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聪谈肖邦》 傅敏整理
世界著名钢琴大师傅聪先生应邀于1998年12月2日—10日在上海音乐学院讲学一周,对海顿,莫扎特,舒伯特,肖邦,德彪西的做了精辟的分析。现据录音由傅敏先生整理编撰成文,由《爱乐》连续发表
(一)
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
师古人,师造化,不如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学习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是个很艰巨的工作。这是肖邦非常重要的作品,非常伟大的作品,肯定你们一定听过很多人弹这部作品的唱片。你们肯定会受影响。这儿我要说一个原则——黄宾虹,中国近代最大的山水画家,也是有名的画论家,他有几句非常重要的话,他说:“师古人,师造化,可是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师古人,听唱片就是师古人,前辈人有很多很多的经验,很多智慧,可以使我们了解很多。可是更重要的是“师造化”,我们音乐家的造化是什麽呢?就是作者原来的作品。比如刚才弹的第23首前奏曲,作者写的是moderato(中速),而且是一个小节里头不是两拍,而是四拍,我知道科尔托弹的那套唱片,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套唱片,但其中有些东西是绝对违背了作曲家的原意。譬如这一首,科尔托弹得很快,变成了prestol(急板),不是一小节四拍,而是两拍,着只是举个例子。我是最喜欢科尔托的,也受了科尔托很多影响,我也很佩服他的深刻理解。可是假如学生弹给我听的时候,只是模仿科尔托,没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我就很生气。我最不愿意听人家说:“科尔托就是这样弹的!”要我说,你应该好好看看谱子,乐谱是怎样说的!没有人能说服我,除了造化本身。我就是要开宗明义地说这个原则,一会儿还有很多具体的例子……科尔托的理解那些是出类拔萃的,那些是不完全符合原著者意思的;还有些科尔托讲解分析得非常深刻,很有意思,可是他的演奏却违背了自己的分析。当然,我要指出科尔托很多了不起的地方。
只有两个小时,恐怕我没有时间具体讲解每一首前奏曲,我只能从头到尾地分析一下这部作品,基本上来讲,对你们来讲,我就是古人,没有作古的古人,别忘记,我讲的只是我的见解,我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其实每个人还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所以就是黄宾虹说的:“师古人,师造化”的问题,一切艺术都要经过个人看到的哪个才是艺术,否则就是抽象的东西,不称其为艺术了。我今天只是想办法为什麽我看到的那个造化,那里的山和水,怎麽会是那个样子。别人看时也许会看到完全不同的东西。我只是举一些例子说明我尝试着怎样去看这些造化的。你们每个人都要去寻找自己的造化,可是一定要师造化,古人只是一个参考,我说的也只是一个参考,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二)
肖邦独一无二的作品
这二十四首前奏曲在肖邦的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假如说要肖邦的所有作品都没有了,要我选一个作品留下,我就选这二十四首前奏曲,因为这是肖邦空前绝后的作品。肖邦的作品有一些有一定的沙龙味道,或者有一些不是最深刻的东西,二这二十四首前奏曲是最深刻的,把一切不必要的东西都去掉了,只剩最根本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我曾经看过这二十四首前奏曲的原稿,存得很好很完整,看肖邦的手稿就像和他说话一样,表情和音乐都在那儿,那种感觉就像看画一样,美极了!这部作品就像浮士德下地狱一样,整部作品包罗万象,别的作品都没有这部作品那麽悲哀,也没有别的作品比它更欢乐了,肖邦本人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我,我们研究《红楼梦》也有红学,研究肖邦也有肖学,我觉得更应该有研究肖邦的前奏曲学,我研究40多年了,现在还在研究,真是一门大学问,其中包含着极苦和极乐。
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我二十年前弹过,也录了唱片,但并不满意。过去一直部敢碰这部作品,二十年前才敢大着胆子去学,还是不行,5年前我60岁了,想到作为一个钢琴家的使命,我也希望在见肖邦之前,不能让他失望,便决心下一番功夫征服沉浮这部作品,于是听了听15年前的唱片,吓了一跳,并没有想象中那麽差,不知当年是怎麽练出来的!当然经过十多年的磨练,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加深了,虽然手指没有当年灵活,然而境界却大不一样了。
肖邦的这部作品,大部分是在马略卡岛上写的,肖邦在那个地方的时候,比任何时候都感觉到生与死,对死亡的感觉特别敏锐,整个二十四首前奏曲可以说是肖邦的最不波兰的,而是最宇宙性的作品,他所感受到的整个生命最根本的东西,在音乐里头表现出来的不光是他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而且他甚至感受到了宇宙的恐怖,虽然是二十四个小东西,实际上是个万花筒,在这个万花筒里可以看到整个生命的一切神秘的东西,还有这部作品是大调和小调间隔而来的,基本上是大调和小调,好象有两条线,一条黑线,一条白线;所有的大调都是快乐的,所有的小调是悲哀的,可是所有的快乐里头又有层次不同的快乐,而且这些快乐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所有的悲哀里头又有层次不同的悲哀,悲哀也是在不断地发展,你可以看到一条线,怎样一直发展到最后的d小调,中间有一首前奏曲,这是唯一的一首既有大调又有小调的前奏曲,就是两头是大调,中间是小调。这第十五首是整个作品的转折点。巴赫的《平均律》是音乐家的《圣经*旧约》,巴赫的前奏曲是C大调,c小调,半音递增上去的;肖邦不一样,他的前奏曲是相关的大调和小调组成的,几乎所有的调号都用上了,感觉完全不一样,更有一种心理因素,而且作品更加浓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