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佛的“艺术第一” 看未来人才培养
创建于1636年的美国哈佛大学,创办初只有9名学生,1名教师。368年后的今天,它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佼佼者,规模宏大,学科众多,人才辈出。自创建以来,哈佛大学培养了富兰克林·罗斯福、约翰·肯尼迪和乔治·布什等7位美国总统,34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以及无数成功的人士,这是哈佛取得成就的证明和哈佛声誉的来源。令其他大学难以与之媲美的是,即使中途退学,也因具有超凡的创造力,也能获得巨大成功,微软公司总裁、当今世界首富比尔o盖茨就是其中的一例,这更增添了哈佛的声誉。 哈佛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学科门类覆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就是这么一所学术气氛浓厚,人才辈出的高等学府,教育者却反对学生“死读书,苦读书”,提倡学生全面发展。1853年至1860年,詹姆斯·沃克尔担任校长期间,在哈佛大学的课程中增加了音乐课,开创了哈佛历史上的艺术教育。1993年起,哈佛大学开始了一年一度,规模巨大的艺术节,校长尼尔·陆登庭为艺术节题词“艺术第一”。每年5月的艺术节,哈佛大学校园内外到处可见写有“ArtFirst”标语和印有《某某年艺术第一》字样的T恤衫。活动前两周起,校园内便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各种宣传小册子、活动《指南》等被分发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艺术节期间,200多场文艺节目在哈佛大学剑桥市的校园内外演出,内容包括音乐(有合唱、室内乐、通俗音乐、交响乐、摇滚乐、民族音乐、爵士乐、当代音乐、即兴演奏、钢琴独奏、音乐剧、鼓乐等)、舞蹈(有芭蕾舞、伦巴舞、印度舞、爵士乐舞、现代舞、吉普塞舞、霹雳舞等)、戏剧等,演员全都是哈佛大学的师生。演出除演出外,艺术节还举办雕塑、陶瓷、图片、文学作品展示,教学活动和声势浩大的“艺术第一大游行”活动。每次艺术节,校长亲自给哈佛大学为艺术和艺术教育作出贡献的人士颁奖。 哈佛艺术节并非艺术人才的艺术展示活动,而是人人参与的活动。人人都是观众、演员和工作人员。即使没有艺术才能的人也可以通过观看演出开始步入艺术的殿堂,因为艺术节期间就有各式各样艺术培训活动。 哈佛大学的艺术教育,强调艺术在生活和教育中的重要性,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其中并为师生提供浓郁的艺术氛围,通过耳濡目染增强他们的审美需求,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不仅仅是艺术节,日常频繁的艺术活动和浓郁的艺术氛围,也是哈佛的鲜明特色之一。学校常年组织安排多种艺术活动,如:艺术团体的演出和名人艺术讲座等。哈佛大学3个艺术馆,收藏世界众多著名画家的艺术作品供师生免费参观。 为何哈佛大学如此重视艺术教育,尼尔·陆登庭认为“最好的教育不但帮助人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还应该使学生更善于思考并具有更强的好奇心、洞察力和创造精神,成为人格和心理更加健全的完美的人。这种教育既有助于科学家鉴赏艺术,又有助于艺术家认识科学。它还帮助我们发现没有这种教育可能无法掌握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无论作为个人还是社区的一名成员来说,度过更加有趣和更有价值的人生。”可见,哈佛的“艺术第一”,其中有着强有力的哲学思想和坚定的信念:大学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新思想、新经验持开放的心态。它应该鼓励学生去思考那些未曾检验的假设,思考人的价值观和信仰。 受“德高而上,艺成而下”儒家思想的影响,艺术教育长期被中国人排除在教育范畴之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艺术教育被列入基础教育范畴之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重视艺术教育。然而,无论是对于艺术教育作用的理解,还是艺术教育的具体实施,相比较哈佛大学提出的“艺术第一”,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人们对艺术与科学,艺术与人才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艺术教育随年龄的增长逐步削弱。大多数高校,除艺术专业外,其他专业的艺术教育几乎处于零点状态。其次,艺术教育以单一学科教育为主,强调技能技巧的培养,忽视受教育者的兴趣,缺乏艺术氛围的渲染。因此,即便是美的教育,也成了苦的体验。 在这全球化的经济时代,人才竞争必将呈现全球化趋势,哈佛大学对艺术教育作用的理解,以及对其中所隐含的哲学思想的认识,无疑值得大家借鉴。不必等待他人的安排,不必谴责过去的教育,相信一个对艺术充满热情并付诸行动的年轻人,一定能从中感悟到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