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演出的气氛是相当重要的,它是能否打动观众的关键因素。
古典音乐的演出气氛可以说是演绎者在演绎一出录音或现场表演时的一种天时(作品好坏)、地利(艺术家表演水平、乐团水平)、人和(观众是否积极为演出打气),气氛也可以说是一种感受,或者说这种气氛能感染你,并能深深打动你的心弦使你真情流露,你只要听过或看过这部作品的演绎后就能终生难忘,随着年月的流逝它都能够刻骨铭心永远在你心中,成为你生命中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永保青春的活力,因此这种气氛至关重要,是衡量一出录音或演出是否有生命力及有无收藏价值的标准。
有很多爱乐朋友包括我自己在古典入门之初是不会有以上所提的气氛概念的,他们收藏一部作品是按《音乐圣经》、《唱片指南》或报纸、杂志某某名家的推荐来收藏古典作品的,不少人的经历是东西是买回来了,钱也花了,但他当时是找到了这张“天碟”录音好的感觉,但随着他听古典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他对当初买这种榜单上“发烧”的CD录音可能会大失所望,或者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很少或不再对这已买回来的“天碟”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是这出录音根本就不是艺术家的气氛在打动你,而是录音在打动你,过一段时间后,你可能又会发现有更新的录音技术在出现,这种在当时来说是最好的录音,一下子就过时了,因此也可说这种靠录音来打动听众的生命力是很短的,或者这出“发烧”录音是演奏者的演技相当熟练,甚至超过某某逝去的大师,但它是在靠在录音室来“完成”的,根本就没有让那些老骨的乐迷感受到那种一听到声音就让人热血沸腾的气氛,或者是演绎者与听众的一种神交,充其量也只有学院的专业生或受过专业训练的乐迷会对其表演信服,只有艺术家靠真才实料的真情流露所创造的气氛的表演,才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失去生命力。
在此我不想对榜单上的任何东西发表评论,我只是想用我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感受来谈一下气氛的重要性。
早年在刚开始听古典时,在Etude家听他的一张Hofmann的肖邦第一、二钢琴协奏曲的演绎,这是一张现场,当时我也是不太喜欢那种炒豆声和落雨声的(AAD录音),当我第二次再听时,我就被Hoffmann演绎时所创造的气氛打动了,那种气氛是当你听到那些精彩乐段时,你会浮想联翩,特别容易催人流泪。多少年后,除了柯托、罗森塔能演绎好这肖氏的这两部作品外,其他人的演绎不能再打动我了(当然有几位我非常喜欢的名家,但一直未见录过这二部作品),尽管柯托在弹肖邦时还经常弹错音符,但只有柯托的肖邦才能真正打动我的心弦,有很多备受推崇的新生代也在弹肖邦,虽然他们的技术一流,从没有弹出错音,但我觉得他们没有把骨子里面的肖邦弹出来,这就是气氛的感染力。
现场演出是营造气氛的最好场所,现场也是对一位名家有无真才实料的全面考核。
我在一年多前,就在别人那里订了一套卡拉丝演绎的《阿依达》在EMI1956年的录音,这是一套高价碟,我足足等了半年才见到货,我认为有可能是我听到最好的《阿依达》(台湾爱乐者也一致推荐这是最好的《阿依达》录音),配乐方面的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乐团在大师塞拉芬的指挥下有不少神来之笔,是我收藏的《阿依达》版中配乐最好的一部,虽然卡拉丝的表现也无懈可击,但我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似的。
对了,就是现场的那种热烈气氛,当我有机会听到卡拉丝在1951年的墨西哥现场同一剧目的演出时,我是深深地被这部演出所打动了,卡拉丝与莫纳哥的配合不一定就比她前面那套的要好,但卡拉丝是一位属于竞赛型的歌手,现场的气氛越好她的表现就越出色,莫的最佳拍档是苔芭迪,传说莫是有一点瞧不起卡拉丝的,在这种情况下就激发了卡拉丝要与莫一决高低,卡拉丝使出了浑身解数,莫也不甘落后,加上现场观众热情的气氛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观众的吆喝声、掌声不绝,这场演出使卡拉丝的演艺生涯达到一个小高潮,使这场演出的CD成了一出绝唱。我是听一个国内的翻版CD,到现在我还在找这出现场演出的正版CD。
另一例子是一次看到有一套Nicolai Ghiaurov, Nicolai Gedda, Christa Ludwig, Elisabeth Schwarzkopf演出的威尔弟的《安魂曲》,由朱利尼指挥,还有日本的发烧榜也在鼎力推荐这出录音,因此我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结果这个发烧录音我足足听了一年多,只听了上半部,下半部就放在一旁了,不是我不喜欢这部作品,这部作品是笔者在威尔弟的作品中仅排在《阿依达》的后面,我是当作一部歌剧来听的。而Elisabeth Schwarzkopf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女高音之一,她在威尔的1953版精选《茶花女》的一段演绎中,是我听过的最好的《茶花女》之一。原因是这出录音根本就没有《安魂曲》那种气氛,比人的感觉是非常之热闹,录音非常刺耳,Elisabeth Schwarzkopf也过了声音的黄金时期,声音退化非常厉害,找不到那种感受,因此唯有打入冷藏。
逝去的古典黄金时期的一大批艺术家,他们都是营建气氛的高手,而柏林、维也纳、拜鲁伊特、萨尔茨堡、米兰丝卡拉、卡尼基音乐厅、大都会、柯文特花园等等,这些爱乐团体或剧院,都是制造气氛的好地方,这些乐团或剧院长期浸淫在各种古典音乐的演出中,它们与观众打成一遍,早已水乳交融,只要表演者一站在这些演出场所,就能竭尽全力,把身上的十八般武艺全部使出来,而观众也投桃报李,极力用掌声来报答艺术家的精崭表演,因此,只要能力许可,我是不会放过这些地方的现场演出的CD或DVD,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都会的歌剧现场,有机会能听过的爱乐者都会视这些演出为珍藏,这也是空前绝后的表演,今天虽然也有这种演出,但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为何我们也喜欢不是现场的上世纪二~五十年代初古典黄金时期的录音呢(也有学者称为战前录音,我把时间扩宽了)?因为这段时期的录音,由于录音成本昂贵,很多都是一次性录音(或分次、段)来完成,基本上不管好坏不会重来再录(今天不少人都能听出这些录音经常有弹错音符出现),这就相当于一次录音了,只是缺少掌声罢了。很多一流的艺术家平生只有一、二次这样的录音机会,他能马虎吗?
今天的现场虽然没有过去的那么精彩,但也不是没有任何欣赏价值的,如果你不试一试,还是会漏掉一些精彩的演出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收到一张阿根廷新生代男高音Cura在英国皇家柯文特花园的威尔弟《游吟诗人》的现场DVD,当时我并不认识这位男高音,因为DVD便宜,只需7元一张(国内引进版),当我看完这场Show后我是相当兴奋的,一场我一点也不敢期望而且里面没有一位演员是认识的,居然也能使我刮目相看,我有好一段时间是不再对近一、二十来的录音感冒的,因为听惯了那些旧录音,有点而太迷信名牌了。结果这件事给了我一个教训,我不敢再小看新生代的现场,只要有合理价位的版本,我都会进行收藏。
我开始是对这位男高音表示怀疑,是不是由于在柯文特花园的气氛下他才有这种超水平的发挥呢?但我日后还收藏过他主演的现场《托斯卡》,这出演出Cura彻底征服了我,我在当今出演《托斯卡》能看到的现场中除了多明哥较强外就到这位Cura了,我后来还收到他出演的《安德烈.谢尼叶》、《曼侬.露沙卡》(普契尼),这些DVD都未令我失望,这位新生代男高音也是一位善用气氛的高手!
演出气氛的确是一种感染力很强的锐利武器,几乎无坚不摧。
在此提一下当今“三大男高”,我想有很多人可能会对他们不再感冒,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上世纪最伟大的男高音卡鲁索、吉利的录音在不断挖掘出来,而“三大男高”的录音室并不是外界吹捧的那么好,而且都是一些发烧“天碟”,价位较高,当初初学古典时受了“高人”指点,买了这些货,等到他积累了不少古典的经历后,这些碟就“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从此不愿再提“三大男高”。我也受过这种影响,后来偶然收到一套卡里拉斯的现场《唐.卡洛》,这套现场使我的看法作了一些修正,而日后当我还不断收藏和看多明哥等“三大天皇”的现场演出DVD后,我不再对那些评论感兴趣了。
虽然“三大男高”的录音室录音不算是很出色,但这三位“天皇”并不是浪得虚名的,三位“天皇”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当初多明哥的一出现场《Stiffelio》的录音带带我进入歌剧之门,卡里拉斯的同一出歌剧DVD的出现,我更是高兴万分,这是一张这出歌剧的孤本DVD,我一直就想看这出歌剧的现场,结果卡里拉斯送上门来。而老帕的二出《阿依达》的不同现场就更卖力了,开始你感觉不到老帕有何特别的地方,经过十几分钟的热身后,老帕就开始令人刮目相看了,光是冲着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这出老帕的《阿依达》就非常之值得观赏,建议有机会时歌剧迷一定要看一下老帕的这二出《阿依达》,你一定会改变对老帕的看法的。
多明哥就更不用说了,他也是一位属于竞赛型的歌手,每一次的现场都非常之有观赏及收藏价值,最近我看过他主演一出焦达诺的《费朵拉》DVD,尽管这是一出二流的作品,但在多明哥和弗蕾妮的倾力演出下,现场观众气氛非常浓厚,在全剧结束谢幕时,观众近似疯狂,突然间在剧院的半空中飘起了花雨,这种场面令人终生难忘!
不管是欣赏任何类型的古典音乐,都不要迷信名家,不要道听途说,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适合你能接受的东西,你买回来的收藏,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只要一年甚至十年后你还喜欢它,说明你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感觉不对,你就要进行修正了,最主要是要学会花钱买教训,别人提供的经验也要多参考参考,避免少走弯路,而培养能第一时间感觉到一部作品的演出有无适合你的气氛也是相当重要的,如能做到这一点,你就学会怎样欣赏和收藏了。
听古典音乐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谁也不敢说他从此以后不需要再学习了,它教会你怎样做人和你可以从中学会怎样花钱。下班后经过一场古典音乐的洗礼后,一天的工作、生活可以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第二天又能全程投入到工作、学习、生活中,人生是多么的丰姿多彩啊!
多谢meng8629老师!
这的确是本人的一些内心较深的体会,是原创,没有抄过别人任何一句话。刚写出来时比这里写的还要长,删节了很多,本来还有二场国内比较有名的演出的体会,我也删节了。钢琴方面准备要写米开朗基利的,我收藏了他很多现场DVD,在座的高手不少,怕写不好,没有上传。
总之,对古典的收藏,每个爱乐者都不同程度地交了学费,但愿我们交出的学费是有价值的,不然我们辛苦打工挣来的钱就用得不太值得了。
再次多谢论坛和各位的支持!
呵呵,楼主客气了,估计您的年龄比我大很多呢,老师不敢当
欢迎您的新作,没啥怕的,这里需要象您这样的原创文章
再次代表各位斑竹感谢您
几天都没有能够打开月光的bbs,今天终于再次上到论坛,最令我吃惊的是总版子终于没有食言,给予我的原创虚拟金币。本来这些虚拟金币对我来说没有太多的用处,因为当我发现这个网站时,我想要的东西已全部被送进回收站,或者有可能永远都打不开了,这些东西全部是一些历史录音,但我在此还是要感谢总版主!感谢论坛!能让我能有一个可以积极发泄的地方。
再次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