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完了这部我期待已久电影,但是整个人还感觉沉浸其中。波兰犹太人的生活被德国人发动的战争所打破,犹太钢琴家瓦蒂一家的平静生活就此结束了,先是要求出门要佩带特殊的袖标,而后又被赶进了犹太人社区,最后那列去往集中营的火车把他和他的亲人永远地分开了。瓦蒂开始了一个人艰辛而孤独的生活,在纳粹的统治下生命随时可能结束。于是他选择了逃跑,哪怕像老鼠一样不见天日。在经历了生与死的历练之后,终于迎来了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但如果只是这样这部影片只不过是一部合格的二战电影,而不会获得那么多的奖项了。与其他同类题材影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真实,更人性化了。男主角会为了生存而装死,会向纳粹跪地求饶,这如果放在以前是不可思义的,影片中给我最深印象的一个场景是瓦蒂逃难,最后居然躲进了德军医院的对面的楼里,在那里也目睹了战争给德国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纳粹的负灭,还有到最后他能活下来还要感谢一个德国军官的救助(最后他在华沙继续从事他热爱的钢琴事业,活到了88岁,而哪个帮助他的德国军官却于1452年死于俄国战俘营。)。
在看过这部之后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历史证明战争只是服务于少数统治者的工具,对于千千万万的人民来说它只意味着苦难与死亡。种族歧视更意味着对生命和人权不尊重还有对人类的一个讽刺,因为只有人类这种生物才懂得种族歧视。只可惜直到现在这种行为还在继续,就让我们去努力吧,去消除一切不平等,从我做起。
现在中国电影的配音实在是不干恭维,我觉得电视台的都比他们好听,那几个配音演员都配音配了几十年了,看现在的电影,感觉就跟几十年前的感觉一样,这也许是越来越少热人看译制片的原因之一吧
是啊,真不知道中国的配音为什么就是不走出几十年前那种模式,看兄弟连的配音时,被击中的士兵居然会大声“啊!”地惨叫,真不知道他们是遵循着一个什么样的配音规则
以下是引用pianocatan在2005-9-12 18:43:21的发言:
现在中国电影的配音实在是不干恭维,我觉得电视台的都比他们好听,那几个配音演员都配音配了几十年了,看现在的电影,感觉就跟几十年前的感觉一样,这也许是越来越少热人看译制片的原因之一吧
所以还是看原版的好,虽然听不懂,但可看字膜
在反映人性上,不如申得勒的名单
在哪里看的一句话?与这个<the pianist>有关:
原来一直觉得钢琴笨重,但现在发现,弹钢琴,一双手,足矣。
看外国电影从来不喜欢听配音,还是原版的对白更有韵味.
音乐是一种及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如果没有肖邦,瓦蒂是绝对活不下来的。可以说,肖邦是他的信念,肖邦给了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