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 朗: 你 的 钢 琴 死 了 俺那所谓的生活 博文 2006-11-09 (转自文学城博客) |
我总算把郎朗的那几张由黄牌古典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出版的几张唱片听完了。不是我太忙碌,也不是我的旅途太短暂,而是我实在不能一次听完郎朗那只有肤浅音符,没有深刻内涵的弹奏。
在郎朗的手指下,拉赫马尼诺夫没了深沉的比较,海顿丢了经典的体面,肖邦只是酒吧里的伴奏,而柴可夫斯基被抛到了荒山野郊,需要继续寻找他的悲怅和理想。。。
哦,不要说郎朗没有技巧。他的手指是那么的灵活,在炫耀他的速度时他是一点也不谦虚,而‘活泼’更是他的招牌。可弹钢琴不是跑步,速度不是演奏者的追求。肖邦的第三钢琴奏鸣曲的那段诙谐曲就是例子,里面只有郎朗卖弄技巧的快速,而肖邦的乐感却是杳无行踪。
可是啊,那只是郎朗,那不是我要听的肖邦!
我要听肖邦的坚决,可郎朗给的是廉价的浪漫;我要听拉赫马尼诺夫对俄罗斯民族苦难的控诉,可郎朗的弹奏里只有现代快餐的味道;我要听海顿王者的风范,可郎朗只是一个爵士乐里的鼓手;我要听柴可夫斯基的胜利和期望,可郎朗只是在那儿匆匆行走,留给我无穷的遗憾和惆怅。
够了!郎朗只是个有点技巧但没有思想的酒吧钢琴弹奏人。
今天看文学城的报道,才知道郎朗和他父亲每年要出席150场的演奏会,想的只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身价,连做梦都在娶英国还没出生的公主。这哪是在神圣音乐殿堂里高举桂冠的诗人?这哪是黄牌古典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的追随者们知道的王牌钢琴家?
我听郎朗只用CD Player。我是想啊,郎朗的钢琴已经死了,可我那给我激情和欢快的音响还是该寻找鲁宾斯坦,Horowitz 和 Van Cliburn。
咳,目前几乎没啥人能完全把心思放在自己的本职上了. 有一天看到一部莫名其妙的电视剧,情节极其无聊怪异,在里面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当时就是觉得眼熟,结果一看片尾名单: 领衔主演--李心草...
到目前为止,也就是王健给我的印象一直非常不错...
1.tgy 评论:
很欣赏你的见解,也很喜欢你写的VAN CLIBURN,希望你以后能多推荐一些好音乐。我也讲一点看法。
我想说不是朗朗的钢琴死了,我认为朗朗的音乐感觉很好。
问题在於一个年轻的中国演奏者难以彻底体会另一片土地上的灵魂,尽管他有多么优秀。忘了是那一位音乐大师曾经说过:
演奏家的任务是将很多死去的音符救活。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从来都不崇拜一个能将某位作曲家的作品诠释的十全十美的演奏家(我认为不可能),我尊敬那些能用远古的音乐拨动现代人心弦的演奏大师,音乐都在听者的心上。
我总觉得朗朗应该最终用中国的音乐来感动我们这些中国人。我愿意看到谭盾,朗朗,马友友等人联手致力于中国音乐的开发。很高兴知道他们已经在一起努力着。中国音乐一直是我心里的痛,我看不见中国音乐的灵魂(只是个人的感觉)。我倒是很喜欢谭盾为“卧虎藏龙”的配乐,让我感到那是一种揪心的乡音。
2.罢了 评论:
作者对朗朗的评价虽然有些尖锐,但也不无道理。曾经去听过他的音乐会,确实给人一种炫耀的感觉。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灵魂质地和他从小成长的环境极其有关。后天的训练和努力或许会增加人的才能,或许能给人添些“心气”,但却很难赋予人以底气和大气。就像查尔斯王子,长得虽其貌不扬,但举手投足间的那种大家气派,不是光有几个钱就能学得来的。
搞音乐的人首先要热爱音乐,不是一般的热爱,而是那种“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把命都可以搭进去的那种热爱。心中有太多功利的人是搞不好音乐的,就像朗朗,他在钢琴上的成名完全是被他那个利欲攻心当警察的爸爸逼出来的,所以虽然他的技法不错,但他的演奏缺乏底气和大气,常常免不了时不时地露出一股小市民的沾沾自喜。
中国的音乐教育也很有问题,中国人太偏重于技法,对学生的素养教育不够,大多数学生在对音乐的理解和个人风格发展上非常欠缺,因此很难培养出大师级的音乐家,出来的大都是些音乐匠。我倒是比较欣赏俄罗斯的音乐教育,欣赏他们的教学理念。一向以四大钢琴门派自豪的莫斯科音乐院钢琴系[K. Igumnov (1873 - 1948)、L. Oborin、Y. Flier;Godenweiser (1875 - 1961)、S. Feinberg - Ginsburg、Nikolaeva;F. Blumenfeld (1863 - 1931)、H. Neuhaus (1888-1964)、Gilels、Richter、 Gornostaeva、Naumov、Malinin、Mogilevsky;L. Nikolaev (1876 - 1942)、Sofronitzky、Yudina、Shostakovich。],非常注重个人化教育,注重学生读谱解谱的态度,帮助学生们如何认清自己的音乐路线,如何以曲目塑造自己独特的音乐形象。
和作者一样,十分喜欢鲁宾斯坦和Horowitz,
除此以外我还非常喜欢俄裔钢琴家纪辛(Yevgeny Kissin)。我认为当今很少有演奏家能够像紀辛一样,将演奏技巧与音乐深度发挥到极致,让听众感受到一种神采飞扬的情感,一种“剎那即永恆”的震撼。去年朋友寄给我几张他在十五岁演奏时录制的CD,其中有高难度的“拉二”和“拉三”(拉赫马尼诺夫第二和第三钢琴协奏曲);这个2岁便能弹琴,6岁就已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进修,10岁便能上台演奏莫扎特第二十号钢琴协奏曲的神童,让我再一次感受到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天才。喜欢纪辛:是因为他对钢琴诠释富有绝佳的音乐性;喜欢他演奏中的深度和诗意;喜欢他刚柔并济、高超的演奏技巧;喜欢他向高难度、典范、经典版本挑战的勇气和精神;喜欢他身上既有史克里亚宾的缥缈诗意、梅特纳的柔情寸断,还有着史特拉汶斯基那种王者霸气与钢琴曲目共冶于一炉的境界。
建议喜欢音乐的网友们去听听纪辛演奏的贝多芬[第二十六号钢琴协奏曲](又名:[告別」]), 这首曲子紀辛在表现手法上很有自己的风格, 他不是单纯地去重现作曲者,而是杰出地诠释作品告别主题中的重逢意义。我也相信,把气氛演奏得过于敏感和伤感或许不是作曲者的原意,作曲者的真正的用意或许就是纪辛演奏中体现出来的那种别后重逢般的喜悦和热情奔放。
除了纪辛之外,我还喜欢擅长演奏莫扎特作品的葡萄牙女钢琴演奏家Maria Joao Pires和俄国浪漫钢琴演奏家拉扎尔•贝尔曼。
3. JM0917 评论:
我不是搞音乐的,无法对技巧评论,昨天看到朗朗父150场每年的新闻,有同感,毁了,这是工匠,不是大师。如果只追求名,其下面是利,那也就到此为止了!!
俺那所谓的生活:
谢谢大家那么好的鼓励,特别是 ‘ 罢了’的留言,胜读几年书.
郎朗给我的失望是双重的.但don't get me wrong,我对他失望是因为我对他的期望很高很高.
他是咱们中国人里年轻人里难得的国际性钢琴家.但他不知道如果他现在不努力更上一层楼,到他意识到要努力就太晚了.殷承宗在文革后可以开始演出时和我讲过,他的手指都硬了,他的年轻大好时光在牛棚里度过了,要补也来不及了.我当时听了,鼻子都酸了.而郎朗是不用呆在牛棚里的.但我总觉得他一直在浪费时间,我跟踪了他好几年,不但没进步,还越来越浮躁.
我的另一个失望是对DG唱片公司的.我的古典音乐欣赏是随着DG成长发展的.他们推出的明星演奏家基本没有让我失望的.也许是出于想占领中国市场的考虑,DG推郎朗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DG和郎朗要知道的是虽然中国市场短期行为很多,但那儿也有象我一样把古典音乐看成是天堂一样的听众.我们不用看郎朗的姿体语言,也不管他是阳光还是灰暗,我们是要听我们神圣的,无暇可击的音乐.你可以对老柴有不同的解释,但你必须首先理解他的作品.但他们都让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