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人物 《莱茵的黄金》 沃坦(众神之王)………………………………………男中音 当纳(雷神)……………………………………………男中音 弗洛(幸福之神)………………………………………男高音 洛格(火神)……………………………………………男高音 弗丽卡(沃坦之妻、婚约女神)……………………次女高音 弗莱娅(弗丽卡的妹妹、美丽和爱情女神)…………女高音 埃达(智慧女神)……………………………女中音或女低音 阿尔伯里希(尼伯龙根的侏儒)………………………男中音 米梅(阿尔伯里希的孪生弟弟)………………………男高音 法索特(巨人)…………………………………………男中音 法夫纳(法索特的弟弟、巨人)………………………男低音 沃格林德(莱茵河的少女)……………………………女高音 韦尔贡德(莱茵河的少女)……………………………女高音 弗洛希尔德(莱茵河的少女)………………………次女高音
剧情梗概:
在西方音乐史上,还没有哪一部歌剧能与《尼伯龙根的指环》相比。它是音乐的巨人、戏剧的史诗、舞台上的庞然大物、情感经历中的"洪水猛兽",它是瓦格纳在歌剧改革上的"大独裁者"。 在创作这部音乐戏剧作品的26年间,瓦格纳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名声大噪的人生转折。像一般学者型的作曲家一样,瓦格纳也有份量很重的代表作,同时也拥有等身的文字著述。然而最能代表瓦格纳作为浪漫主义艺术家杰作的,便是这部连续演出将达15个小时左右的"指环四联剧"。 对于其他想在音乐作品中阐述自己艺术观点的作曲家来说,没有第二个人写过这么长篇幅的作品,原因很简单,一是素材难凑,二是音乐难控制,三是观众接受力有限而作曲家又不愿去冒这个险,当然还可能有其它因素,或许他们认为没有必要用这么长的篇幅,或许他们的艺术观点也用不了这么长的篇幅就能说清楚……等等。然而瓦格纳却逆势而动,以准备统治歌剧世界的"独裁者"所采用的"君临天下"的姿态断断续续地写下了这部至今都堪称"大作中之大作"的西方古典歌剧范畴内的音乐戏剧作品,用瓦格纳的理论讲,这是一个"完整艺术"的"统一体"。 以爱对抗贪欲和权力的《莱茵的黄金》 在碧波荡漾的莱茵河底,三位年轻美丽的女神在嬉闹追逐开着玩笑,她们奉命保护着莱茵河的黄金,忽然,面貌丑陋的尼伯龙根种族的侏儒阿尔伯里希嬉皮笑脸地钻了出来……,他对三位莱茵少女充满了一种邪淫之爱。当他遭到了拒绝并受到嘲笑奚落之后,阿尔伯里希恼羞成怒,愤然夺走黄金并发下对将要打造的指环的毒咒--"铸造一枚复仇的指环……我诅咒爱情"! 这个开场不是瓦格纳最早构思的,可他为了表现一个圆满的人神世界冲突的起因、过程与结果而以这个场景作为了《指环》的开篇段落,为此,瓦格纳为该场景配上了"混沌世界、初现善恶、人神冲突、势不两立"般的、连绵不断的、充满潜在危险的、然而又交织着美好与丑陋表情的、极富描述性的音乐,构成其间重要标志性提示的是由"莱茵的黄金"、"莱茵河"、"莱茵河的少女"、"瓦尔哈拉城堡"以及"爱的主题"等一个个的主导动机。在随后展开的一幕幕的配乐戏剧中,它们以及后来出现的一个个新的动机被一次次地变形、重叠、交*、演进着,直到剧情结束在冲天大火焚烧了瓦尔哈拉城堡、莱茵河的大水淹没了整个世界的《诸神的黄昏》最后一段描绘性音型的时候,才重又归于一个"混沌世界、太极未分"的--既是结尾又是开头的--结尾……。 在《莱茵的黄金》中出现的角色,与其说是一个个不太被人们理解的诸神,不如说他们是各种善恶美丑人性的一个个具体的化身。他们的言行通过剧词被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这样的群体里难道还有爱吗?当然有,因为人性之中具有爱的情怀,神性当中更有爱的灵魂。然而仅有爱就可以协调权利统治欲和男女肉欲之间的对抗与消长吗?当然不能,因为爱的力量尚不足以解决许多现实问题,所以,在《莱茵的黄金》中爱并没有战胜权力和贪欲。可是人们究竟应不应该去寻求用爱来拯救世界、拯救人民的途径呢?当然应该。然而其结果是否能够达到美好的期望呢?不可预测,但看发展。 以爱对抗律法的《女武神》 当齐格蒙德与齐格琳德亲兄妹结合的时候,同样受到了来自于人神两界的谴责与迫害,他们的结局是悲惨的。继一个凡人都没有的《莱茵的黄金》之后,第一个"指环四联剧"的凡人角色在《女武神》中一登场便陷入了一场乱伦之爱的可怕的感情旋涡。然而当人们深入到他们的感情世界之后又无不为之动容。事实上是瓦格纳把这个在剧情时代本来符合道德人伦的男女结合以他所处时代的道德规范加以了抨击,使之不能达到用这种爱的方式便可以拯救世界的目的。 当布伦希尔德出现时,人们才看到了真正能够拯救世界、救赎众生的爱的化身,她是这个世界的希望。可是当她向可怜的兄妹夫妻施以庇护与同情的时候,她也同样遭到了强大的统治阶级化身的沃坦的"律法"的严惩。当沃坦真要用具体的方式处罚自己的女儿时,他却受到了父女之爱的内心阻挠。 爱情本来是发生在男女之间的,所以,瓦格纳借布伦希尔德之口预言了一位不知恐惧、不畏艰险的青年的出现--"齐格弗里德",意为胜利而欣喜! 爱等于自由的《齐格弗里德》 "快乐的欢呼声发自我的心底,我要走出森林,走上那岩石山顶!"--齐格弗里德虽然不知恐惧,但也没有爱的经历--但凡英雄都有不顺的过去,可当他们横空出世的时候,总是要有一些惊天动地的事迹。 当初这部被瓦格纳命名为《齐格弗里德之死》的作品,结果被膨胀为这样一部的"四联剧",然而"指环"的核心却正在此地。 由于瓦格纳的流亡遭遇使他更加渴望身心的自由,由于爱情的不幸遭遇使他更加渴望爱的付出与施舍。二者的统一就可以拯救一个人的灵魂世界,如果人人都被这样地救赎了,那么这个世界也就被彻底地拯救了。虽然自由有时凭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然而想得到爱就必须有别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 虽然"指环四联剧"把主要人物的齐格弗里德设定为一个英雄,虽然想通过它表达瓦格纳的"爱的救赎"的艺术化的观点,可究竟这样的结局在剧中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呢? 爱等于顺从、自我牺牲与救赎的《诸神的黄昏》 "我对你没有太大的价值,珍贵的誓言神圣无比,我更爱的是你。我充满期待,尽管我一无所知,虽然缺乏力量,但却充满爱意。愿你不要将我这可怜人轻视,我只能期待你,却没有什么能给予你!"--已被贬为凡人的布伦希尔德作为一个女人在向拯救了他的英雄倾诉的时候,也就是预示着"指环四联剧"中人神两界的毁灭--由于阴谋的力量,无畏的英雄齐格弗里德遭到了暗算,事实上他对心爱的女人背信弃义是由于迷药的作用。 当万般无奈的布伦希尔德面对齐格弗里德的尸体奋然跃入被自己点燃的复仇之火时,人们方才明白一个女人的救赎之力--即使是一个凡间女子,只要她心中充满了真爱,只要她甘愿为自己的爱人作出牺牲,那么,不管是什么样的物质和力量都会被摧毁--黄金打造的指环安然回到莱茵河底,阿尔伯里希的诅咒被化解,世界重新回归安宁。 也许对于较为理性的人们来说,这样的情节与其主题的宣说似乎难以令人信服,但正是因为瓦格纳在诗歌方面的天赋,使他为《尼伯龙根的指环》写下了蕴含巨大情感的叙事体长诗力图说服那些怀疑者。难怪当叔本华看到瓦格纳为他专门呈上的全剧诗文以后写下了"叔本华式"的眉批:"你这个人不是音乐家,倒像个诗人"。 音乐的功能性铺陈与剧词在《尼伯龙根的指环》中--按照瓦格纳的理论来说--各占一半,二者的份量和成就堪称势均力敌、二者之间极富张力。 这个西洋古典艺术里最具神秘、浪漫特征的音乐戏剧作品本应被更具神秘、浪漫历史思想特征的中国观众所理解,透过力求原意符合原文风貌的译文,相信会得到更多的中国观众对《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的认识乃至争鸣。
很帅的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