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女性小提琴家大有与男性同行平分天下之势,郑京和、穆特、穆洛娃、美岛莉、张永宙等等,这群女明星从数量到品质,都是巾帼不让须眉。但在郑京和之前,似乎女小提琴家的地位远不如今天,世界明星级的更是没有,或许也与社会环境和时代观念有关。是否那个年代就没有值得一听的女小提琴家呢?非也,这里要介绍的玛尔姬,其艺术修养要远在今天大多数的女明星之上。 玛尔姬(Johanna Martzy,1924-1979),匈牙利人,1924年出生。1932年到1942年间,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师从胡拜(Hubay,1858-1937),是西格提的同门师妹。1947年在日内瓦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首奖,声名鹊起,随后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极受欢迎。曾三次荣获欧洲的小提琴比赛大奖。后在瑞典、苏格兰和德国有过成功的事业发展。她曾在奥曼第、克伦佩勒、马克维奇、克劳斯、萧提及贝努姆的指挥下演奏,并录制过25张唱片。她的演奏纯净、优雅,富于情感,体现了典型的匈牙利小提琴学派风格。1950年代是其艺术生涯的顶峰,结婚后便淡出演艺圈而主要从事教育工作,1979年逝世,年仅55岁。据说退出舞台后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 长期以来被音乐界遗忘,施瓦茨(Boris Schwarz)的《小提琴大师》(Great Masters of the Violin, 1983)、罗思(Henry Roth)的《小提琴鉴赏》(Violin Virtuosos, 1997)等权威著作都未提到她的名字。但她早期在小天使和 EMI 商标下出版的唱片,是昂贵的收藏品,售价上百英镑。 直到近年,玛尔姬才被重新重视,1996年,Lexington 再版了一些玛尔姬在DG的早年录音。她在荷兰VARA广播电台等地也有一些录音,1997年起被英国的 Coup d'Archet 重新出版。1999年日本东芝EMI为她出版了一套6张CD的专辑(这位作者也是以为1999年的日版是第一次发行)。 这6张一套的玛尔姬的艺术,是认识玛尔姬的最佳途径。曲目有巴哈全套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舒伯特的四首奏鸣曲、光辉回旋曲、C大调幻想曲,以及孟德尔颂、莫扎特和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 从资料上看,胡拜的风格是浪漫炫技派的,奇怪的是他最出色的两位弟子—西格提和玛尔姬却都是理智型古典风格、不带一丝炫技色彩的小提琴家。和西格提一样,玛尔姬的理智、古典绝非枯燥、死板的代名词,相反,其演奏是饱含深情的。相较之下,西格提的底蕴深厚,玛尔姬的感情则有更细腻丰富,技巧比师兄更高明,音色也更优美纯净。 单是一套如此高水平的巴哈无伴奏,就足应让玛尔姬在乐坛上名流青史。别说至今没有别的女性小提琴家能超越,就是放在所有版本中,这也是最优秀的巴哈无伴奏录音之一。玛尔姬采偏慢的速度,在端庄的造型中表现出十足人性化的巴哈世界。在全套作品中,玛尔姬做到字字句句都清晰干净,在夏康和几首艰深的赋格中,玛尔姬对庞大结构的掌握力令人钦佩。 舒伯特的几首奏鸣曲是很适合玛尔姬风格的作品,毫不逊于著名的葛鲁米欧版,笔者甚至更喜欢玛尔姬的诠释。光辉回旋曲演奏由始至终保持着一种不息的律动感,是笔者听过的最出色的版本。C大调幻想曲是小提琴文献中的珍品,也是最难演奏的作品之一,所以这样一首动听、感人的作品版本却少得可怜。玛尔姬是除海菲茨、布许以外另一个成功的演绎。海飞兹浪漫、激动,布什古典、苍劲,玛尔姬是介于两者间的,比海菲茨含蓄内敛,比布许又多了些浪漫热情。比较遗憾的是钢琴Antonietti力有不逮,本来他是位很称职的钢琴伴奏,不过这首曲子的钢琴部分并不是伴奏,而是与小提琴平起平坐的,要达到作品本身的要求,必需一位出色的独奏家。这一点,无论是玛尔姬的Antonietti,还是海飞兹的史密夫,都无法与布许的塞尔金相比。 门德尔松的协奏曲玛尔姬也是最佳的诠释者之一。在所谓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中,孟德尔颂这首技巧最简单,实际上是最难奏好的一首,速度、表情的处理都必须恰到好处,玛尔姬正是出色地做到了不瘟不火。布拉姆斯的协奏曲,玛尔姬并不与男性小提琴家争走气魄宏大的路子,清新、内秀,细节的处理让人回味。 听惯了今天的小提琴演奏,初听玛尔姬或许会觉得少了些火花和激情,但笔者就觉得这样的演奏更加耐听。在今天的女小提琴家中,是再难找到这种大家闺秀的气质了。
赫赫,我也有她的好几张,小公司的。
很纯的演奏,女钢琴家是不是都那末不是人间烟火?嗬嗬
晕!!!她是拉小提琴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