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 Pianists of the 20th Century]Vol.41 Friedrich Gulda II 弗利德里克.顧爾達 Ⅱ:20世紀鋼琴家全集(41) Friedrich Gulda Ⅱ/Greast Pianists of the 20th Century(41) 指揮家:貝姆,包爾特 演出者:顧爾達,倫敦交響樂團 樂團:倫敦交響樂團,維也?#123;愛樂管弦樂團 作曲家:貝多芬,韋伯 唱片公司:飛利浦唱片公司 系列:二十世紀偉大鋼琴家系列 類別:古典音樂 唱片編號:4568202 CD / 2 片裝 / 146 分 5 秒
弗利德里克?顧爾達 1930年出生於維也維,1937年到42年隨帕佐夫斯基學習,接著又在維也維音樂院師從西德羅費與馬克斯。1946年得到日內瓦音樂比賽第一名後,顧爾達開始在瑞士、匈牙利、義大利與捷克等地演出,1950年第一次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登台,他所演奏的巴哈、貝多芬、莫札特與舒伯特很快就得到國際樂壇的肯定。顧爾達曾經在獨奏會中排上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1968年錄下這套作品。不過,後來的顧爾達因為覺得音樂會已經過時而離「正常」的舞台生活愈來愈遠,開始專心研究與演出爵士樂,因此那時候無論是他的「嚴肅音樂」或爵士樂聽眾都得同時聽他演出兩種音樂。顧爾達開始演奏電子鍵盤與薩克斯風,錄製「只有」鋼琴的唱片已經成為罕見的大事,而經常和他一塊兒演出爵士樂的音樂家有奇柯瑞亞與歌手烏蘇拉安德斯。古典鋼琴方面,顧爾達以細膩的詮釋手法聞名,維持理性的同時又能注意到避免過多的個人情感。
披著古典鋼琴羊皮的狼
藝術家的生命中經常出現成功、遭人物議、被否定與被肯定的時刻,就像鋼琴家顧爾達。但是這些時期彼此之間並不容易明確的區隔。對於顧爾達這個有時任性、有時卻異常規矩的鋼琴「激進主義份子」來說,或許他在西元兩千年又會有一個新的「大計畫」。從顧爾達的傳記裡,可以發現他的音樂生活充滿了出人意料的嘗試階段,在肯定與責難聲中,遊走於演奏貝多芬鋼琴協奏曲、爵士樂與巴哈十二平均律之間。顧爾達的音樂生活就是一場冒險性極高的比賽,他積極而狂熱的追求自我實現,尋找自己所信仰的美學。從顧爾達早期在Decca留下的錄音可以進一步探索從來顧爾達音樂上各種變化的可能原因。
這裡必須先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顧爾達在1951年與貝姆、維也維愛樂合作錄製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時候,音樂裡有沒有出現日後顧爾達經常使用的演奏方法〈如:尾聲以爵士樂的切分法彈出〉呢?這個情形在1970年6月至71年4月與史坦/維也?#123;愛樂再度合作錄製的貝多芬五首協奏曲全集中非常明顯。而在1951年,顧爾達的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就像絲綢般的柔軟而且有光澤,中間夾雜了一些異想天開的詮釋方法,貝姆指揮下的管弦樂則十分討人喜愛。再仔細點聽,你或許會產生這個印象:顧爾達是一頭披著羊板的狼!
這位事業如日中天的音樂會還是經常在音樂會的舞台上出現,但是他在舞台上丟下一顆炸彈,開始嘗試去演奏大部份中階級人士所喜好的音樂,透過打破和聲、主題的方式讓音樂產生驚奇感。無政府主義的顧爾達在五0年代早期仍然衣著筆挺、結領帶,但是藝術的熱情卻在他的胸口內翻騰,只是早期所受的古典音樂教育卻對他造成羈絆,顧爾達想要證明自己能夠掌握未來音樂的走向。現在聽到顧爾達在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中所表現出的驚人技巧與樂句的呼吸方式,對於我們回想與了解現在的顧爾達會有所幫助。當然,Decca微暗的單聲道錄音也對這張唱片有正面的助益。不過,我必須再一次指出,顧爾達在錄音的時候已經有顛覆音樂的意圖,但是他在不影響音樂的外在形貌下,對於有礙於走向他心中音樂的阻礙做出小小的嘲諷。提起顧爾達詮釋音樂的原動力與風格,不禁令人想起他在七0年代由Amadeo發行為十一張LP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這套唱片上市後立刻在愛樂者中間引起熱烈的討論。唱片第一次出版的時候,很多人認為顧爾達的演出相當現代,讚美者認為他在速度中流露出高超的技巧,反對者則覺得這套唱片只流於炫耀與標榜顧爾達的技巧,內容完全空同無物。不管那一種評論才是正確的,顧爾達早期在Decca錄製的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與奏鳴曲還是在既定的詮釋模式中表現出自己最燦爛的一面。但是就像我所說的,音樂中已經開始出現不平靜的火花。
很早的時候,顧爾達曾經為Amadeo錄過蕭邦《流暢的行板與華麗波蘭舞曲》作品22,也在Decca留下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與四首敘事曲的錄音。他在Decca錄製的蕭邦作品就收錄在這套唱片裡。在顧爾達的唱片中,這些蕭邦並沒有得到該有的正視,就如同肯普夫在戰後早期為英國廠牌錄的蕭邦〈有F小?#123;幻想曲與第二、三號鋼琴奏鳴曲〉。但是我認為可以這麼假設:蕭邦音樂裡的高雅與抒情氣質影響到顧爾達的演出及以他創作的作品,蕭邦讓顧爾達不再以捶擊鍵盤的方式〈已經瀕臨聽覺所能承受的極限,這也是他演奏爵士與流行音樂的特色之一〉彈奏鋼琴。從顧爾達為BASF所錄製的貝多芬《狄亞貝里》主題變奏中也可以聽到這樣的變化。顧爾達掌握了蕭邦作品中優雅細緻、細膩溫和的一面,如歌的慢板樂章更是讓人無法想像的不可思議。或許可以這麼說,這些蕭邦錄音展現出顧爾達最優秀的一面,他的手指能完全彈出他所要的效果。
顧爾達曾經說過,他在彈奏蕭邦的時候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鬥牛士。從浪漫主義到印象主義的鋼琴作品,無論是什麼樣的形式,他都以全然獨特的音色與分句的詮釋;隨著時間的改變,顧爾達的音樂節拍也愈來愈傾向爵士樂的搖擺節奏。這張專輯所所錄的理查?史特勞斯《諷刺》與韋伯《音樂會曲》就是這個過度時期的作品:音樂還是那麼光輝燦爛而且平滑流暢,但是節奏性已經慢慢在改變。在這兩首曲子裡,顧爾達儘量避免讓音樂過重或過輕,試驗性的以鋼琴彈出管弦樂效果,流暢中傾向憂鬱色?#123;。
本套專輯最後一首樂曲,也就是雪林改編自佛斯特作品的《伯德蘭搖籃曲》可以一窺早期顧爾達坦率無邪的音樂性。本世紀再也沒有鋼琴家的音樂個性能像顧爾達這樣大幅變化。顧爾達就像音樂世界裡的流浪漢與四處尋求答案的人,他創造出新的音樂表達形式,不斷抱怨世人對他的誤解,甚至曾經像一位憤怒的首席女高音一樣威?#123;並揚言要離開舞台;早年顧爾達自我流放的到各地尋找更開闊的視野與機會,還有新的想法以及如何把鋼琴彈得更完美。這些錄音展示了藝術家顧爾達早期音樂重要的特色,以及後來探索與實驗的方向。
下载地址:
好贵啊。。。
不过是我喜欢的20世纪钢琴家系列,谢谢楼主了。。。
应该还有肖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