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女钢琴家玛尔塔·阿格里奇1941年6月5日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她自幼性格倔强,争强好胜。2岁半时,幼儿园里一个男孩说她不会弹钢琴,她马上走到钢琴前,把老师常弹的一个旋律弹了出来。老师极为惊讶,当天就对她父母说,一定要让她学钢琴。阿格里奇的父母都不是音乐家,但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女儿的天赋。阿格里奇5岁时,父母把她送到著名钢琴教育家斯卡拉穆扎那里接受系统训练。然而,小阿格里奇和许多琴童一样,千方百计逃避练琴,但她又确实是个天才,一首曲子往往弹上几遍就非常熟练。著名大师阿劳、巴克豪斯、吉泽金、古尔达、鲁宾斯坦等访问阿根廷时都听过她的弹奏,一致认为这位长着一双大眼睛的小姑娘前途无量。吉泽金还对她的父母说,不要对她管束太严,应多给她一些自由,否则会毁掉一位天才的音乐家。1949年,8岁的阿格里奇举行了首场音乐会,由布宜诺斯艾利斯管弦乐团协奏莫扎特第二十、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受到热烈的欢迎。
1955年,阿格里奇的父母带着她来到欧洲,先后拜师古尔达、马加洛夫与利帕蒂夫人坎塔库泽娜。古尔达是她赴欧后的第一位老师。他让阿格里奇自己教自己弹钢琴,每次上课时,除了改进阿格里奇的手指技巧外,就是把她的演奏录下来,让她自己去体会哪里应当快一点,哪里应当慢一些,何处的乐句音色要亮,何处的要暗。阿格里奇跟古尔达学了许多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东西,还有许多巴赫的作品。
1957年,阿格里奇参加了在意大利波尔萨诺举行的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第一轮淘汰赛是很秘密地在三四位裁判面前进行的。因为她从未参加过其他比赛,所以必须在初赛中演奏。当她弹完后,评委们说:“够了,你可以离开啦。”她非常迫切地想知道是否可以进入第二轮,便问道:“是再见呢?还是永别?”评委回答说:“是再见。”阿格里奇本来并未希望通过初赛,总认为初赛就会被刷掉,所以没有很好地准备第二轮的曲目。在未获得通过第一轮的通知之前,她总是不想练琴,直到名单公布后,她才好好准备。然而,凭着天分,她夺得了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在布索尼比赛中取胜后,阿格里奇又马不停蹄去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布索尼比赛的主办单位听说后,劝说她退出比赛。布索尼比赛的评委会主席泽莎雷·伊诺蒂奥知道她要去参加时,非常生气地对她说:“假若你在日内瓦比赛拿不着头奖,那人们将会怎样看待我们布索尼比赛呢?”她回答:“我绝不会输掉布索尼比赛的声望。”果然,16岁的阿格里奇半个多月连获两项冠军,轰动欧洲乐坛。
1964年,阿格里奇结识了阿什肯纳吉夫妇,他们建议她参加第二年在华沙举行的第七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但此时的阿格里奇已3年没有练琴了。1957年连拔布索尼、日内瓦两项国际音乐大赛头奖后,她声名鹊起,名噪一时,演出邀请接连不断。她在欧洲各地不断举办演奏会,到处受到热烈欢迎。但她很快厌倦了这种生活。面对纷至沓来的声誉,阿格里奇非常冷静,她意识到,人们对她的赞扬很大程度上因为她是个十几岁的女孩子,而要想从天才成为艺术家,就得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1960年,她激流勇退,毅然辞掉一切约请,退出舞台,向米凯兰杰利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便做了人妻人母。她不想当职业钢琴家,憎恶这种女祭司式的生活。年轻时她一直想当女医生,现在则想当个女秘书,业余时间弹琴消遣。此时,阿什肯纳吉夫人热情地帮助她,阿什肯纳吉这位肖邦专家花了整整半年的时间指导她。阿格里奇没有辜负朋友,她的才华再一次得以施展,以绝对优势取得第七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决赛时演奏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青春璀璨的表现竞令全体评委与满场观众忘情地起立欢呼。波兰唱片公司发行的现场录音在世界各地被抢购一空。一股新的阿格里奇热再度掀起。只要是她的演奏会,音乐厅内便座无虚席,到处是鲜花和掌声。她录制的唱片也受到热烈欢迎。DG公司不失时机,马上与她签订合约,录制了一批唱片,包括肖邦的作品及与阿巴多合作的几首浪漫派协奏曲。这批录音多年来一直受到音乐爱好者的青睐,成为DG公司的镇库之宝。
80年代以来,阿格里奇演奏重心转向重奏曲,她很少举办独奏会,而是与巴西钢琴家纳尔松·弗雷雷、俄国钢琴家亚历山大·拉宾诺维奇合作演奏二重奏。与俄裔小提琴家克雷默、大提琴家梅斯基合作演奏奏鸣曲。
天生丽质的阿格里奇,黑发披肩,脸上永远带着微笑。然而,她的琴声却铿锵有力,热情奔放,毫无脂粉气,令人难以相信。不过她也并非一味生猛,时常又露出女性本色——端庄、敏锐、如泣如诉。特别是在演奏乐思比较丰富的多乐章作品时,动静结合、明暗呼应。她认为作品解释的意义就是把对作品中没有意识到的和本能的感受体现出来。演奏应从潜意识出发,凭悟性与灵感,让音乐自发地从手指尖上流出来。因此,她的演奏总是那样舒展流畅,毫不做作。她的技艺炉火纯青,但不像一些技巧派那样生冷。她也并非“怪才”,从不做异端的处理。她以原谱为本,弹出自己的感知,听她散文诗般的演奏常使人联想起文学上的一个术语——意识流。当找不到灵感时,她甚至临时取消音乐会。她的纽约经纪人赫伯特·巴雷特说:“只要她肯演出,我们一年里可以卖365天的满座。”她的音乐会是这么难得,以致时人以能现场聆听卡洛斯·克莱伯的指挥与米凯兰杰利、阿格里奇的演奏为三大幸事。
作为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阿格里奇以演奏肖邦作品为其标识。肖邦的作品并非为炫技大师而作,通常没有太复杂的技巧,然而“对学生太容易,对大师却太难”。要想表现才华横溢的肖邦,演奏者必须有相应的才气。阿格里奇不但技巧娴熟,更是个靠灵感演奏的奇才。《第一钢琴协奏曲》是肖邦20多岁时的作品,管弦乐法虽不成熟,但乐曲充满青春朝气,深受青年人喜爱。只要注意一下那些受青年人欢迎的录音就会发现,演奏者都在20上下年纪,还没有坐稳“大师”的交椅。阿格里奇与阿巴多的合作录制于1968年,27岁的阿格里奇已为人母。但从钢琴声一出现,听众就会立即感受到,她仍是一身朝气。一串串音符带着年轻人的心驰神往倾泻下来,气势磅砖,汹涌澎湃。进入第二乐章后,阿格里奇还女性特有的敏锐,处理得不同寻常。人们通常按照“对爱情的甜蜜体验”来体验这个乐章,而阿格里奇的琴声却凄凉、感伤,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愁绪。阿巴多的协奏十分默契。尽管阿格里奇的速度很自由,但钢琴与乐队毫不脱节,绝非一般搭档所能胜任。
李斯特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以难著称,不但有大量炫技性的装饰奏,而且要求钢琴伏在管弦之内,又要从中穿透出来。技术的艰深显然对阿格里奇来说不在话下,她似乎没有丝毫炫技的兴趣,更不在乎向听众“诠释”什么,只是一味沉浸在乐曲之中,旁若无人,就像草原上一匹未套鞍的马驹,自由自在,任意驰骋,一会儿欢蹦乱跳,一会儿又低头啃草,即使在短暂的宁静之中,也孕育着随时扬蹄奋起的动感。而阿巴多就像骑着骏马的牧马人,挥动马鞭,尽情地扇动。李斯特的作品常有一股“吉普赛味”。而阿格里奇指尖下也常常“野味”十足,热辣辣让人透不过气来。听罢此曲,仔细端详阿格里奇的面相,你是否会联想到她血管中可能流着吉普赛血液。
阿格里奇多次录制柴科夫斯基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971年在DG的录音是由其夫君迪图瓦指挥皇家爱乐协奏。迪图瓦本来就是协奏专家,何况为阿格里奇保驾。乐队始终处于扶持地位,给独奏者留有充裕的空间,使阿格里奇游刃有余。时而气势如虹,时而柔美如歌,层层展开,错落有致。装饰奏干净利落,琶音美不胜收,既明快亮丽,又细腻精致,整体感觉演奏得很甜。而1980年在飞利浦公司的现场录音,担任协奏的是康德拉辛,这位大师一如俄国指挥一贯作风,率领乐队一往直前,猛打猛冲。而阿格里奇也自然不肯善罢甘体,真刀真枪,全力对抗,拼个你死我活。在这种抗衡下,整个演奏显现浓烈的斯拉夫风格,粗扩率直,热力逼人。声音虽不如上次在录音室制作得那样通透清晰,但扣人心弦,极富煽动性。近年她又与阿巴多合作再录此曲,了却了一桩心愿。
勃拉姆斯写过一首《f小调钢琴五重奏》(OP. 34),它的前身是一首双钢琴奏鸣曲(OP.34-b)。勃拉姆斯本来写了一首《f小调弦乐五重奏》,但他的两位密友克拉拉·舒曼和约阿希姆都觉得这种编制限制了乐思的充分展开。作曲家于是改用两架钢琴,创作了这首奏鸣曲。然而克拉拉听后仍感意犹未尽,这才有了最后的钢琴加弦乐四重奏。这首五重奏是作曲家的主要作品之一,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录音也很多,而双钢琴奏鸣曲则渐渐被人遗忘。阿格里奇与拉宾诺维奇的唱片问世使这部作品有了大师级的录音。此时已届知天命的阿格里奇虽时有冲动,但激情已在理智控制之下,显出少有的沉稳。两架钢琴穿插回转,比五重奏版多了几分鲜活。
最近DG公司发行了一张阿格里奇的4D录音,内容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与海顿的《D大调钢琴协奏曲》。后者阿格里奇1983年曾在EMI自己指挥伦敦小交响乐团录制过。时隔10年,这次的指挥费尔伯是位音乐学家,专门研究18世纪音乐,麾下的符腾堡室内乐团以海顿作品为其专长。《D大调协奏曲》是海顿最后一首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首键盘协奏曲。这本是一部娱乐性作品,是海顿在位于今匈牙利境内的艾兹特哈奇写的。那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地方,海顿曾在两代艾兹特哈奇亲王手下供职30年,大部分时间在那里度过。这部作品风格多样,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呈现出海顿式的机智诙谐。阿格里奇俏皮的演奏恰是她自己热情开朗性格的写照;第二乐章是典型的洛可可风格,带有大量繁琐的装饰音。阿格里奇的触键干净利落,快速琶音颗粒清晰,富有流动性。钢片琴的效果晶莹剔透,呈现出立体的美感;而第三乐章“快板,匈牙利风格回旋曲”热闹喧腾,充满吉普赛情调(当时的作曲家总是用匈牙利指代吉普赛)。据考证,它的主部主题来自克罗地亚一种叫做SIRI KOLO的舞曲。阿格里奇是欧洲移民的后裔,据她自己说,她的老家可能就在克罗地亚,从她的姓氏上看,其祖上是条顿民族的可能性也更大些。她本来就是表现吉普赛风格的高手,这次自然现出英雄本色,那一串串炽热的旋律在她的指尖上飞速旋转,放射出灿烂光芒,令人情不自禁欲随之起舞。阿格里奇挥洒自如的演奏将此曲发挥得淋漓尽致,清新、舒畅、赏心悦目。
DG公司发行的一张阿格里奇演奏集锦收录了她80年代录制的3部不同风格的作品。第一首是贝多芬《F大调钢琴、小提琴奏鸣曲》(《春天》),由克雷默演奏小提琴。两人演奏风格近似,配合非常默契。钢琴与小提琴保持着对等地位。但在表现力上,阿格里奇显然更胜一筹。春天奏鸣曲大师级的录音不胜枚举,后起之秀极难超越。阿格里奇与克雷默则另辟溪径,轻灵鲜活,表达比较外向。虽然有失室内乐的亲和风格,但热情生动。第一乐章克雷默显得有些紧张,但钢琴始终轻松自如;第二乐章两人悠闲自在,克雷默已渐渐松弛下来;短小的谐谑曲轻盈活泼;进入第四乐章后,两人尽情嬉戏,充满动感。
此片上第二部作品是舒曼的钢琴独奏《童年情景》。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出阿格里奇平时不大显露的母性一面。这位母亲坐在壁炉旁,给身边的孩子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渐渐地,她陷入遐想,听众已变成自己;猛然她又警醒过来,继续讲那些情趣盎然的故事。孩子们睡着了,母亲独自一人默默追忆着似水年华。
第三曲是拉威尔的《G大调协奏曲》,由阿巴多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协奏。此曲60年代末两人合作录制过,当时他们录了一批协奏曲,都有很高水准。不知是对上次成果不满还是对此曲情有独钟,二人后来又做此次录音。拉威尔此曲表现西班牙风情,那里是阿根廷文化的根源。她的演奏流利酣畅,无论巴斯克民间曲调还是爵士乐韵味,也无论悠闲自得的咏叹调还是节奏强烈的敲击,阿格里奇都表现得浓淡适宜。比起10年前的录音,只是多了几分思考。
那个<海顿+萧斯塔>的唱片怎么是"最近"的呢,早就有了
看来楼主的文章是比较早的了
EMI最近到是出了张她的专机
2005年在瑞士音乐节的录音 似乎拉赫的双钢和大提琴奏鸣曲~
还有贝多芬的四重奏
听说她录过李斯特的死之舞,但一直没有看到......
她录过死之舞???要是真的话相信一定是很可怕的~呵呵~
以下是引用memeji在2006-8-17 16:29:11的发言:
她录过死之舞???要是真的话相信一定是很可怕的~呵呵~
勾手手说的.......但是没有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