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
3月22日,BBC广播公司,伦敦/法利雅:西班牙舞曲;亨德尔:G小调奏鸣曲,欧内斯特·勒什/(BBC录音,家庭服务节目“崛起的一代”)/EMI CD CDM 7 63165 2,EMI CD CDM 7 63166 2
1962年
1月7日,BBC梅达谷录音棚,伦敦/巴赫:C大调第一号组曲,作品1007(BBC录音)/EMI CD CDM 7 63165 2
1月26日,BBC梅达谷录音棚,伦敦/巴赫:D小调第二号组曲,作品1008(BBC录音)/EMI CD CDM 7 63165 2
7月10日和11日艾比路第一录音棚,伦敦/巴赫:慢板(C大调托卡塔,作品564),罗伊·杰森(风琴);布鲁赫:晚祷,杰罗德·摩尔(钢琴);法利雅:霍塔舞曲(西班牙舞曲),约翰·威廉斯(吉它);门德尔松:无言歌,作品109,杰罗德·摩尔(钢琴);帕拉迪丝:西西里舞曲,杰罗德·摩尔(钢琴);圣-桑:天鹅(动物狂欢节),艾利斯(竖琴);舒曼:三个幻想曲小品,作品73,杰罗德·摩尔(钢琴)/EMI CD CDC 5 55529 2
9月3日,共济会音乐厅,爱丁堡/勃拉姆斯:F大调第二奏鸣曲,作品99,欧内斯特·勒什(钢琴)/(BBC录自1962年爱丁堡艺术节)/EMI CD CDM 7 63166 2
1963年
3月17日,BBC广播公司,伦敦/库泊兰:第十三协奏曲,威廉·皮利斯(大提琴)/(BBC录音)/EMI CD CDM 7 63166 2
8月22日,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伦敦/埃尔加:E小调协奏曲,作品85,马尔科姆·萨金爵士指挥BBC交响乐团(亨利伍德逍遥音乐节)/Intaglio CD INCD 7351
1965年
1月12日到14日,艾比路第一录音棚,伦敦/德利乌斯:大提琴与乐团协奏曲,马尔科姆·萨金特爵士指挥皇家爱乐管弦乐团/EMI CD CDC 5 55529 2
2月25日,BBC广播公司,伦敦/布里顿:诙谐曲,进行曲(C大调奏鸣曲,作品65),斯蒂芬·毕晓普(钢琴)/(BBC录音,音乐节目)/EMI CD CDM 7 63165 2
8月19日,金斯威音乐厅,伦敦/埃尔加:E小调协奏曲,作品85,巴比罗利爵士指挥伦敦交响乐团/EMI CD CDC 5 55527 2
这张唱片是从两场音乐会和排练的录音剪辑而成,是现有的杜普雷演奏埃尔加协奏曲中最好的一个版本。
这张唱片是爱乐者几乎人手一张的名盘。既列入TAS榜,又是企鹅三星带花,也就是说这是难得的演录俱佳的唱片。
这支曲子是埃尔加献给去世的妻子的,也是作曲家毕一生之力创作的最后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可以说是爱尔加献给妻子的安魂曲和自己的“天鹅之歌”。整支曲子情感起伏很大,真挚,同时又充满哲思,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很难掌握,因此演来难度颇大。在这张唱片里,杜普蕾也用尽了一生的才华,演绎了这首千古绝唱。实际上听她的演奏,那些所有的技巧、音色,音准等在其巨大感染力面前,消失的无影无踪。从录音上说,这张唱片可以说是EMI公司录音的最高成就之一。
12月19日及20日,艾比路第一录音棚,伦敦/贝多芬:A大调奏鸣曲,作品69和D大调奏鸣曲,作品102,第2号,斯蒂芬·毕晓普(钢琴)/EMI CD CDM 7 69179 2
1967年
4月17日,艾比路第一录音棚,伦敦/海顿:C大调奏鸣曲,丹尼尔·巴伦邦姆指挥英国室内乐团/EMI CD CDC 7 47614 2
4月24日,艾比路第一录音棚,伦敦/波开里尼:降B大调协奏曲,丹尼尔·巴伦邦姆指挥英国室内乐团/EMI CD CDC 7 47614 2
9月21日,艾比路第一录音棚,伦敦/勃拉姆斯:E小调第一号奏鸣曲,作品38,丹尼尔·巴伦邦姆(钢琴)/EMI,未发行(见1968年)
11月26日 音乐厅,斯德歌尔摩/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4,谢尔盖·塞利比达克指挥瑞典广播乐团
这是两部非常珍贵的杜普蕾现场录音,一是1967年11月6日在斯德哥尔摩由切利比达凯指挥瑞典广播交响乐团演录的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二是1971年1月23日在费城由杜普蕾的丈夫巴伦博伊姆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演录的圣桑《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这张现场录音唱片可能考虑到乐队在奏强音时会“淹没”独奏大提琴,因此整张唱片的录音,独奏大提琴靠话筒较近,音量也较大。这样虽然会使音乐作品的整体声音协调性方面产生失衡,但独奏大提琴毕竟是主角,能始终听清楚杜普蕾的琴声,现在看来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文献。现场录音能达到如此水准,制成立体声CD,已属不易,哪怕录音中不可避免地夹带了少许咳嗽声也无伤大雅。
1968年
4月6日,艾比路第一录音棚,伦敦/施特劳斯:唐吉诃德,作品35,奥托·克伦普勒指挥新爱乐管弦乐团,赫伯特·唐尼斯(中提琴)/EMI,未完成(见4月9日)
4月7日和8日,5月11日,艾比路第一录音棚,伦敦/舒曼:A小调协奏曲,作品129,丹尼尔·巴伦邦姆指挥新爱乐管弦乐团/EMI CD CMS 7 63283 2
4月9日,艾比路第一录音棚,伦敦/施特劳斯:唐吉诃德,作品第35号,阿德利安·波尔特指挥新爱乐管弦乐团,赫伯特·唐尼斯(中提琴)/EMI CD CDC 5 55528 2
我一直到为这份编目做研究时才敢确定,上述的录音作品是存在的。排定4月6日(如上)由克伦普勒指挥的录音,录了一些片段后,因克伦普勒退出而中止。年逾八旬的波尔特两天后取代克伦普勒在皇家节庆音乐厅指挥演出。乐团彩排结束后在艾比路录音棚继续排练录音,经我把克伦普勒指挥的片段加人整理后,变得可以发行。如果杜普雷能再度演奏《唐吉诃德》,效果无疑会比现有的作品更好。不过此后她只有四年的演奏生命,这支曲子后来从未再安排灌录。这张CD虽然不够完美,但留下音乐家在巅峰时期的概貌,亦弥足珍贵。
5月20日及8月18日,艾比路第一录音棚,伦敦/勃拉姆斯:E小调第一奏鸣曲,作品38和F大调第二奏鸣曲,作品99,丹尼尔·巴伦邦姆(钢琴)/EMI CD CDM 7 63298 2
9月20日,艾比路第一录音棚,伦敦/莫恩:C小调协奏曲,巴比罗利爵士指挥伦敦交响乐团/EMI CD CMS 7 63283 2
9月24日,艾比路第一录音棚,伦敦/圣-桑:A小调第一协奏曲,丹尼尔·巴伦邦姆指挥新爱乐管弦乐团/EMI CD CMS 7 63283 2
10月22日,皇家节庆音乐厅,伦敦/戈尔:大提琴与乐团合奏浪漫曲,作品24,丹尼尔·巴伦邦姆指挥新爱乐管弦乐团/Intaglio CD INCD 7671
杜普雷六个月前在布莱顿音乐节首演这支曲子,这是她第二次演出。这支曲子令杜普雷感到困惑。抒情的乐章显露出人们较熟悉的她演奏浪漫曲时的风格,演奏到较严肃的乐段则少了一些个人特色,似乎冷漠是最安全的选择。
1969年
4月1日,艾比路第一录音棚,伦敦/福莱:挽歌,作品24,杰罗德·摩尔(钢琴)/EMI CD CDC 5 55529 2
这是多位音乐家向过七十大寿的钢琴家杰罗德·摩尔致敬的录音之一。原来的LP唱片(HMVSAN 255)也包括德沃夏克的C小调斯拉夫舞曲,作品46,巴伦邦姆演奏第二部分。
1969/70年
12月29日和30日,1月3日,艾比路第一录音棚,伦敦/贝多芬:钢琴三重奏,降E大调,作品1八;C大调,作品1/2;C小调,作品70/1《幽灵》;作品70/2;降B大调,作品97《大公三重奏》;降B大调,W0039;《我是女裁缝师卡卡杜》C大调变奏曲,作品12la;降E大调14段变奏曲,作品44;降E大调小快板,Hess 48;平切斯·祖克曼(小提琴),丹尼尔·巴伦邦姆(钢琴)/EMI CD CMS 7 63212 4
EMI也出了一张相似的LP,转成CD后,少了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W0038和降B大调竖笛三重奏,作品11。平切斯·祖克曼(小提琴),丹尼尔·巴伦邦姆(钢琴)/EMI LD SLS 789
快乐的海 2005-03-28 编辑
杰奎琳·杜普蕾
杜普蕾于1945年出生在英国。她出生于一个充满了音乐的家庭,在三岁的时候听到大提琴的声音,就吵着想要那样的乐器。在她四岁的生日,她得到了这样的礼物,而且是成人用的大提琴。她居然拉起来毫无困难!(四岁有多高呀?真难以想像呢!)
五岁就被送去伦敦的大提琴学校跟随老师学琴。
七岁举行第一次公开演奏会。
十岁的时候,得到苏吉亚奖,当年的评审还包括了巴比罗里爵士,后来巴比罗里和杜普蕾就建立了亲密的友谊,有时也会对她的演奏提出一些建言。
得奖之后,她就开始到市政厅音乐戏剧学校跟普利斯学琴。普利斯记得在她十三岁时,有一次普利斯跟她说下星期要开始学艾尔加的协奏曲和一首皮阿蒂的随想曲,没想到第四天之后,她就来告诉普利斯,她说她已经把艾尔加协奏曲的第一乐章背下来了,而且那一首非常困难的随想曲也背出来了。尤其令人吃惊的是,她几乎把它们演奏得无懈可击!当然,学习也不会都是一帆风顺的。不过,她在十五岁那一年,获得了市政厅音乐戏剧学校的皇后大奖,这是专门为叁十岁以内的年轻音乐家所设置的。
卡萨尔斯,托特里还有罗斯托波维奇都曾指导过她,不过她总认为普利斯是她真正的老师,对老师的忠诚都未曾减少过
十六岁那一年(1961),她于威格莫尔大厅举行首次独奏会,音乐会前几天票就已经完全售完,大家都急于想听一听年轻的大提琴家表现如何,真是个严苛的考验!然而,她顺利完成了,并获得大众一致的赞赏。从此她声名大噪,开始她的演奏生涯,与英国的主要管弦乐团及著名指挥合作演出。
二十岁那一年(1965)她在卡内基厅举行她在纽约的首次公演,演奏曲目是艾尔加协奏曲,由BBC交响乐团协奏,杜拉第指挥。成功的彻底征服了美国听众!从此世界各地都热切希望她能去当地演出。1967年中东战争之后,她在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籍钢琴家巴伦邦结婚(目前巴伦邦以指挥着名),有一段时间,她和波伦波英以及小提琴家祖克曼三人时常一起搭档演出,评论界均是赞誉有加。
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疾病来袭,最初检查结果是皮肤癌,她为了跟病魔奋斗,不得不停止音乐会的演奏,甚至曾经六个月都没有碰过大提琴!1973年她在伦敦最后一场演奏会,由梅塔指挥新爱乐管弦乐团,演奏的曲目也是英国人最爱的艾尔加协奏曲。
在她短而辉煌的音乐生涯中,她总共录制了十五张唱片。生病之后,她无法再继续她的音乐演奏生涯。所以她转为指导学生及在电视上举行示范教学……在她最后一张录制的唱片中,居然是在为普罗高菲夫的《彼得与狼》担任讲述者。
在1987年十月十九日,杜普蕾逝世,享年四十二岁。留给人们无限的怀念……
转贴<傅聪谈dupre和barenboim> 杰奎琳·杜普蕾与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T:您在英国居住了很多年,那您在杜普蕾生前跟她有交往吗? 傅:当然有!杜普蕾还只有16岁的时候我就认识她了!我跟杜普蕾还有丹尼尔·巴伦博伊姆都是好朋友,杜普蕾还是在我家里经我介绍才认识巴伦博伊姆的呢! T:我非常喜欢听杜普蕾的大提琴演奏录音,无论是录音室版本还是LIVE版本,都演绎得非常棒,技巧真是无懈可击!她拉琴的时候那种激情特别是现场演奏会时那种感染力真是无与伦比。我有一张由日本TOSHIBA EMI出版的纪录片DVD“REMEMBERING JACQUELINE DU PRE”,里面有一些她生前各个时期开演奏会时的珍贵影像资料,每一运弓每一揉弦都是那样地用情,绝不容人轻侮! 傅:是的,我也非常喜欢杜普蕾的演奏,她真是最棒的!杜普蕾的演奏个性太强了,无论谁都能够很容易地辨认出她的琴声。她用的那把琴非常好。你知道吗?马友友现在拉的那把琴就是杜普蕾留下来的,可杜普蕾拉琴跟马友友拉琴完全就是两码事!马友友又怎能跟当年的杜普蕾相比呢! T:您是不是也看过那部所谓的传记影片“HILARY AND JACKIE”(港台译作《狂恋大提琴》或《她比烟花寂寞》——作者注)?关于这部影片中内容的真实性,音乐史家和乐坛人士有很多争论,作为杜普蕾夫妇的好朋友,您怎么评价这部影片? 傅:我在英国看过这部片子,太假了,看着让人愤怒!至少我认识的杜普蕾一点也不象那个样子!在英国,同样讲杜普蕾的还有一部片子,它就好多了,基本合乎事实。 T:您一定也知道前不久身为犹太人的巴伦博伊姆在耶路撒冷指挥演出瓦格纳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片段引起轩然大波的事吧?您怎么看待巴伦博伊姆此举呢?您赞同他吗? 傅:我当然知道这件事,巴伦博伊姆做得对!这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做的事!以前我对巴伦博伊姆的很多做法都看不惯,但是这一次我绝对很佩服他! T:艺术就是艺术,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纯粹的艺术原则,您就是这样看的吧? 傅:对
[转帖]杰奎琳·杜普蕾的故事
——杰奎琳·杜普蕾诞辰六十周年纪念 20岁出头的年纪便成为国际古典音乐舞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杰奎琳·杜普蕾,这位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却在1987年因受到多发性硬化症的困扰悲剧般地离开了自己挚爱的演奏舞台。 杜普蕾的动人之处在于她的真实,她的自然,和她充满光彩的生命力。她的一生实在太过传奇,又太过浓烈,她以极大的才华征服了世界,又以一种近乎悲剧的生活结束了自己的演奏生涯,甚至是生命。她在音乐界以惊人的才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她的名字与作曲家埃尔加紧紧相连。 对于我们这些成长在杜普蕾绝世天赋的光环下的人们,似乎很难相信如果杜普蕾还在世,那么这个月将是她的六十岁生日了。杜普蕾的音乐会活力十足,令人激动,至今仍然栩栩如生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一切仿若昨日。杰奎琳·杜普蕾有着磁铁般让人无法抗拒的个人魅力,她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同她无限年轻的自信与活力互相融合,她的音乐是她生命的延伸,是她心血的熔铸,她的音乐永远是独一无二的。 即使是杜普蕾最为狂热华丽,只凭直觉的即兴演奏,她也能赋予其中一种令人瞩目的洞察力,穿透自己和听众的内心世界,让听众一瞥其富于创造性的灵感之源。这种朝气蓬勃的热情同永不老去的慧质的结合,赋予杜普蕾的演奏以不朽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完全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杰奎琳·杜普蕾在英国的公共演出生涯仅仅持续了十年多一点的时间——从她16岁在维格莫尔音乐厅(Wigmore Hall)登台首演到1973年2月在伦敦举行最后一场音乐会为止。而她的国际演出生涯则更为短暂,杜普蕾在音乐上的黄金时期甚至可以浓缩四年时间。在许许多多音乐家刚刚开始自己职业音乐生涯的年纪,杜普蕾却已经别离了挚爱的音乐舞台。 幸运的是,杜普蕾所录制的唱片的影响力一点也不逊于她在音乐厅的演奏,我们一样能从她的唱片中听到她青春不羁的音乐,感受她开朗投入的个性。即使是在录音棚里录制唱片,杜普蕾依然像登台演出那样用尽每一分气力同听众们进行交流,仿若眼前的麦克风根本不存在,正是这个原因,听杜普蕾的唱片就像听她的现场,她的情感和心声。杜普蕾最钟爱的唱片制作人苏维·拉伊·格拉布回忆说杜普蕾是最理想的唱片录制演奏家,她在录制中充满耐心,理解力非常惊人,同杜普蕾合作录制唱片永远是一种快乐的经历。 许多无法亲身听到杜普蕾现场演奏的青年音乐家几乎都是通过杜普蕾的唱片开始喜爱她的,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就是在少年时期通过杜普蕾的LP唱片逐渐认识并熟知她的,“那时候,我对她的音乐简直五体投地,”马友友说,“她的演奏像是要跳出唱片向你扑来一样。杰姬的魅力是无人能挡的,她演奏的活力以及触感让人激动不已,她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演奏者,她手中的音乐永远是随心而动的。因此,她的每一张唱片都是一种全新的音乐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