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的死对于生者来说具有一种永恒的意味。怀念与追忆会激发出时光之河长逝不返的诗意。
尼古拉.鲁宾斯坦,对于柴可夫斯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朋友、权威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的诠释者,甚至有点仲裁者的意味。柴可夫斯基的前两部钢琴协奏曲都曾征求过他的意见。虽然他对第一钢琴协奏曲所作的粗暴草率的批评曾使两人的友谊一度中断。但柴可夫斯基还是十分在意他的观点,本来第二钢琴协奏曲也是题献给他的,但他没有能活着演奏这部作品。
这是柴可夫斯基唯一的一部钢琴三重奏。他曾多次表示,对于钢琴与弦乐器的组合无法忍受,这好象是来自一种生理上的反感。但鲁宾斯坦的死,使他感到必须用钢琴写一部作品来纪念他的朋友。他曾担心无法把握这种生疏的形势,但他毕竟为这部回忆的诗篇沥尽了心血。
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悲痛的心情使柴可夫斯基抑制不住要在作品的开头先唱一曲挽歌:主部主题优美哀婉仿佛一连串呜咽,并在乐章中反复出现时不断变幻表情;随着它的推进,不断引入大量抒情的旋律;而忧伤的主部主题则如长时间悬在天边而不坠落的一轮鲜红的夕阳,有点象回旋曲萦绕不绝。这里面令人惊叹地蕴含了哀愁与忧伤、悲切与怀念。当主题分别由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时,能体验到对死亡哀痛的无穷深切,而当它们汇聚到一起时,则感到那是所有生者对所有死者奉献的泪水。永恒或许就在这里;它通过一个生者的内心埋葬一切死者,抑裨嵋淮巍?BR>
第二乐章变奏曲,或许老柴创作时最先想到的就是这个旋律,那是一段深邃的俄罗斯民歌。在这里老柴用了12次变奏来回忆鲁宾斯坦在他心中留下的所有印象。这个五彩缤纷的变奏乐章有说不尽的亲切和感伤,通过它,老柴便把死者召回到他身边,每一次变奏都可能隐喻着鲁宾斯坦的某个生活片断……。终于明白了老柴用这样的形式才能亲切地呼唤死者的面容,才能沟通生者与死者的关系,使两者亲切地、面对面地交谈。
这张唱片录制于1950年,演奏这都是大师。听候给人最深的感受是自然和稳健。这样的作品演奏时不能有夸张之处,哀痛的第一乐章不能过火,而变奏曲乐章的回忆更要求亲切、自然和朴实。这三位大师的演奏除了为我们提供了默契的配合外,更多的是自然流露的哀婉与亲切中的诗意,这些凌跃于技巧之上,是任何精湛的技巧所无法捕捉的东西。从死亡的深处看到生命,摄取生命。从对死亡的哀伤中捧出生命的泉水来,这是这个录音虽古老而长新的地方。
小弟最近正在做官与室内乐的一些研究,恳请楼主告诉小弟这首三重奏的作品号是多少!
以下是引用rtiny在2006-5-5 19:15:51的发言:
小弟最近正在做官与室内乐的一些研究,恳请楼主告诉小弟这首三重奏的作品号是多少!

老柴的这首A小调钢琴三重奏作于1881-1882年,作品号为:Op.60
给你推荐一个网站,希望对你研究室内乐有所帮助
http://www.libnet.sh.cn/music/gdjp/ckfsj.htm
这是上海音乐数字图书馆的网址,里面非常伟大的音乐家基本都在那里了,你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