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斯在伊利诺斯大学的现场录音:第1集 |
|
肖邦:f小调幻想曲、降E大调圆舞曲
舒伯特:第21奏鸣曲 、德国舞曲(选) 勃拉姆斯:C大调间奏曲 斯卡拉蒂:G大调奏鸣曲 演奏:梅拉·海斯 录音时间:1949年3月17、18日,伊利诺斯大学 APR 5520
梅拉·海斯讨厌录音。正因为如此,就算不是独一无二,她在同辈音乐家中对录音室录音和现场录音表现出来的反差也是罕见的。伊利诺斯大学提供了她于1949年在美国的现场录音资料,并已经制成CD唱片套装出版发行,这是一个全面欣赏梅拉·海斯演奏艺术的宝贵机会。通过这些唱片,我们还能感受到在对她来说更加人性化的音乐厅舞台上,她所表现出来的兴奋状态。 海斯基本没有肖邦的商业录音。在她的唱片目录上,1949年以前只有录于1931年的肖邦夜曲,Op.15,No.2(Pearl GEMM CD9462)。所以这里收录的幻想曲(Op.49)和圆舞曲(Op.18)因对海斯的演奏特点有所展现而更加显示出它们的杰出。她的肖邦出人意料的火爆,弹奏幻想曲时,她漂亮地运用了一些自由踏板,将曲中的浪漫感觉发挥到了极至,收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这种效果能使人的耳朵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但并不过火,也不勉强。特别不能忽视的是包含在音响之中的那种无可争辩的炽热情感。如果你从海斯的商业录音中发觉她只是一个钢琴天才,只是一个谨慎、含蓄、受过良好教育的演奏家,那从这张唱片开始,你就应准备改变这样的想法。舒伯特的奏鸣曲应该说是一次优秀的演绎,只不过严格说来,它还缺乏某种作为伟大的演奏所应具备的洞察力和新境界。不过虽然对作品的挖掘不够深,但从她令人信服的发音处理方式来看,还算是一次值得称赞的演奏。 接下来的舞曲就不同了。这些13分钟的小甜点由德国舞曲、华尔兹组成。海斯是这个曲目的推广者,她的演绎无与伦比,特别是在对音调和速度的控制上。显而易见的欢快和力量中蕴含着睿智的顽皮,让人不可抗拒。勃拉姆斯和斯卡拉蒂的两部作品是她音乐会上常常加演的曲目,每一个音符都是那样美妙。 APR公司的唱片质量特别高。唱片封套是一幅画有海斯的漫画。这幅漫画是根据钢琴家的一张肖像画创作的,画中的海斯侧身低着头,显得拘谨而又端庄。Marshall Izen以充满深情的笔触为这套唱片撰写了文字说明。唱片的音质有些问题,时常会有一些声音发颤,甚至于中断,但幸好没有比这更糟糕的。毕竟录音资料来源非常稀有,而且制作唱片的工作量也很大。三张一套中这第一张的确不同凡响,应该毫无保留地向大家推荐。 (陈雍业) |
海斯在伊利诺斯大学的现场录音:第2集 |
|
莫扎特:第21钢琴协奏曲,K467 、终曲反复、第9钢琴协奏曲 、闭幕讲话 钢琴独奏:迈拉·海斯 协奏:伊利诺伊州大学小交响乐团 指挥:约翰·M·库伊珀斯 1949年3月17日与18日录音 唱片编号:APR 5539 APR的这套珍贵系列中的第二辑展现了迈拉·海斯演奏的两首与她密切相关的莫扎特协奏曲。APR自身也曾发行过一个录于1942年的当时未发行的K467的录音,其中海斯与由莱斯利·休沃德指挥的哈雷管弦乐团合作。海斯1952年同卡萨尔斯在波皮尼安的录音是很著名的。因此,这里的几个录音可以被视作她的那些著名演绎的补充,如果没有这些录音,海斯在现场演奏中的表现出来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将被大大低估。这个系列正好将她的这些优异特质表现得十分清晰。 在第一辑中,我曾将一首肖邦的幻想曲评价为激情似火——的确十分煽情——不过即便这一辑的录音中没有能与其媲美者,这些录音仍然是十分令人愉快的。首先受人欢迎的是重版这些封存已久的录音,其实这些录音在列于马里安·麦基纳所著的海斯传中的唱片录,但很久都已是无处可觅。伊利诺伊州大学曾以醋酸纤维唱片的形式发售过这些录音,由马歇尔·伊曾提供母带并写了曲目的说明——三辑均是如此——还有唱片封面上的漫画也很吸引人。这些录音的音质不近人意,音色狭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录音的平衡性也不佳,钢琴声音过于突出,以致破坏了整体的效果,但这也是当时现场录音不可避免的固有的缺陷。我们只能感谢重制工程师为我们保留了那么多内容,并且重制后的音响效果还是能够一听的。 伊利诺伊州大学小交响乐团的音色变幻不定,K467第一乐章的管乐器的副主题几乎无法听见,而突出的钢琴声恰使我们领略的海斯水晶般的音符。同样地,由于弦乐的声音被钢琴淹没,我们也能更集中地注意到海斯清晰的分句。和7年前与休沃德合作的录音相比,海斯在第一乐章中的速度变快了——但由于是现场录音,也无可厚非——尤其是她敏锐而流动般的音色更是弥补了这一缺点。海斯对慢乐章清澈透明的诠释以及在终曲中表现出的自信和韧性均获得 了极大的成功。她是那么的高兴以至于询问观众是否还要再听一遍终曲,随后便以加演曲的形式又弹奏了一遍K467的终曲。和休沃德的那个录音一样,海斯在这里用的也是丹尼斯·马休斯写的华彩段。 海斯弹的K271是在次日夜录制的。这里展现了独奏家与乐团间的一种迷人且令人兴奋的融合,库伊珀斯使乐队在宽广的、浪漫化的音色框架下传达出了丰满而具有古风的乐句。海斯的演奏富于表情、全神贯注,但与乐队的音色相比,并非十分浪漫,但造成的奇妙的张力却是最引人注目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乐队的音色还是偏暗,慢乐章中也突然出现了一些漏音。 但这里的海斯已是59岁,她依然能以相当好的技巧弹奏着她心爱的莫扎特,整个音响环境也是相当适合这些作品的。 (朱墨青) |
海斯在伊利诺斯大学的现场录音:第3集 |
|
巴赫:第4帕蒂塔 BWV.828、法国组曲 No.5中的吉格舞曲 贝多芬:第17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格里格:钢琴协奏曲 Op.16 第一乐章 * 肖邦:练习曲 Op.25, No.1 & No.3 演奏:梅拉·海斯 演奏:底特律交响乐团/Victor Kolar * 录音时间:1949年3月18日(巴赫《第4帕蒂塔》、贝多芬)、 1937年3月7日广播电台(格里格、肖邦、巴赫《法国组曲》吉格舞曲) APR 5549 梅拉·海斯在伊利诺斯大学逗留期间留下的现场录音共出版了3张唱片,APR公司这批音乐宝藏的最后一张唱片向我们展现了海斯美妙的音乐风格。它不仅再一次丰富了海斯的唱片目录,更重要的是它能把你带入海斯那自然的舞台表演中去,使你可以从中领悟到她对演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选择。 在这张唱片上,巴赫和贝多芬的作品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量,而海斯的名字也是和这两位作曲家联系在一起的。这些作品更加深了我们对她天赋的欣赏。在第4帕蒂塔的前奏曲中,钢琴家试图探究音乐的内在张力,并对重音和连奏间与生俱来的矛盾作了折衷的处理。总的说来,在对帕蒂塔的处理上,海斯还是喜欢平稳而流畅的表现手法,虽然她也有能力将其处理成像开幕式高潮一样热力四射。在阿勒曼德舞中,很明显可以感觉到海斯在抑制左手,这不仅仅是限制左右手的交流,或者干脆不发音,而是让音乐自由流淌,并调整响度使其增加了两倍。海斯选择率真时,就像在Aria中那样,她是感人的;当她需要力量,但不是那种需要依靠肌肉运动的,就像在吉格舞曲中那样,她又是自信的、令人难忘的。相反,在“暴风雨”奏鸣曲的首乐章中,开始是神秘而又含蓄的上行乐段。随后海斯像施了什么魔法一样欣喜若狂的弹出左手的强音,给人强劲而果断的旋律冲击。事实上4分钟时的这次强音海斯弹的毫不费力,当然也没有弹出破音。在这一乐章中有一组辉煌的动态音阶,海斯的戏剧感在这个乐章的结尾处得到了天才的发挥。她在柔板乐章中表现出来的力量和亲和力为该乐章平添了一种海顿式的感觉(非常可惜的是该乐章的最后几个小节和下一个乐章的头几个小节没有录进去)。在末乐章中,虽然旋律非常优雅,但海斯却弹得非常沉重,甚至有点着重强调。这个版本不是“暴风雨”的范本,但和再早的录音版本比起来,这已经可算是照本宣科了。 唱片上还有一些曲目是广播电台Ford Sunday Evening Hour节目的广播录音。这是美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流传广泛的全国性广播节目。母带破损严重,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只留下了第一乐章的前4分4秒。但是听听这些挽救出来的录音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因为格里格并非海斯拿手的作曲家。她把略带嘲弄的拘谨和大量的兴高采烈掺和到一起。她从不惧怕需要力量的演奏,就像她在现场音乐会上演奏的肖邦练习曲那样。而巴赫的吉格舞曲则弹的相对轻快和富有内涵。 (陈雍业) |
我记得这套唱片中那个GRIEG的协奏曲,只保住了几分钟.其他的都没有了,惨!
HESS这牛人,要是她生活的年代晚些就完美了.看看现在这风气:像这样的钢琴家实在是不多了.
HESS这牛人,要是她生活的年代晚些就完美了.看看现在这风气:像这样的钢琴家实在是不多了.
如果她活在更晚些的年代。。。说不定艺术上也不会取得这么高的成就~
这话怎么理解?
难道是"不良风气"造成的?倒是有可能的
APR的唱片总是这么经典
APR的唱片总是这么经典
东西很经典,质量比较受质疑, 他们老是用cd-r当cd卖!价格却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