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杰里在梵蒂冈 |
|
CD1: 德彪西:印象集I 、II 拉威尔:夜之幽灵 录制于1987年6月13日 CD2; 肖邦:自然的行板和辉煌的波罗乃兹 德彪西:前奏曲 第一卷 录制于1987年6月13日(肖邦)、1977年4月29日 CD3 贝多芬:第5钢琴协奏曲、C大调钢琴奏鸣曲op.2/3 RAI罗马交响乐团/ Massimo Freccia 录制于1960年4月28日(协奏曲)、1987年6月13日 CD4 舒曼:钢琴协奏曲 李斯特:死之舞 RAI罗马交响乐团/ Gianandrea Gavazzeni 录制于1962年4月28日 钢琴 米开朗杰里 MEMORIA ABM DIVOX 999001 4 CD 英国发行的很多古典音乐唱片都只用英语作注释,作为针锋相对的回应,这套唱片的说明文字只用法语。 在1991年,米开朗杰里允许出版他在梵蒂冈演出的协奏曲和独奏音乐会录音。总体上这些录音效果很好,尽管有麦克风离发音厚重的钢琴家太近的倾向。一些曲目在其他的唱片公司出版过,有的还曾经在电台播放。我还在家用录音带上翻录过其中的贝多芬和舒曼协奏曲。 迷恋米开朗杰里艺术的人都对这套唱片寄予厚望。遗憾的是小册子选择了伪哲学的扯淡文字,而不是透露录音来源的具体细节。作为正规的套装唱片,应该让人们了解更多的关于这些演出的背景。还有,这里并没有把大师在梵蒂冈演出的录音收集全。德彪西前奏曲的演奏会以勃拉姆斯的4首叙事曲为开头,Hermitage曾经发行过整个录音,还有一个莫扎特的K466的录音。1966年,这些录音在梵蒂冈广为传播,现在却没有了踪影——是不是现场制作的母带损坏了?或者是大师自己不希望某些表演被发行? 米开朗杰里艺术生涯晚期为他录音的DG公司,没有想方设法获得这些录音的版权,也让我感到惊讶。特别是考虑这一事实:实际上只有贝多芬的协奏曲和所有的德彪西作品与DG录制的曲目重复。然而,在互联网上浏览米开朗杰里的唱片目录,可以看到这里的作品有很多大师已经录制了其他的版本。皇帝协奏曲是10个保留下来的版本之一,从1947年(都灵/罗西)到1982年(伦敦交响乐团/切利毕达奇),还有与Smetacek(1957年)、Steinberg (1966)和另外两个与切利毕达奇的合作(1969、1974),以及著名的1979年与朱里尼的录音室录音。op.2/3奏鸣曲是至少8个版本之中的最后一个,最早的是米兰1941年的一个录音室表演。 “自然的行板和辉煌的波罗乃兹”不在DG的肖邦演奏会专集中,但是这是至少8个留下来的版本中倒数第二个,范围在1949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到1990年(伦敦)。米开朗杰里的DG德彪西录音是公认的传奇录音。他的1971年录制的两卷《意象》,以前1962年在都灵,1969年在赫尔辛基都录过,还有1975年的瑞士伯尔尼的表演。目前的这个1987年版,来自他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是1993年在汉堡的彪西作品专场。 《意象》中单独作品的表演可以追溯到1941年米兰演出的Reflet dans l’eau。梵蒂冈的前奏曲第一集的录音,应该是米开朗杰里对这个作品最早的录音,领先与DG版本大约一年。后来版本有1982年的磁带录音(BBC传奇系列)和他1993年最后的演奏会。《夜之加斯帕》米开朗杰里从来没有录音室的录音,这个梵蒂冈的表演标志着后来重温这个作品,在1959年(伦敦)-1969年(赫尔辛基)年他一共有4个磁带录音。 米开朗杰里的舒曼协奏曲至少存在10个版本,开始于1942年德律风根的录音(斯卡拉/PEDROTTI),接下来的是有米特罗普洛斯(纽约1948年的实况)的合作。还有GACIS(都灵 1955年)、ROWICKI(华沙1955年)、罗西(都灵1955年)、谢尔辛(洛加诺1956年两次演出),以及一个与Gavazzeni合作,两个与切利毕达奇的同台演出(斯德哥尔摩1967年,慕尼黑1992年)。 这些梵蒂冈实况录音价值何在呢? 1987年演奏会的节目单很长,有96分34秒的音乐,加上中场休息和曲目间隔(还有加演曲吗?)音乐会一定持续了至少两个小时。在很多神秘环境下,米开朗杰里喜欢演奏贝多芬奏鸣曲,op.7, op.22, op.26 和 op.111的演出频率比较高。他不是一个通过强烈的热情来打动人的钢琴家。这是有足够的庄严,还有严格的造型线条和丰满的结构。米开朗杰里看起来更喜欢显示自己智力和好奇心,而不是伟大的温暖或者人道主义。在舞台上,他的技术偶尔显得踌躇,我们可以注意到他如何摆脱困境,如何巧妙地让错误的音符听来好象是一个故意的装饰音。 这个演奏会的显著瞬间在肖邦作品中。米开朗杰里的贵族的冷静和很好的造型线条,正好是“自然的行板”所需要的;波罗乃兹也是一个精彩的展示,钢琴家严格地控制了一个真正人生抉择,而不是鲁宾斯坦肆意的享受生活。 对于德彪西,相对于《意象》第二卷,我喜欢《意象》第一。米开朗杰里对每个音符的研磨带来了柔和的光影,拉威尔的Jeux d’eau更加光彩夺目,完全不是吉泽金的传统表达方式。另两个作品抽象的题目Hommage ¨¤ Rameau and Mouvement,意味着钢琴家专心于音乐的智力的建筑,并没有抵触作曲家的标题唤起的诗意想象。 这样的处理可能更适合于拉威尔作品。钢琴家让人钦佩的技术可以把ONDINE演奏得像斯卡拉蒂奏鸣曲一样清晰,他可以通过Le Gibet多层的结构保障钟声的和谐。SCARBO的技术困难在米开朗杰里那里也不在话下。 我们再转到米开朗杰里1987年的贝多芬奏鸣曲和1960年录制的协奏曲,人们马上有一种专横的席卷感受。托斯卡尼尼的弟子Massimo Freccia,乐队当时的首席指挥,领导了一个灿烂的、炽热的、直截了当的呈示部,接着米开朗杰里进入并敏捷地让演奏的速度慢下来。尽管有很多灿烂的瞬间,他总体上太任性,没有产生出一个有说服力的贝多芬效果,后面Freccia返回原来的速度上,听众会感觉特别不适应。 最好的东西在慢乐章,钢琴家在用琴键细致地雕刻着。最后乐章,米开朗杰里自己建立了一个活泼的速度,在几个点上又慢下来,也许他想FRCCIA在第一乐章是这样做的。 这套唱片真正的瑰宝是李斯特——一个灼热的、疯狂的表演。他早期与库贝利克的合作是一个轻快的演绎。库贝利克在一种灼热的状态中,GAVAZZENI提供了足够的生动,但是没有库贝利克的效果过瘾。GAVAZZENI提供了温暖和准确的乐队支持,自然浪漫的分句与对某个乐句临时的即兴推动,形成了一个真实的汹涌感觉。 舒曼和李斯特的协奏曲被一分钟的神秘的空白分开,里面还有偷偷摸摸的咳嗽声。我不能想象唱片公司为什么要保持这样的“历史性瞬间”,是不是因为有的咳嗽是教皇本人发出的? 说了这么多,米开朗杰里就是米开朗杰里,因为他晚年的录音越来越少,现在的任何发行都让人们心存感激,可以让人们更多了解这位高深莫测的音乐家。(米乐) |
看过他1981瑞士的现场录象~~
他的舒伯特让我到现在都难忘 主题很清晰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