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月光钢琴学术论坛 http://www.moonpiano.com/bbs

国内最权威最专业的钢琴学术交流网站
共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求助]关于欣赏Boulez的问题

1楼
bruknerfan 发表于:2006-7-10 20:23:07

Pierre Boulez作为法国音乐界的元老级人物,在作曲和指挥等方面均成绩显赫。他是指挥的现代作品的全威,但作为作曲家,他的作品总是那么另人费解。个人感觉他早期作品《层层皱褶》还易于理解,可晚期作品欣赏起来则只能用“恐怖”来形容,比如《应答》中真不知他想表现什么。

所以我希望有那个朋友帮介绍一下Boulez的创作,如何欣赏等。或找几篇关于他的文章。感谢!

2楼
Vulpecula 发表于:2006-7-11 11:17:22

转了一个。。。说实在的,我是不喜欢他的东西,过于怪异了。。。

布列兹(BOULEZ,Pierre) 法国作曲家、评论家兼乐队指挥。1925年3月26日生于法国卢瓦区的蒙布利松(MonBrison),父亲是位工程师。也许是由于家庭的影响,小布列兹尽管很有音乐才能并学习钢琴,但却更喜欢数学,甚至还上过里昂大学的高级数学班。直到1943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之后,才最终确定了他的音乐道路。巴黎音乐学院对布列兹有直接影响的教授是:奥利维埃· 梅西昂(和声与音乐分忻)、安德烈·沃拉布格(Andree Vaurabourg,对位)、勒内·莱博维茨〔Rene Leibowitz,序列作曲法)。 1946年经奥涅格(A·Honeggner)推荐,布列兹担任了“雷诺-巴洛特剧团”的舞台音乐指导。他逐步地得到承认和支持,利用剧场举办音乐会,创建了以宣传现代音乐为主要宗旨的“音乐天地”(Domaine musical),并保持这一事业的领导职位至1967午。这项事业使他熟悉了指挥业务,为他日后成为法国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铺设了道路。早期的主要作品足;《长笛与钢琴奏鸣曲》(1946);第一、第二钢琴奏鸣曲(1946,1947);《婚颜》第一稿(visage nuptial,1946);《水的太阳》(Soleil des eaux,1948)。 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是布列兹创作思想发生重大变化和艺术上逐渐成熟的时期,直接的起阅是梅西昂一部作品的启示。布列兹从学生时代起就是“新维也纳乐派”的积极追随者,但他并不满意勋伯格的方法。传统的十二音技法只限于音高的序列控制,而他的理想则是建立—个更全而合理地组织音响材料的结构体系。问题是究竞怎样做才好,布列兹与其他一些激进的作曲家们当时还未找到一种恰当的方法。1949年,梅西昂在达姆斯达特发表了他的《时值与力度的模式》,这部作品使用了一个集音高、时值、力度、音色为—体的“超级序列”。尽管梅西昂本来的用意“是为了让那些伸延到不同音区的同类音高,获得八度、演奏法、力度和时值的变化”,而且做得有些漫不经心,但对于年轻的布列兹却起到了神奇般的点化作用。他顿时领悟到,从梅西昂再向前跨进一步,就是他的理想。于是,布列兹和施托克豪森等一批敏感的作曲家们便都立即投人了新体系的试验。将传统的序列作曲原理扩展到对音高、时值、力度、音色等所有音乐参数的全面控制,这就是所谓的“整体序列法”。在这个过程中,布列兹实现了与传统序列主义的决裂,他在1952年发表的讣告式的评论《勋伯格死了!》就是这一立场的强烈反映。他用整体序列技术写的第一部作品是《复凋x》(Polyphnie X,1951)。标题中的“X”是音乐结构图式的象征。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还有:《磁带录音机的两个练习》(1951-1952)、《结构第一号》(1952)、《没有主人的锤子》(1955)、《第三钢琴奏呜曲》(1957)等。 从50年代中叶起,布列兹尽管在法国还较少为人所知,在其他欧洲国家却渐渐有了响。1958年应西南德广播电台音乐总监斯托贝尔(H·Strobel)的邀请迁居到西德的巴德-巴登市(Baden—Baden),1960—1966年任巴莱(Bale)音乐学院的作曲、音乐分析教授兼乐队指挥,其间曾到美国哈弗大学讲学(1962-1963)并发表理论著作《今日音乐的思考》。 60年代,布列兹因其聪慧的个人天赋、敏锐的听觉以及作为个作曲家、理论家、教授所具备的音乐素养,他的指挥活动愈来愈受到国际乐坛的关注:1963年在巴黎歌剧院指挥演出了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1966年在拜罗伊特指挥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在与克利夫兰(Cleveland)乐团多次合作之后,1970-1971年任该乐团音乐顾问;1971—1975年被聘为英国BBC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同时还兼任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指导至1977年。1975年底,布列兹应法国政府邀请,回国主持蓬皮杜中心的“音乐与声学协调研究所”(I.R.G.A.M)的工作。他亲自组建并指挥所辖的“现代乐团”(EIC),经常到世界各地演出20世纪的经典和新创作的作品。1976年,法国的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College de France)授予他终身教授职位。1982年荣获巴黎市音乐大奖。近年来,布列兹己成为世界公认的现代音乐的权成解释者,是5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音乐的几位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布列兹1960年以后的重要作品包括:《绰影》(Pli selon pli,1957-1962)、《结构第二号》(Structures II,1961)、《形·倍·棱》(Fiqures/Doubles/Prismes,1964)、《弦乐集》(Le Livre pour cordes,1968)、《域》(Domaines,1968)、《碎裂-复合》(Eclat-Multiplet,1969)、《祭奠马代尔纳》(Ritue1 in Memoriam Maderna, 1974-1975)、《应答曲》(Repons,1981-1984)。他成熟时期创作的主要特点是:语言新颖、音响丰富,节奏灵巧,情感强烈,形式严谨,偏爱有文学意境的题材,有明显的非欧音乐倾向。理论著作方面,除前面已经提到的《今日音乐的思考》之外还应当列出《学艺手记》(Releves d'apprenti,1966)、《随意与巧合》(Par volonte et par hasard,1975、《构思中的音乐》(La Musique en projet,1981)。 聆听布列兹的音乐是会遇到不少困难的,他在西方公众中首先是作为一个严肃、执着的探索者而受人尊敬,他的艺术的真正价值还须经受时间的考验。 (文/杨通八 摘自《现代音乐欣赏词典》)

应答曲(Repons)乐队、六位独奏家和电声装置 这是布列兹自《绰影》(pli selon pli)之后最有影响的作品,是作曲家1981—1984年在巴黎蓬皮杖文化艺术中心的“尹尔岗”(IRCAM—音乐与声学协调研究所)辛勤探索的结晶。 作为将传统乐器与法国当时最先进的音乐电脑—“4X”相结合的试验,布列兹对演出场地、设施及排列位置的要求是十分具体的。场地应当呈长方形,有一个较宽大的“中性”空间;24人的乐队置于场地中央的站台上,由指挥控制,演奏时不用扩大器,也不作任何的电声处理;6位独奏家(钢琴A、钢琴B兼管风琴、竖琴、钹、木琴兼钟琴、颤音琴)分别占据6个角落,由磁带录音机录下他们的演奏,声音经过“4X”合成之后再由独奏家站台下的小扬声器放出;6位独奏家之间的上空还有6个大的扬声器,每个独奏乐器的音响也都包容在其右上方的扬声器中;最后,在乐队的站台前,是“4X”机器,连接着一台操纵用的普通电脑和使音响“空间化”的机器‘Halaphone”,这些装置由一个技术人员操纵。电声装置所构成的变化主要是:独奏乐器通过合成音响进行移位,用滞后或相位差的手段造就复杂的节奏动机,在扬声器网络上通过中转站Halaphone进行声音的定位控制。前两种都是音响传播的延伸,后一种则是接受 讯号的技术。这些手段不仅使音响空间化,而且还妥善地解决了在乐器音响与其电声变化形式之间、乐队与受电器控制的独奏乐器之间、个别演奏与集合共鸣之伺的应答关系问题。音乐结构严谨,声音充满了活力。 《应答曲》的公演,前后曾有过三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比一个更长。 《应答曲》第一号:1981年10月18日在联邦德国纳多诺埃申根(Donaueschingen)首演,全曲长约19分30秒。开始是乐队单独演奏;约3分30秒左右,弦乐的震音上断断续续地加进铜管乐器的音响;当6位独奏者正要以六个强有力的琵音和弦(有电声放大,但末变形)同时进入时,乐队的渐强戛然中断;独奏乐器经过交替和变化的处理之后,又引入乐队的全奏,最后以葬礼进行曲结束。 《应答曲》第二号:1982年9月6日发布于伦敦,由于增加了三个新的段落,乐曲的长度变成了32分15秒。新增加的部分是:“雨的音乐”(以独奏乐器的逐渐汇集和乐队弦乐器的演奏为标志),一个在渐强中逐步形成的全奏段,一个仅仅由独奏乐器陈述的,以突出复杂节奏和音色变化为目的的慢的插部。音乐最后结束在钢琴和竖琴的清淡音色之中。 《应答曲》第三号:1984年9月发布于图林(Turin)和巴莱(Bale),乐曲比第二号又长乐12分钟。不过,按布列兹的说法,这不过是完整作品的第一部分,它应当比第三号再长一倍,完整的演出约需一个半小时。 (文/杨通八 《现代音乐欣赏词典》) 乐谱笔记(记谱法) Notations 布列兹的表现主义,表现在他对结构的极端追求。他以韦伯恩的后期作品为起点,将勋伯格的系列加以扩展。他认为,“音乐应该成为魔力与歇斯底里的结合。”,“这种结合在于对平衡的把握能力”。布列兹的《乐谱笔记》从1945年到1978年,共作有12首,每一首显示不同乐器的组合,实际是他对各种音乐因素组合的一种尝试,从中我们可清楚感受到各种音之间的对比、不谐和发展与它们的平衡,是一种饶有趣味的音乐因素组合的游戏。这种游戏充分表达了布列兹的独创价值。 结构 1、2 Livre I & II 布列兹的《结构》,充分体现了他的“整体序列法”,他在探索一种全新的音乐结构体系。《结构I》作于1952年,《结构II》作于1956-1961年。这两首作品的直接启示来自梅西昂1949年发表的《时值与时间力度的模式》,《结构I》选择模式I作为作品第一部分素材。与梅西昂相对的是,布列兹尊重音序,但不限制音高的八度移位。而不像梅西昂没有音序上严格限制,却绝对排除包括八度移位在内的音高变化。《结构II》全曲共分三个部分:1.基本序列及逆行以重叠形式作原始陈述。2.全曲中变化最丰富的段落,包含音乐织体的密集和稀疏、速度的快与慢对比和交替。3.速度较快,造就一种持续速度。 爆炸·固定 Explosante-fixe 布列兹的管弦乐《爆炸·固定》作于1972-1974年,为合成器、独奏长笛、大型乐队和信息处理器而作。 (以上均摘自林逸聪《音乐圣经》)

3楼
bruknerfan 发表于:2006-7-11 14:04:57

十分感谢!

我现在倒感觉梅西安是个伟大的音乐教育家,他有布列兹这样先锋派的学生,也有陈其钢这样这样大众化的作曲家。说明梅西安的艺术视野是很开阔的。

共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5 MoonPiano.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312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