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斐平于1952年7月20日出生于我国钢琴之都鼓浪屿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张秀峦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许斐平聪颖文静,从小酷爱音乐,并显示出对音乐特殊的接受力和惊人的理解力。母亲是教堂里的司琴手,她教斐平弹圣诗,斐平一教就懂,一学就会,而且还会转调和变奏。有一次,教堂做礼拜,妈妈因故未到,5岁的斐平就爬到琴椅上,他没有看谱,竟把全部圣诗准确无误地弹出来。这可让在座的人们感到十分惊诧,"钢琴神童"的美誉就这样传开了。6岁时,许斐平便在鼓浪屿三一堂举行钢琴公开演奏。8岁时,由于偶然的机会,得到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范继森的赏识,即前往上海跟随范老师学习钢琴。“文革”后,许斐平作为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的首席钢琴独奏,曾随团在国内、韩国及日本作巡回演出。
1979年许斐平以奖学金进入伊斯曼音乐学院随David Burge学习,一年后入朱莉亚音乐学院随Sascha Gorodnitzki学习。1982年许斐平获茱莉亚音乐学院珍娜·巴候雅图钢琴比赛首奖、玛利兰大学国际钢琴比赛奖项,1983年获以色列鲁宾斯坦国际大师钢琴比赛金奖,1984年又获西班牙波露玛奥茜亚钢琴比赛奖项。
2001年3月24日,许斐平与我国著名指挥家郑小瑛教授和厦门爱乐乐团合作,在鼓浪屿音乐厅演奏黄安伦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振兴民族音乐方面,郑小瑛和许斐平有着共同的深刻理解。他们认为,在当前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如果只以"卖点"来选择演出的曲目,那么,尽管演出的"成本"得到控制,但却不利于民族音乐、特别是民族风格非常浓郁的交响乐作品的弘扬。因此,大力扶持优秀华人音乐、演奏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应该是演奏家和指挥家的共同责任。
没有不浸润咸涩汗水的成功,没有唾手可得的荣誉。正如许斐平所说:"学音乐,必须要有献身精神,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不是八小时工作制能解决的,时间不能完全铺垫它的成功,金钱更无法衡量它的价值,只有全身心忘我的投入,否则,不会成功。"是的,心血与精力是无法衡量的,当一个人的生命与音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时,对音乐的献身不再需要任何形式的衡量,只有默默奉献,执著追求。许斐平是一个成功者,从古老的中国起步,脉搏里流动着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血液,却在西方世界引起了阵阵轰动。他吸取了西方文化的洒脱、抒情,也溶进了东方文化的凝重、深沉,两种文化糅合、渗透,使他成为一颗光照寰宇的艺术明星,行吟四海的钢琴诗人。
11月18日,许斐平应邀出席广东奥威尔钢琴公司给肇庆学院捐赠由该公司生产的3米多的斯坦堡三角钢琴晚会,同时在这台不同寻常意义的钢琴上签名留念,并举行个人独奏演出,这是肇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准的钢琴演奏晚会。11月19日他还来到该公司与公司员工亲切交流,并即兴为公司全体工作人员演奏了贝多芬作品。他那充满悠扬和激情的琴声使大家陶醉,纷纷要求他签名留念。不料,天妒英才,2001年11月27日,许斐平于齐齐哈尔不幸罹难。当该公司收到大师因车祸去世的消息后,工人们禁不注低泣泪流。大家默默地聚在一起,拿出他为大家留下的签名,深深地哀悼着……
撰文 郑小瑛 图片供稿 彭一万
许斐平先生(1962-2001)
惊闻著名钢琴家许斐平先生不幸辞世,深感震惊!我痛心世界和中国的音乐界失去了一位品行优秀的钢琴家,更痛心鼓浪屿失去了一位令他们骄傲的儿子! 在厦门爱乐乐团建团初期,许斐平先生曾受邀到鼓浪屿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那是他离乡多年后第一次返乡。我虽早闻许斐平的大名,却是到了厦门后才第一次见到许斐平。那是许斐平要到他的母校去作客,彭一万先生打电话给我,邀请我一同前往。 作为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钢琴家,许斐平待人谦谦和和,对我十分尊重,虽没有太多的时间接触和交谈,但平易近人的许斐平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直想有机会让爱乐乐团与许斐平合作一次,让这个年轻的乐团领略一下大师的风采,这次的接触使我更下了决心。可因时间的关系,这个合作在今年爱乐乐团第四个音乐季开季首演才实现。
2001年3月24日,许斐平与郑小瑛合影于厦门鼓浪屿音乐厅
今年三月底,许斐平刚踏上鼓浪屿的土地,顾不上访亲探友,便投入了紧张的练琴、排练之中。鼓浪屿音乐厅的钢琴房比较潮湿,需要24小时开着空调,初春的鼓浪屿还是比较冷的,但许斐平却在空调房里练琴,那执着的精神令人感动。每次与乐队排练,他都十分认真,每个音符、每段旋律,都要表达得尽量完美。每次排练后,他都站起来向乐队点头致意,向这个年轻的乐队表示感谢。
斐然平和的人生,宽宏贤淑的夫人,快乐温馨的家庭
许斐平这次演奏了黄安伦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和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我有点担心,因为同台演出两部大作品是对钢琴家的一个考验。 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难度较大,它热情优美,色彩斑斓,许斐平的演奏感情投入,十分动人。 旅美作曲家黄安伦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他在1999年题赠许斐平的,这首协奏曲,篇幅长,技巧艰深,为了这次演出许斐平作了半年多的准备。音乐家们都知道,演奏新作品有时吃力不讨好,要练习很长时间,而演出的场次不可能很多,因而许多人不愿意演奏中国的新作品。但许斐平身为炎黄子孙,愿意为发展中国钢琴事业付出劳动,而且非常认真。他对艺术一丝不苟,对朋友更是认真负责,当时黄安伦并不在中国,也没有参加这场改版后的首演,但许斐平照样认真演奏,虽然难度很大,可他演奏下来,几乎没有出现一个错音,是一次炉火纯青的表演。 许斐平是一个很有天才的钢琴家,他有很好的演奏技巧,音乐表现温暖,感情非常流畅、真挚。作为指挥,与他合作很轻松,跟乐队很好配合,他能够带动乐队共同完成表演。我们的乐队是个非常年轻的乐队,但国际著名的钢琴大师在工作中还是十分谦虚地与乐队交流,他跟着我们一天排练五小时,乐队下班后,他还留在琴房练琴,还认真地与我一起探讨对乐曲的理解。过后我才知道,他是带着左臂的伤痛在进行着如此艰巨的排练演出的!
“怎样提升厦门的音乐品位?”几位朋友在彭一万家中倾心商谈。右一为郑小瑛教授,左二为厦门大学外籍教授英健。
许斐平对演出看得很重,可对演出费却看得很轻。听说上回他首次回乡演出,将本来就不多的演出费全部捐给了抗洪救灾。由于乐团经费拮据,我只能向他解释,他的演出费报酬要看票房收入才能决定,他没有任何要求,怀着对家乡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照样认真练琴、排练、演出。后来演出盛况空前,乐团也有了收入,我们就给他一点报酬,他还很客气地说:“这么多啊!”其实,这比起他在其他地方的演出收入是少多了。
2001年3月26日,许斐平在家乡鼓浪屿的厦门市音乐学校留影
演出后,彭一万请我和许斐平到他家作客。在交谈中,许斐平对家乡音乐事业的前景十分看重,很希望家乡能有好的音乐学校和上水平的音乐比赛,甚至一起计划明年搞一个海外厦门籍音乐家义演,以此带动音乐人才的交流,充实厦门的音乐力量,让厦门真正成为一个音乐岛。他表示,届时他一定与朋友们和兄弟们一起来参加。然后,促进厦门开展国际性的音乐比赛,让厦门的旅游事业也融入音乐的色彩…… 可惜,这些计划再也不能实现了,许斐平英年早逝,不只是厦门的损失,也是中国音乐界和世界乐坛的大损失。我深感痛心,但我相信,人们会永远怀念他,会永远学习他对音乐的执着、对朋友的真诚和对人生的谦和。
听钢琴家许斐平谈“最”
心远
新华社消息:著名旅美钢琴家许斐平于2001年11月27日晚,乘坐的面包车从哈尔滨至齐齐哈尔的高速公路上与一辆农用三轮车相撞,翻入沟中,与其他三人当场身亡。噩耗传来,令我万分震惊。1997年前我曾聆听过他的钢琴独奏,又采访过他;后来又听同样献身钢琴艺术的他的哥哥许斐星和侄女许兴艾谈起他。这里重新刊登这篇专访,以表对这位杰出艺术家的深切哀悼。---2005年7月
本文标题其实有点滑头,采访完了我就发现:在艺术家心目中,与科学家工程师很不一样,其实并不那么在意「最」。
人们常常将许斐星与许斐平兄弟俩混为一谈,也难怪,他们名字这么相像,而事业又都是在钢琴那黑白琴键上。但是许斐平笑著说:「其实我学钢琴时,比我大七岁的哥哥已经离开家去北京学琴了。」
所有的音乐神童都有一个相似的起点:许斐平五岁开始坐上琴凳,十二岁就能弹奏萧邦的全部练习曲,并且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比利时伊利莎白女王听了许斐平的演出之后,大为惊叹他的音乐禀赋,邀请他前往欧洲学习和演出。可惜,这一计划在「文化大革命」烈火中烟消云散。后来,许斐平以中国大陆的中央乐团独奏家的身份在国内外演出。
1979年,许斐平来到美国深造,先在伊斯曼音乐学院随大卫.伯奇学习,两年后进入茱利亚音乐学院,师从著名钢琴家萨夏.戈洛格尼茨基。自从一九八三年在纽约的爱丽丝.塔利大厅举行首场演奏会之后,这位青年钢琴家的琴声响遍了全美各地,他翻飞的十指下流淌出珍珠般圆润、钻石般璀璨的音符,荡漾在全球著名的音乐圣殿卡内基音乐厅、林肯艺术中心和华盛顿甘乃迪中心。许斐平还到欧洲、南美和亚洲许多国家进行访问演出。
许斐平的琴声征服了无数听众、比赛评委和媒体。他是阿瑟.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的金奖得主,还获得英国吉纳.巴乔尔钢琴比赛、美国马里兰大学国际比赛、西班牙帕洛玛.欧西亚国际钢琴比赛等等许多音乐盛会中拔得头筹。他为哥伦比亚和RCA唱片公司录制唱片,其中包括华人耳熟能详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在日本录制了萧邦作品集;还与夏尔.迪图瓦指挥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录制了电影《哭泣的新娘》的配乐。
这里记下笔者对许斐平的采访。其中■为许斐平,□为笔者。
□您最喜欢的音乐家是谁?
■啊,这可不止一个:萧邦,李斯特,舒曼……还有莫札特。
□看来您喜欢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更多一些?更为现代一些的呢,像德彪西?
■他其实也已进入古典作曲家之林了,我也很喜欢他的印象主义的东西。他的风格与中国人审美趣味相通,宁静淡远,尤其是他往往在最后一段点题,很有点像中国山水画——画完之后题词一句,「画中有诗」韵味很浓。
当然,我在音乐会上弹什么,要考虑很多因素,一般是各种风格的曲目都要选一点,包括巴赫、海顿他们的曲子,让整场音乐会丰富多彩。如果弹协奏曲,就由乐团来决定。
□您最佩服的演奏家是谁?
■很多老一辈的演奏家我都非常佩服。例如,拉赫玛尼诺夫。他也是非常杰出的钢琴演奏家。我很喜欢他弹奏的风格。
□您最喜欢哪位中国作曲家写的钢琴曲?
■这很难说,中国有很多很优秀的作曲家,但是钢琴毕竟是外国乐器,不熟悉钢琴演奏的中国作曲家,写出的作品往往不够「钢琴化」。我弹奏过不少中国作品,比较喜欢的有王建中的作品——他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他写了一些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钢琴曲,还有《百鸟朝凤》。
中国作曲家黄安伦的钢琴曲显示了很高的才华。他到耶鲁来深造过,对西方音乐的现代美学潮流相当熟悉,懂得钢琴的特性。我曾经演奏过他所写的《舞诗》,那是非常出色的作品。黄安伦允诺专门为我写一首曲子,会是一首较大的协奏曲,我期待著他的新作问世。
□您自认为最成功的演出是哪一次?
■这也很难讲。「成功」的定义是什么?不光看演出场次的重要,观众人数的多寡,也不光看掌声、鲜花,听众的反响,恐怕更要看自己对原作诠释得是否准确、发挥得是否酣畅。如果自己达到的水准被真正爱好音乐的观众理解和认同,双方达到一种契合,那就是最美的境界了——或许那就是「成功」。
□您合作最多的乐团是哪个?
■我没有统计。在国内时,与上海乐团、中央乐团合作比较多——我那时是中央乐团的演奏员。在国外,与很多乐团合作过,比较多的有加拿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去年香港艺术节,我与他们合作演出了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赢得了好评。
□您开始是怎么爱上弹琴的,是自己对音乐有兴趣,还是「父母之命」?
■一半对一半吧,我父母虽然不是从事音乐,但是母亲爱好音乐。我们又住在厦门鼓浪屿……
□对,鼓浪屿是中国有名的「音乐岛」,殷承宗也是从鼓浪屿走出来的。那里的晨风暮霭中都交织著琴声。您二十多年的钢琴生涯中最大挑战是什么?
■形形色色的挑战随时可能遇到,但哪个是最大的挑战,我没有比较过。有人说,一个中国人,用一种西方的乐器来表达内心,会不会有文化的冲突?我觉得:中国文化发展到今天,积累得博大精深,其实资源很丰富,也是很有包容性的,未必与别的文化不能相容,那么轻易就「冲突」。我觉得西方文化当然是比较外露的,钢琴曲中许多激情洋溢、汹涌澎湃;中国文化则比较内向含蓄。但如果对中国文化融会贯通了,领悟到那种潇洒,那种高远,不也是难得的境界?这也为人类文明,为音乐宝库增添了新的瑰宝。
□除了钢琴您最爱好什么?
■我爱好读书,也喜欢体育,像游泳。我喜欢读文艺作品,唐诗、宋词,古代、现代……都很喜欢。
□最器重的学生是哪一个?
■我教的学生不算多,都有相当好的素质和潜能。现在最受承认的得意门生,是我哥哥的孩子许兴艾。
□许兴艾是你教出来的?
■她小时候在国内,我出国很早,不是我给她启蒙。但是她十岁开始跟我学琴。兴艾进步很快,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赞誉:前年她获得美国总统青年学者奖,后来又获得水平很高的卡佩尔钢琴比赛的第二名;最难得的是, Gelmore基金会派人出去寻访审核最出色的钢琴演奏新人,每年严格评选出一人,颁给一万五千元奖金。一年才百里挑一,去年兴艾被选中了,这是很难得的荣誉。◎
附:西方媒体对许斐平的高度评价:
一个完全成熟卓越的演奏家,以罕有的才华将火热的感情和细腻的技巧溶为一体。(《纽约时报》)
一个完全驾驭音乐的表演,充满魅力和灵巧。(《华盛顿邮报》)
许斐平——乐坛罕有的瑰宝。(《三藩市审察报》)
他的演奏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恰能表达敏锐的音乐感觉和炫目耀眼的键盘技巧。(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
(写于1997年,刊载于香港《中国时代》月刊,美国《新象》周刊,《中国青年报》)
出处:雨果音乐网 作者:易有伍
许斐平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由于家庭的音乐熏陶,他很快就成为了当时人们眼中的一个音乐神童。八岁时,由于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范继森的垂青,即前往上海跟随范老师学习钢琴。“文革”后,许斐平作为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的首席钢琴独奏,曾随团在国内、韩国及日本作巡回演出。1979年许斐平以奖学金进入伊斯曼音乐学院随David Burge学习,一年后入朱莉亚音乐学院随Sascha Gorodnitzki学习。
1982年许斐平获茱莉亚音乐学院珍娜·巴候雅图钢琴比赛首奖、玛利兰大学国际钢琴比赛奖项,1983年获以色列鲁宾斯坦国际大师钢琴比赛金奖,1984年又获西班牙波露玛奥茜亚钢琴比赛奖项。下面是作者在其生前对他进行的一次采访。
易:各位听众,大家好,在我身边的是著名的钢琴家许斐平先生,许先生, 你好!我们曾合作过两张唱片,贝多芬的《第一和第四钢琴协奏曲》,那是94年在莫斯科,《月光奏鸣曲》是95年在上海录了“月光”、“热情”、“悲怆”,还有小曲“给爱丽丝”,在这两张唱片没出版之前,大家在我们的《发烧四》和《金碟四》中已经听到了你弹的这首“给爱丽丝”。现在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年来你的学习历程和事业情况。
许:我出生在“钢琴之乡”----厦门的鼓浪屿,那里风景很美,大家都喜欢音乐,钢琴在那里也很普及。我是五岁时开始学琴的,其实我是先开始弹琴,然后才学琴的。我小的时候常去教会做礼拜,听了很多“圣诗”、“圣乐”,我就在钢琴上模仿着弹那些圣乐。有一次做礼拜时正巧弹琴的人没有来,我就自告奋勇的上去弹琴给大家唱,每个人都很惊奇。有一个歌唱家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教我弹琴、记谱,这时,我才真正开始学琴。不久之后,上海音乐学院有个教授到厦门疗养,听我弹琴之后,就建议我到上海去学习。到上海之后,我开始跟范继森老师学习,他是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是中国很有名望的一位钢琴老师,一年之后,我就开始在上海有了演出活动。
易:范老师是名师,教出了许多名徒,你介绍一下你的师兄弟吧。
许:有范老师的儿子范大雷,洪腾等等,我在他班上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每年都参加“上海之春”的演出,还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莫扎特Concerto,但文革开始时演出就停止了,之后第一次弹琴是为“红灯记”弹钢琴伴奏。我在日本还灌录了《黄河》的唱片。
易:这张唱片现在可不好找,各位听众如果看到这两张唱片可要好好珍藏。
许:这两张唱片还帮了我一次,我后来考美国大学时,需要寄录音带,而且要弹些不同时代的曲目,包括一些古典以及现代作品,那时文革刚结束,我手上什么资料都没有,我就把这两张唱片寄到美国。他们马上录取了我,而且还给了我全额奖学金,我开始去的大学是伊斯曼,后来又去了朱莉亚学习。
易:你在这两个地方呆了多长时间?
许:呆了大约五年时间,然后开始参加一些国际比赛。
易:哪一个比赛对你来说比较重要呢?
许:以色列的阿瑟·鲁宾斯坦钢琴比赛比较重要,因为在犹太人国家比赛一般不太容易,竞争也比较激烈,我得了金质奖章,比赛之后还演出音乐会,又有经纪人同我联络等等,近些年比赛太多了,而且大家都能得奖。
易:有时会这样,在这个比赛不怎么好,在另一个比赛中又冒出来了。
许:所以这批人就这样试来试去,总会试到一个得奖。
易:这也是当前的一个形势,不像以前比赛比较少,就显得很珍贵,现在这种国际比赛很多,但那几个历史比较久的比赛,“鲁宾斯坦”、“柴科夫斯基”这些老牌的比赛还是有份量的,得一个奖也很不容易,因为竞争很大。那你在伊斯曼、朱莉亚学习,又获了国际大奖,之后和许多著名的乐团都有合作演出, 现在的心境与你在鼓浪屿或上海时有什么不一样?
许:我觉得到外面学习最主要的心得就是听到的东西多了,接触的东西多了,弹的乐曲面也广了,这样就慢慢找到自已的风格,在国内各方面有局限性,我现在为什么要选择住在纽约,就是因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家都到那里去。
易:你是什么时候确定你现在的演奏风格的?
许: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时候确定的,我想是慢慢形成的,而且我现在还继续在变,就像这一次的两个录音,我相信再录一次还会不同,还会更好。
易:我跟很多音乐家合作,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录音是遗憾的艺术,其实你感到遗憾你才会提高。如果录过音,你认为非常完美,那你一定有问题。我不是安慰这些跟我合作的音乐家,我常说,你认为有遗憾,你才会有前途。
许:这样说,说明你很有经验,其实是这样,因为每次弹的时候代表一段时期的状态,弹过后就成为历史了,你会用另一种眼光看这些东西。
易:所以录音也和摄影一样,那个瞬间记录了你当时的心态、水准、艺术感觉,不过我个人很喜欢你弹奏的贝多芬的乐曲,我不知道自己的看法对不对,合不合你的口味。
--体现许斐平严谨、深刻的大师风范 《贝多芬第一及第四钢琴协奏曲》(HRP 7109-2) 演奏:许斐平、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 指挥:麦家乐 录音时间:1994年5月22日至24日 录音地点:莫斯科电台第五号录音棚
许:你给我录音的时候,我本来不知道是要录贝多芬,我想我可能会录一些肖邦、李斯特的作品。
易:但是我不太喜欢李斯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的音乐总是没有感动我,也许我不是弹钢琴的,不能充分理解钢琴的语言带来的乐趣,可以这么说吧?
许:我不知道,你是一个很全面的音乐家。
易:其实全面有全面的坏处,专有专的好处。不过做为一个制作人需要全面一点,说回我们这两张唱片,94年在莫斯科为什么要选择录贝多芬的“第一”和“第四”钢琴协奏曲,因为“第一”比较有生气,朝气蓬勃,“第四”比较深情,这两个作品放在一起刚好在情绪上是一个搭配。我记得我们录音的时候还是很紧张的,首先那架钢琴就很麻烦。
许:其实这两个协奏曲是贝多芬五个协奏曲中我最喜欢的。
易:我看多数人的看法是一样的,首选是“第四”,因为这首曲子实在太好了,真是百听不厌,比如说“第五”多听就不想听了,可能是霸气太重了,不像“第四”每次听感觉都不一样。
许:对,这首乐曲含义很深。
易:还有个问题我想问你,我的很多朋友听了你弹的“给爱丽丝”,都问我,许斐平怎么弹得这么温柔?
许:本来就是很温柔的曲子嘛。
易:但这首曲子我在音乐欣赏会上讲过,许多人把这首曲子给丑化了。谁想听这首曲子很容易,你走近琴行,全世界所有的琴行,到处都在弹这首曲子,无论大人还是孩子。
许:其实我在演奏前,一般是避免听别人怎么弹的,我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演奏。这首乐曲是贝多芬比较年轻时写的,很有诗意,跟其它的作品不太一样。
易:的确是,同其它的那些交响乐作品风格很不一样。所以你这样的处理方法,我个人很喜欢,不过也有人觉得似乎太温柔了。
许:写给他心爱人的乐曲,怎么能不温柔?
--献给心爱的人爱丽丝,怎能弹的不温柔?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HRP 7119-2) 曲目:月光奏鸣曲、悲怆奏鸣曲、热情奏鸣曲、献给爱丽丝 钢琴:许斐平 录音时间:1995年8月28日至29日 录音地点:上海音像公司录音棚
易:今后你有什么演出的计划,比如说要同哪些乐团合作,演出些什么比较重要的乐曲?
许:最近我想弹一些改编曲,有些很通俗的乐曲,被一些著名的钢琴家改编的很好,但很少有人弹,似乎被人们遗忘了。这些改编后的乐曲演奏难度很大,比如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经过塔斯库改编后,很难弹,有些大钢琴家弹过,还有像李斯特改编的古诺的“圆舞曲”,都很有意思,所以我在计划弹这类改编曲。
易:这里我也向大家透漏一点消息,许斐平和现在许多在海外非常杰出的音乐家都有一种共同的心愿,像薛伟最近在国内做巡回演出,许斐平不久也会在国内做多场音乐会,我们也会尽量协助和安排,希望更多的听众能听到许斐平的演奏,谢谢!
许:谢谢!
我们这里居然能买到一张他演奏的Chopin作品……
我在鼓浪屿看过他很详细的介绍 如果他没有英年早逝的话 他会是一位很伟大的钢琴家的
厦门鼓浪屿的人都很尊敬他 本来厦门鼓浪屿有很多很好的老师 现在都去别地方了,鼓浪屿培养了很多中年的钢琴家 现在厦门鼓浪屿年轻的演奏家比较少了
不是,网上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