的开头是由主音和上主音组成的,旋律线的上升相对来说是缓和的。下属音是第 4 小节节奏上的第二拍,旋律通过色彩性的经过又通向最主要的 E 音。之前的分析都是通过最主要和第 2 重要的接合段进行的,接合段中隐含了一个全音阶,由属音和下属音组成的颤音在没有左手伴奏的情况下使旋律有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感觉,将我们引向第二个乐汇的出现。32分音符和之前的颤音通过短暂的曲折反复后,又折回到第一小节的 C 音。通过对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不断的模仿是第一乐章创作手法的基调。为什么其他方面不能成为第一乐章的创作基调?因为在整个第一乐章中我们并没有找出能和忧郁,悲伤这一音乐内容并置的其他方面,贝多芬利用不断对旋律的模仿和反复强调忧郁的情感,之前我们也说过,在旋律似乎有上行走向高潮的时候马上又被贝多芬刻意的下行弱化了。在结构方面,贝多芬总是利用长时间的 16 分音符乐段的突然插入打断了旋律的整体流动感,拉大了旋律间的空隙,这正如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追忆过去时记忆的断断续续,也像在老人悲伤时长时间的叹气。
以上这么多对旋律的分析从整体上说,一系列音乐的内容,结构和美学呼应其实都是旋律的“伴奏”。真正意义上来说,音乐内容,结构和美学呼应的目的是在第 40 小节达到的,和声进行的将积极向上的音乐基调和悲伤忧郁的情感统一起来,在这之后,调性转到了具有忧伤色彩的 f 小调,第一主题也在第 40 小节开始了发展,奏鸣曲的是由圣咏式的柱式和弦开始的,对位法进行连接,这些柱式和弦充满了哲理的精神性,低音线是旋律的未完成的倒置,每次旋律的上行都是通过即刻的下行得到平衡的,只有通过如此才能让人能安静的去沉思,并且为后面 2.3 乐章能够充分深入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第二乐章是以谐谑曲的方式写的,它与第一乐章相比在联系上由 5 个主要的不同点:第一,乐章表现的思想内容不同;第二,音乐结构和内容上有区别;第三,乐章旋律的外部风格不同;第三,通过主题引申出额外的与主题有关的音乐要素与第一乐章不同(第二乐章引用的是 2 首滑稽的德国民歌, "Ich 箱柜 l ü derlich, du bist l ü derlich" 这是第二乐章主题所引用的民歌歌词)。这四个方面联系到一起,就能形成与第一乐章那种平静的追忆似的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但,如何能将美学呼应在这 2 个乐章中得到统一?接下来的 116 个小节小心翼翼的将两种音乐间的争论展现出来——这是贝多芬晚期作品的风格。
首先阐述音乐内容和音乐结构,这两种要素在音乐作品的并置可能会有很多种方式,并且还可能因为音乐作品中各种元素潜在的关系而联系起来,如接合段。在第一乐章的尾声,贝多芬准备将速度提升到快速的 molto ,贝多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加强整个乐章的动力,为第二乐章做准备。在第一乐章的结尾,贝多芬再三重复一大调上的主和弦,并且把 C 和降一放在高声部,这样就让第二乐章的开头双音如同第一乐章的结尾回音一样。尽管调性上有了变化(第一乐章是降一大调,第二乐章是 f 小调),但这两个乐章仍然利用了这两个调中的共同音产生了接合段,具有了共通的方面。同样的,在第一乐章倒数第二小节的降 f 这个音也预示了第二乐章的第二个和弦中 e 音,而且 e 音是 f 小调的导音,这也强调了 f 小调的主导性。和这些主要的联系相比,接合段还是处于第二重要的位置:第一乐章第 113 小节之后旋律线的逐渐下降其实是影射了第二乐章前四个小节的旋律线下行。第一乐章第 114 小节左手的 8 分音符上行与第二乐章开头的左手 8 度和弦上行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些并不单单是结构和内容上最重要的联系,除此之外,由于对新的音乐元素出现的预想,第一乐章的结尾下意识的与奏鸣曲的开头形成了一个相反方向的音阶进行,这样就突出了整个乐章的终止感,具有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举个例子:第二乐章的第三个音是由第一个音递减 3 度得到的,这与第一乐章中第三个音的产生方式一模一样的,只不过第一乐章通过的是下行跳进,第二乐章是通过下行的级进。再将第二乐章前面四小节的旋律音单独列出来看,比较第一乐章隐藏在前四小节的音阶,我们可以看出,第二乐章的开头也是第一乐章开头的倒置。.
通过现在我们掌握的资料可以得知,第二乐章谐谑风格的主题在贝多芬创作这首奏鸣曲直前的构思中就已经决定利用了。当贝多芬在第一乐章没有将激烈的主副部作为目的表现出来,那么在这之后的第二乐章,相对于之前沉闷的气息,活泼滑稽的风格自然而然的就表现出来。
第一,二,三乐章的和声分析:前4个小节的和声连接是I~V7~V7~I6~IV6~I~IV~V~V7
与之形成对应的主部主题中的和声连接,也是I~V7~V7~I6~IV6~I~IV~V~V7。在主部主题中作为延留音出现的降A,降E和F是作为整个旋律对于结构和内容的美学呼应,因为仔细观察引子中降A,降E和F,它们在分别的小节中占有的时值也是最长或是小节中的最高音。
将这些音利用延留音的方式使旋律的解决延迟,给人一种感情上的“拖拉”。引子和主部主题的第1,2小节分别是后来旋律发展的基本框架。双方在和声进行上得到了统一。在节奏上,主部主题的第1,2小节的节奏也是由引子的第1,2小节的节奏展开得到的。横向上看,相比较左手的伴奏音型,引子中富于哲理性的柱式和弦在主部主题中已经被同级和弦的分解展开了,在主部主题中左手16分音符的伴奏音型使旋律具有了动力感,低音的走向也是由低向高,再反向得到平衡,在主部主题左手的最低音的走向也是引子中左手最低音走向的扩大处理。贝多芬利用扩大时值的方法将引子的每个小节在主部主题中扩大到2个小节。纵向上看,在主部主题中无论是右手的旋律还是左手的伴奏音型都是依靠将引子中的柱式和弦通过分解的方式形成的。
第二乐章的结尾和第三乐章的开头如同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一样,具有在音乐内容和结构上统一的美学呼应。内容上:第二乐章135~153小节是在F小调上,最后四个小节转到了F大调上;在这些小节中和声节奏较快,旋律也是以级进的方式上行的;速度从Allegro向rit过渡;表情记号是从ff到sf最后发展到p。旋律风格上开始仍然保持诙谐的民歌风格,在最后向庄严的感情上过渡。第三乐章的开头是降b小调,和声节奏较慢,旋律以高低音域大跨度的跳进得以进行的;速度是Adagio ma non troppo;表情记号是una corda,弱。旋律风格上是极其有表情的,带有普罗米修斯悲剧风格。结构上:仍然是通过利用申克的表格音乐分析法进行接合段辨别,将2个乐章中的共同点提取出来,通过表格可以看出。美学呼应:从诙谐的民间风格突然转变到宣叙调的悲歌,贝多芬在其作品中这种大起大落的风格是经常见到的。
备注:
第三乐章的结构很复杂,而且需要联系之前的2个乐章进行分析,所以暂时没有写出来,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