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目前位置:文章首页 > 音乐大师 > 德彪西(Claude-Achille Debussy1862-1918)
        
德彪西(Claude-Achille Debussy1862-1918)
Date&Time:[ 2005-2-25 23:53:45 ]  Hits:[ 580 ]
德彪西的主要作品有:
(1) 管弦乐曲: 《春》(1886); 《牧神午后前奏曲》(1894); 《夜曲》(1899); 《大海》(1905); 《意象》(1912).
(2) 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1893); 《大提琴奏鸣曲》(1915); 《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1915); 《小提琴奏曲》(1916-1917).
(3) 钢琴曲: 《贝加莫组曲》(1905); 《钢琴曲》(1901); 《版画》(1903); 《意象》(1905和1907); 《儿童园地》(1908); 《前奏曲》(卷I:1910,卷ii:1913); 《练习曲》(1915); 《白与黑》,供两架钢琴演奏(1915).
(4) 合唱作品: 《浪子》(1884); 《中选的小姐》(1888); 《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难》(1911).
(5) 歌剧: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902).
(6) 歌曲:五十余首.

法国作曲家、钢琴家克洛德-阿希尔·德彪西在1862年8月22日生于巴黎近郊的圣日尔曼-昂-莱.
七岁开始学钢琴,但是,他的音乐才能只是在十岁时才为肖邦的一位女学生发现,就此,音乐才成为他的终身事业.1873年,德彪西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进行先后十二年的专业学习.他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趣味,在这些年间有着决定性的发展,在这期间写出的一些浪漫曲,如《曼陀林》、《木偶》等,反映出他对独特的音乐语言的探索,已经颇有一番新意而有别于同时期的后期浪漫主义.与此同时,他那精于感官享乐和讲究贵族气派的性僻,也有十分鲜明的表现.
    1884年,德彪西以大合唱《浪子》而获得盼望已久的罗马大奖,作为获奖者的一种物质待遇,他在罗马美第奇别墅生活了三年.
    八十年代末,德彪西从罗马回国后,便同象征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开始密切交往,就此进入他的创作的成熟和繁荣时期.从九十年代开始二十年间,他的创作总结了欧洲音乐前一时代的成果,又为音乐的下一个新的时代开辟了道路,成为架通两个世纪的重要桥梁之一;由于他的具有开拓意义的创作,法国音乐在二十世纪音乐文化中得以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德彪西也崇尚印象的瞬间交替和变幻,为了追求自由的色调对比,他套用姊妹艺术创造的先例---他运用暗示不下于马拉美,也学魏伦那样表达介乎语言与音乐之间的模糊不定的意境.为此,他采用变化多端的表现手法,首先,他把音乐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和声从逻辑功能联系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了更为大量的和声色彩,包括他所偏爱的九和弦及其派生和弦,尤其是由全音阶中各音组成的全音和弦,还有古老的教会调式等等.
    尽管德彪西对当时人们称他为"印象主义者"一事极为反感,他倒确实是印象主义乐派的创始者.除了贯穿着德彪西一生的歌曲创作之外,他在成熟时期的主要器乐创作以1892年的前奏曲《牧神午后》为起点,随后还有交响三折画《夜曲》(1897-1899年) 、三幅交响素描《海》(1905年)和交响三部曲《意象集》(1909年)等.1902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取材于挪威象征派剧作家梅特林克的剧作)的上演,是法国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此法国政府还授予他荣誉十字勋章.德彪西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他创立了新的钢琴学派,他的一些钢琴作品如《月光》、《雨中花园》、《快乐岛》和《焰火》等,一直是音乐会常演曲目.德彪西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还写了大量音乐评论文章,他的一本文集《克罗士先生---一个反对"音乐行家"的人》,虽然含有很多主观因素,但对墨守成规和平庸无能的抨击却很直率有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彪西写了三部反映战争的作品---《英雄摇篮曲》和《无家可归的儿童的圣诞歌》等,表明了他的爱国热忱;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都签署了"克洛德·德彪西,法国音乐家"的字样.德彪西的晚年是在病疾中度过的,他感到沉重的压抑,但依然挣扎着坚持写作.这时,他重又回到九十年代接触过 但中断了二十多年的室内乐创作,可是计划中的六首奏鸣曲只写出三首.1918年3月25日,德彪西逝世于巴黎.
搜索相关文章-搜索结果↓
我听德彪西的<月光>
德彪西印象派作品风格的缩影-<<焰火>>
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德彪西,月光
Copyright © MOONPIANO.COM. 豫ICP备11007006号-1 Powered by FZG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