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月光钢琴学术论坛 http://www.moonpiano.com/bbs

国内最权威最专业的钢琴学术交流网站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转帖]连载~傅聪谈艺录~第二回

1楼
memeji 发表于:2005-4-20 12:15:03

C大调第一前奏曲 这一首是agitato(激动不已),表现一种渴望,追求,这部作品有很多层次,纯粹从哲学和诗的角度去讲是一回事;从弹钢琴来讲又是一回事;从音乐上讲又是一回事,很复杂。我有一次部间断地讲了六小时,才勉强讲完。肖邦写的这部作品,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音乐上,都是空前绝后的难。许多大钢琴家,包括布索尼在内,都说这是钢琴史上最难的作品。难在什麽地方呢?比如这第一首,节奏就很难,因为要表现追求和热切的渴望,上下两条是不同的颜色,而且在不断地变化,所以不光要做到都是独立的,而且每一个手指都要独立,而且在心理上要有一种独立的感觉,难就难在这个地方。这个曲子的节奏像是诗的节奏的排列,这完全是心理上的一种感觉。这一首科尔托弹得好极了。 A小调第二前奏曲 我觉得在这个曲子中,左手和右手是同样重要的,左手是命运,是不可抗拒的;右手是人在说话。可是左手决不是右手的补充,而且左手是无情的,昨天我说要从新学习两只不在一起的艺术,其实我说得不太明确,我说的两只手不在一起的艺术,事实上不是要真的要故意做得两只手不在一起,二十说两只手要说独立的话,完全不相干的话,就是在德彪西里头,他常常在谱子上写着en dhor(在外头,是另外一回事),德彪西里头有很多东西很有意思,很中国的,对en dhor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地方好像是一个人在外头窃窃私语,有时候要讲得非常突出,也是en dhor。 这个曲子肖邦的原稿写得是非常清楚的。在波兰可以买到原稿的复印本。这是研究肖邦如何写东西的范本。这个曲子现在波兰的版本是很好的,以前Paderewski(帕岱莱夫斯基)的版本充满了错误,帕岱莱夫斯基下面有一个委员会,那几个古人怎麽看这部作品,就写上去了,这是大逆不道,正因为这个版本是波兰的版本,所以很多人把它当作圣经,以为这一定是对的,这就是我说的“师古人,师造化”之说,这是个很深刻的问题,希望大家不要轻易忘掉我说的这几句话,这几句话比我说的任何话都重要。 这曲子一开始就是doom,末日的感觉,所以我不赞成轻轻地来,写的是piano,不是pianissimo,piano有几万种piano,无穷无尽的piano,表现什麽样的piano,就要看表现的心理状态是什麽,我的感觉,而且不是偶然的感觉,这个作品是Cassandra(卡桑德拉)。卡桑德拉在希腊神话中特洛依最后一位国王的女儿,为阿波罗神所爱,被赐预卜吉凶的本领,但因不肯委身于阿波罗,而受到阿波罗的诅咒,致使她的预言无人相信。在特洛依战争中,希腊人运来了木马,特洛依人都在庆祝胜利,惟有卡桑德拉一个人说,这里大事不好,她看得很准,事实上是特洛依人的末日到了,所以这个作品的境界不是什麽苦闷,二十非常恐怖的境界,不是小我的那种忧郁,是命运呀!而且曲子怎麽从e小调到E大调,有转到a小调,这是多麽凄凉的感觉!真是个悲剧性的预告,整个前奏曲都笼罩在这个预言里头,好像命运一样,阎王盖了一个章,一开始就是这样。 这儿有一个版本问题的例子,波兰老版本由于不理解,干脆取消了crescendo(渐强),我们要去理解为什麽肖邦在这里要crescendo,一般人想这不大可能做得到,一个音符里怎麽可能有crescendo?!这就是一个问题,钢琴怎麽来表现这种东西,而且肖邦非常要求这种东西,他有空前绝后的想象力,特别是在钢琴上,这就要靠timing(时间的选择),即怎麽去选择,掌握和调整拍子去做到。总而言之,每个人都要好好看看和声是怎麽发展的,最后又是怎麽结束的,就在这麽短短的一页里头,可以找到很多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啊,那真是了不起的学问。

G大调第三前奏曲 这首前奏曲我觉得很明显是个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作品,肖邦这二十四首前奏曲是个万花筒,没一首是个特别的花,有特别的性格,在这儿我要指出一点,很重要的一点,假如你弹这些前奏曲,使人感到你的手好得不得了,那就证明你失败,因为人家听到了手,没有听到音乐。譬如说这首前奏曲,一开始弹得非常brilliant(光辉灿烂),这就不好,这不是个brilliant passage(光辉灿烂的段落)要你去炫耀技巧。过去的大音乐家,就是我说的古人,像科尔托,布索尼,戈多夫斯基,都编了许多关于前奏曲的故事,只要在全曲的发展来讲是合情合理的,而且有逻辑性的,那就可以,这一段是小溪流水,水永远在那儿流,肖邦的前奏曲不光是讲人生,还是大自然的东西,这个作品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作品,像孩子那样天真无邪,那种bandon(无忧无虑的恣情),从一个生命里头看到自然界,又从自然界里头看到生命,弹这首曲子时所有的timing(节拍)必须准确,要exact(精确的),惟有这样才弹得上其它。曲子的结尾不要给人一种坐下来的感觉,要使人感到还在空中流动。 e小调第四前奏曲 这首曲子最后一个chord(和弦)是prianissmo(极弱),这在前面是没有的,这儿已经没有‘我’了!要制造一种‘空’和‘神秘’的感觉,这就是悲歌,是很明显的哭,发展到嚎啕大哭,贝多芬够难的吧,这比贝多芬更难,任何表情要从音乐本身去找,而不是外加上去的。也就是天然有这种颜色,不要自己去这儿来点红的,那儿来点绿的,不能乱涂一气,一定要在音乐上有道理,音乐上的道理不是教条,音乐上的道理就是反映它背后的心理。 左手和右手如何独立,而且每一次都不能一样,一定要研究指法。施纳贝尔编辑的贝多芬作品的版本里有很多奇怪的指法,可那些指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只要照那个指法去弹的话,音乐就出来了,这就体现了对音乐的理解。科尔托编辑的肖邦前奏曲的版本里有很多指法也值得参考,科尔托和施纳贝尔一样,为了表达音乐,在指法上动了很多脑筋,这不是偶然的,因为五个手指是不一样的,肖邦曾说,十个手指不应该十平均的。天生是不平均的,而且是十个手指相当于十个孩子,各有各的性格,要尽量发挥十个手指的独特,所以肖邦的作品是那麽空前绝后,演奏肖邦的作品,从纯粹弹钢琴的角度讲,那也是一个大宇宙的很复杂的问题,一定要从音乐上,和声上,而且要从心理上分析肖邦的作品。 D大调第五前奏曲 这首曲子表现了春光明媚的日子,阳光透过树林,有灿烂的光彩,各种不同的颜色透露出来,可能还有兔子呀,在那儿蹦蹦跳跳。肖邦的原稿上写了一条legato line(连奏线),不能断的,事实上有小句子,但要做到在感情上是一气呵成的。所以一定要看原谱,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注意隐藏在里面的东西,肖邦的作品里充满了这种魔术。肖邦的复调和巴赫的复调不一样,不是很明显的,是隐藏在里面的。 b小调第六前奏曲 有人说肖邦的前奏曲中有两首“雨滴”,这就是其中之一,从头到尾都是这样,是非常悲切的,真是用血泪写成,心潮起伏,但很内在。它的小调是逐渐逐渐的发展到更高更远的境界。结束时整个曲子的中心都冻结了,不能慢下来,淡淡的一点哀愁,感觉永远在走,更高更远。

A大调第七前奏曲 这首前奏曲的节奏不是圆舞曲而是玛祖卡。整个是个回忆,想到很多美好的时刻。这首曲子是很难弹的。弹的时候把握说的都要忘掉,完全要从心里出来,又一点自我,好象应该把它弹得很美就不行。总之,不应该有一点虚荣,一定要有一颗赤子之心,难就难在这儿。 升f小调第八前奏曲 这首前奏曲是从上一首延续下来的。外头是风风雨雨心里头也是风风雨雨,真是凄风苦雨从钢琴技术上讲,是空前绝后的难,有的人手指好极了,弹得很清楚,但音乐上是不行的,一点味儿都没有。手要张开,同时又要缩拢去,就是说同时要做两件事,这对弹钢琴的人来说实在是难,不知道肖邦的手是怎麽长的,那麽的flexible(灵巧),那麽柔软有弹性,那麽的灵活,我对李斯特还无所谓,可如有奇迹发生,我真想听听肖邦究竟是怎麽弹琴的。科尔托弹得好极了。最重要的是节奏问题。结尾已预示了下面那首前奏曲的开始。 E大调第九前奏曲 这首前奏曲是非常特殊的作品,你看过一个叫罗生门的日本电影吗?其中有一个故事是通过一个女巫去招魂。这首曲子就是电影里的那个“巫”!上一首的结尾与这一首开始,有一种很微妙的心理联系,从凄风苦雨里出现充满神秘的鬼怪,那个女巫披头散发,烟雾腾腾地出现。左手和右手完全要控制住,注意在节奏里有很多恐怖的东西,是远古时代的那种很混沌的感觉。 升c小调第十前奏曲 这首前奏曲实际上是玛祖卡,按科尔托的解释,是天上飞来的四只金箭。 B大调第十一前奏曲 这首前奏曲比较抒情,不仅要抒情,要解放得多,是一种极乐的感觉,好像一下子上到了天堂,成仙了! 升g小调第十二前奏曲 前奏曲中有很多看起来很相似的情绪,可是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别的性格,这不是偶然的,上一首上了天堂,然后这儿是个噩梦,在发烧,一定要弹presto(急速),可惜我的手不行,很难做到,然而做得好的人又没有音乐,可是科尔托弹得好极了。这个曲子上的节奏也是玛祖卡,如果到波兰的南部山区,可以听到很多这样的音乐,这样的和声,席曼诺夫斯基的有些作品可以听到这样的音乐,尤其这个作品是个噩梦,噩梦里头有很多古里古怪的东西,更增加了那种恐怖神秘的气氛,就是不要一般的合情合理,我们要把隐藏在内的旋律找出来。斯卡拉蒂有许多出人意料的和声,出人意料的奇怪的东西,当时19世纪的大部分编辑,由于不理解,都把那些和声该掉,改得合情合理,不过天才往往是不合情合理的,天才往往是离经叛道的,所以过去斯卡拉蒂的版本是不对的。

升F大调第十三前奏曲 肖邦的这首前奏曲的原谱上先写了4/6,然后划掉,改为2/3,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编辑敢于遵照肖邦的写法复印,都以为是4/6,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因为在乐谱上看似乎不可能是2/3。可是肖邦为什麽要把4/6改为2/3呢?他又不是疯子,也不是糊涂虫,怎麽会莫名其妙地改为2/3呢!肖邦凡是要划掉的东西,都是连着划好几次,意思是‘不要这个,不要这个,就是不要这个!’从他划掉的情况就能体现他的性格,他是非常fanatic(狂热而执着)的,所以肖邦是一定要2/3不要4/6的。我是第一个来想办法解释这个迷的,至今没有一个音乐家把这个问题解释出来。我觉得肖邦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他早就预见到演奏这个作品的人一定会犯这样的毛病!他要提醒演奏的人注意流动性,一个小节里只有三拍,不是六拍,同时他不要一个小节有两个重点。他就怕别人把这个弹的很慢,拖泥带水,其实这个和声很简单,所以这麽该是给你暗示,怎麽去理解这个作品,其实最好把肖邦原来写的和后来该的都印上,也许更能让人理解。这首前奏曲的情绪跟第十一首B大调一样,是上天一样的快乐,那种解放的快乐,到这首升F大调,这是最远的一个调性,从星座上来讲也是最远的一个,反正是最远的地方,色彩是最奇特的,是内心里头感到的一种美,一点没有小调里的悲哀,是一种serenity(宁静)的很高远的境界里头,有一种永远在空气中荡漾,给人一种极乐的升华的感觉。美得使你要流泪,这是肖邦的特殊天才。 降e小调第十四前奏曲 这首前奏曲有一个牛津的版本,上面标着largo,这不是因为编辑怎麽有智慧,这个版本是根据肖邦的一个苏格兰学生的谱子来的。1849年肖邦死的前一年,一个苏格兰学生请他去苏格兰演出,有一份那个学生上课用的谱子,在那个谱子上肖邦把原来的allegro划掉,写上largo,因为那个学生弹的太快,肖邦恨死了,很生气,就来回划掉了allegro,写上largo,意思就是,‘不要allegro,就要largo。’这也显示了肖邦的性格。为什麽这个曲子不能快呢?因为很多人,很多大音乐家都说,这首曲子好象跟肖邦的‘葬礼进行曲’(即《第二奏鸣曲》第三乐章)是一样的。其实表面上是一样,实质上完全不一样。那个曲子是一阵风似的。这个简直是地震,地动山摇,所以我说所有的小调似乎是一条线,从预言到哀歌,又是命运,淡淡的哀愁,然后是凄风苦雨,奇怪的天上来的金箭,一直到噩梦,越来越超越自己可以控制的力量,肖邦就是用隐藏的复调,在那儿有两个东西在死命地你扯我拉,一种张力,这样地动山摇的感觉就来了。 降D大调第十五前奏曲 这首前奏曲是整个作品的中心,这就是所谓的‘雨点’前奏曲。很多人弹的很慢,因为看到谱子上写着sostenuto(持续不变),而且以为抒情一定是慢的,弹得很慢很慢,没完没了似的。固然这个曲子的确是点点滴滴到天明,但这是音乐,是艺术,绝对不会令人厌烦的。很多人弹得很慢很慢,太慢了,使人老听到那个降A音,没完没了的使人受不了。开始时,有些日子外头下点雨,微风细雨,还是很舒服的,sustain,就是从头到尾不可抗拒的永远再那儿进行,但整个是在发展的,慢慢发展到倾盆大雨,心理上要有一种恐怖的感觉才对。如果弹的太慢,又没有发展,使人听了感到很枯燥,有点像上酷刑的感觉。有的地方可以突然感觉到有点东正教的味道,是莫索尔斯基的音乐,他写的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的音乐都在那儿,可肖邦的这个曲子远远写在那个歌剧之前。结尾不是diminuendo(渐弱),但大部分人弹diminuendo,其实肖邦要深刻得多,这首曲子里‘雨’只是个象征,一会儿只细雨,一会儿雨又停了,一会儿倾盆大雨下来了。最后是很重要的五度,五度是很神秘的,舒伯特的音乐里充满了五度,有人说:五度是第一个和弦,有永恒的感觉。整个曲子的雨点是没完的,一直有,但曲子总要结束,但给你的是一种无限的感觉,有点像中国画,画一朵花和一根树枝,并没有画出宇宙大的风景出来,但你看到的是无限的,这跟西方的写实派不一样,非要把整个山和水都画出来。 降B小调第16前奏曲 这是最恐怖的一首前奏曲,这又是必须看肖邦原谱的例子,肖邦原谱上前面本来连着好几处写着pedal(踩踏板),后来都划掉了,划了又划,就是说绝对不要分踩踏板。然后是两个很长的pedal,接着是一个特别长的pedal,连和弦与不和弦都在一个pedal里。至今没有人敢按肖邦的原意弹,说肖邦那时候的钢琴和现在的不一样,那是骗人,我弹过肖邦的钢琴。那钢琴的pedal用起来也一样的丰富,最近我还弹过肖邦的钢琴,施纳贝尔讲的许多贝多芬的pedal,很多人都说贝多芬的钢琴和现在不一样,所以现在是做不出来的,我也弹过贝多芬的钢琴,说不一样是毫无道理的。科尔托,我最崇拜的大师,他弹的这首曲子就大错特错,虽然他的分析是大对特对,但他并没有按他自己的分析去做,就说不敢照肖邦的pedal的要求去做。我有一个朋友在听科尔托弹这首曲子时说,这曲子很好玩,右手好比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在飞,左手好比是一个瘸子,一拐一拐的在那儿追,可是永远也追不上。到现在为止,一般听到这首曲子,总觉得很奇怪,很光彩,很难,可是并没有浮士德下地狱的感觉。只要按照肖邦pedal要求去做,左手右手都做,再加上那种千奇百怪的转调,变来变去,气氛是恐怖的。 肖邦有一些《夜曲》,在原稿上写得很清楚,要很长的pedal,可是比赛选手没有一个按照肖邦的要求做的。我在波兰肖邦钢琴比赛做评委时,曾经问过肖邦钢琴比赛评委会的主席,他也是肖邦版本的权威,他的确很有学问,对这些东西了如指掌。我就问他为什麽没有人按照肖邦写的去弹?他说:第一,可能他们不知道。第二,假如他们知道,他们不知道怎麽做,如果他们知道怎麽做,可是他们不敢,因为所有评委都不知道,所以如果真的按肖邦写的去做了,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离经叛道的,一定给坏分数,就是这麽回事。所以往往要说一句真话是很难的,不光是在中国。反正,在这个范围里,照肖邦写的去做,绝对是对的。真的照肖邦写的去做,真是很恐怖的。这是一步一步来的,从凄风苦雨,噩梦到地震,你也可以说是海洋里的汹涌波涛。总而言之是很恐怖的,是自然界里的那种力量,那种狂风暴雨很像柏辽兹的《浮士德的沉沦》中浮士德下地狱时的那种恐怖,柏辽兹的那个作品也是浪漫时期的伟大的划时代的作品。最主要还是presto(急板),但con fuoco(暴怒)更重要,有的人手指好得不得了,弹得飞快,可是一点点都没有con fuoco,好像在弹一首很漂亮得《练习曲》,手指飞快,什麽想象,意境都没有,里头的意思都没有,完全没有,阿格里奇也是弹的飞快,那时比赛时她也不敢,我没有和她讨论过这个作品,假如跟我讨论过,我想会不一样。所以我说‘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千万不要去相信名人,尤其现在被名气所迷惑,很多人名气大得不得了,管他是科尔托,是鲁宾斯坦,是阿格里奇,没有人比肖邦伟大,一定要回到肖邦原作上来,就是我说的造化,对我们来讲就是造化。

2楼
laojiaohuazi 发表于:2005-9-24 23:27:54

一定要看看他的书!!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5 MoonPiano.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3125 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