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很久,对圣婴只闻其名,未闻琴声。感谢上传的网友,让我听到了中国真正的大家。对于29岁就创造创造历史的她,我们汗颜。灵动,俊秀,细腻的音色,假如能活到今天,她就是和阿格里奇并驾齐驱的蝴蝶。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如果她能活到今天~又能为中国培养多少优秀的钢琴人才啊~
听顾圣婴的音乐会,次数不多。她不象现今的钢琴家把日程排得很满,她总是花费大量的时间练琴。只在独自与钢琴为伴时,她才会达到心旷神怡的境界。再说当时的环境,在整个文化系统中,西方古典音乐总是处在边缘。
大约六十年代初一个春天的星期日,曾听过一次极为过瘾的顾圣婴音乐会,地点是北京首都剧场。
顾圣婴弹二部协奏曲,一部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一部圣桑第二。
由黄贻钧客籍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这个乐队,经李德伦精心调教,与当年那支马戏团式的中央实验歌剧院乐队,已不可同日而语。那天黄贻均穿一件白色上装,系着蝴蝶领结,很有派头。
首都剧场的听众不多,场内气氛很好,似乎当时的听众多数是内行,还没有今日吃饱饭附庸风雅的大资小资,也没有今日的手机铃声及乐章中间令人汗颜的外行鼓掌。
那天的顾圣婴穿一袭白色长裙,瘦高个子,细瘦的胳膊和脖子,活象个男孩(她的弟弟顾握奇是我高中上一届的同学,长得面如冠玉,白皙俊秀倒象个女孩,真是不可思议)。
大概算是上海音乐界和北京音乐界的合作罢,那天中央乐团的演出真是超水平发挥,令人大跌眼镜,而黄贻钧亦较他在上海的水平大大跳出若干Cm。
其实这是我第一次听顾圣婴弹协奏曲。以前偶尔听过她弹多是Solo,记得最出名的是她弹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12号,与刘诗昆弹的6号是齐名。
她先弹的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那时我听过该曲的演奏已历多人,最早是在一九四九年,在亲戚家听过老拉自己弹此曲的唱片,是史托考斯基指挥费城乐队替他协奏,那种Victor的78转的唱片,厚厚一本,但装帧十分精美。整个封面是黑白的,上面只一双手及键盘,该录音应在一九四三年之前(拉氏卒于一九四三年),但仍感觉极佳。后来又听过殷承宗自莫斯科得奖归来后弹此曲。这个肥头大耳的大男孩,有的是力气,弹得钟鼓齐鸣,热汗淋漓。至于在收音机里播放的,记忆中还有李赫特尔及奥波林等多人。
对拉二的理解,或庄严、或深沉、或悲凉或宽宏,见仁见智自然因演奏者而异。但几乎一致的做法,一上来第一乐章的几个重重和弦,便要弹出大教堂弥撒钟声的气势。这需要强项的力度,因此差不多是“男人的活”。
我不知道顾的细瘦的手臂能不能干这“活儿”。
当乐曲展开时,我发觉竟是另一境界,一样是钟声,但那是悠远的、几乎透明的,那是一种忧伤的古朴的清越的钟声。黄贻钧把乐队控制得很好,强弱和速度都极有节度。整个乐曲的处理,节奏偏慢,顾圣婴弹得不紧张,显得很舒缓,不象殷承宗那样汗流浃背,但是细腻隽永,完全有自己的理解与风格,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这曲子被她弹得令我联想到列维坦的画,那种悲剧性的静穆与深绿,是作曲家力图表现的俄罗斯大地的辽阔而寂寞的美。而这个中国女孩,比别的大男人更好的领会了这深刻的涵义,以她女性的敏感,体现了无穷的诗情画意。
第二个曲子,是圣桑的第二协奏曲。那完全是另一种风格。热情的、幽默的,富有乐天精神的法国子民,我几乎能闻到布列塔尼原野上熏衣草的香味。
顾圣婴对圣桑的风格掌握得游刃有余,从第二乐章轻快的舞曲主题至第三乐章Rondo,钢琴与乐队渐入佳境,配合贴切,引入高潮,此时,顾圣音充分发挥她的力度控制,瘦而有力的手臂挥动如有神助,明亮而热情之圣桑风格尽情自指间流淌。
在一个音乐会里,一口气弹两支风格迥异的协奏曲,而都能表达自如,在一个年轻女钢琴家,是难能可贵的。我那时就已认定:顾圣婴必成一世界级的钢琴圣手!中国倘有钢琴大师,我认为顾决不在那些男人之后。
行文至此,不禁悲从中来。在文革前国内音乐家的协奏曲音乐会,这是令我最难忘的一次。接着不久,浩劫到来,不堪侮辱的顾圣婴在文革中“非正常”仙逝。我们现在有李云迪.郎朗,却再也没有顾圣婴了。每一个钢琴家都有自己的艺术人格,那是无人可以替代模仿的。更何况顾圣婴,先是苏籍钢琴家塔图良,后又由列宁格勒的克拉夫钦柯教授亲手把教,俄罗斯学派的根基,悲剧的身世,坎坷的人生,她惟有在钢琴和阅读中,才能求得心灵的安宁与升华。
逐渐地形成了她自己的风格,是一种凝重而洗练的诗意。这种风格,不是朱利亚特音乐学院可以培养出来的。从前,老一辈的大师,如俄罗斯的涅高茨,斯大林特别喜爱的尤琴娜(给列宁弹奏热情奏鸣曲的那位),都近似有这种风格。这使我想到茨维塔耶娃泪渍未干的诗篇。随着一个特殊的时代的结束,这种特殊的艺术人格也随风而去,留下的是我们这些一个时代的“遗老”们无穷的思念。
谨以此文纪念我国天才的钢琴家顾圣婴!
二00五年二月
注:斯大林喜爱的尤琴娜,其实并不是那种趋炎附势的宫廷乐师。她是一名天主教徒。虽然因此打入冷宫,但依旧我行我素,不能开音乐会也罢。不料怪的是斯大林特别喜欢她弹莫扎特,甚至容忍她的许多犯上举措。据说斯大林猝死后人们在他房中发现,电唱机上还放着尤琴娜弹的莫扎特第23协奏曲的唱片。

顾圣婴,女,原籍无锡,民国26年(1937年)7月2日生于上海。从小具有音乐天赋,3岁开始从师薛永明学琴。5岁进中西女中附小钢琴科学习。在陈汝霖老师的教导下,第二年参加学生音乐会演出,得荣誉奖。第三年又获比赛第一名。9岁时得中西小学琴科主任邱贞蔼辅导,技艺大进。学琴之外,她喜爱书法、绘画,并广泛阅读中外文学名著,从而丰富了她的钢琴演奏艺术。
1949年,顾圣婴在中西女中(后改为上海市第三女中)读初中二年级。这一年她从上海音乐学院杨嘉仁教授学习钢琴。1953年5月,又得著名钢琴家李嘉禄教授的指导,开始演奏欧洲古典名曲,掌握了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品的演奏技能,并从马荣顺、沈知白教授学习音乐理论和音乐史。同年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由杨嘉仁教授指挥,首次登台演出莫扎特 D小调钢琴协奏曲,获得盛誉。1954年女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响乐团,任独奏演员。1955年2月26日在上海艺术剧场举行第一次独奏音乐会。她的演奏,感情真挚,技巧熟练,音色清亮,热情奔放,演出获得很大成功。1956年入天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以后又去莫斯科学习。
1957年,顾圣婴在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钢琴比赛,获得金质奖章。这是中国钢琴家在世界钢琴大赛中获得的第一枚金质奖。1958年10月赴日内瓦参加第十四届国际音乐比赛,获女子钢琴比赛最高奖,名震世界乐坛。瑞士报纸赞扬她给贝多芬的乐曲注入了魅力和诗意。一位西方演出经纪人亲自登门欲与其签订合同,安排她到世界各地演出。她婉言拒绝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艺术工作者,我的一切活动都听从我们国家安排。”1960年3月赴波兰参加在华沙举行的第六届肖邦钢琴比赛。4月,又到保加利亚索菲亚和匈牙利布达佩斯演出。人们评价她是“天生的肖邦演奏家”、“真正的钢琴诗人”。同年,中央音乐学院授予她荣誉毕业证书。以后连续几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文化局优秀团员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1962年随中国青年音乐家小组赴香港表演。演出结束后,一位旅居日本的老华侨泪流满面地对她说:“谢谢你,你让我听到了祖国的声音。”1964年4月赴比利时参加伊丽莎白皇太后国际钢琴比赛,又一次获得大奖,名列第十。离开比利时后,她又代表中国去荷兰和芬兰两国演出。
正当顾圣婴进一步舒展自己的才华时,“文化大革命”中她遭到诬陷和迫害。1967年1月31月,年仅30岁的顾圣婴含恨离世。1979年1月,上海市文化系统隆重举行了顾圣婴骨灰安放仪式,为她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很遗憾“生不逢时”未听过她的演奏,但感觉在怀念赞扬她的同时也不应在心理上“造神”。也许Messiaen的钢琴套曲“圣婴20默想”是对她很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