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普罗科菲耶夫·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Prokofiev, Sergey Sergeyevich 1891-1953) |
|
|
|
Date&Time:[ 2005-2-26 1:09:44 ] Hits:[ 611 ] |
|
|
|
|
普罗科菲耶夫的主要作品有: (1) 舞台作品:歌剧《马格达伦》(1913);《赌徒》(1915-1916,1927年首演);《三桔爱》(1919);《火天使》(1919-1926,1955年首演);《谢苗·科特科》(1939);《修道院的订婚礼》(1940);《战争与和平》(1941-1952);《真正的人》(1947-1948,1961年首演);芭蕾舞剧六部,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1936)和《灰姑娘》(1946). (2) 乐队作品:七部交响曲;小交响曲;序曲;交响组曲;电影配乐《基日中尉》、《黑桃皇后》、《伊凡雷帝》等;五部钢琴协奏曲;两部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 (3) 室内乐:木管与弦乐五重奏;弦乐五重奏;两首弦乐四重奏. (4) 钢琴曲:九首奏鸣曲;两首小奏鸣曲;组曲;练习曲. 尚有合唱康塔塔、歌曲以及为朗诵与乐队写的《彼得与狼》(1930).
苏联作曲家.生于叶卡捷里诺斯拉夫区的松佐夫卡.母亲为钢琴家,保证他在作曲和弹琴两方面的早熟天才得到及时鼓励.他还没有学好写字便开始作曲,九岁时写了一部歌剧(《巨人》),由家里人表演.他第一位重要的教师是格利埃尔,后来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利亚多夫和切列普宁,以第一钢琴协奏曲(共作有五部钢琴协奏曲)获鲁宾斯坦奖.以捶击般节奏著称的《西古提组曲》(1916),确立他为俄罗斯最先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古典交响曲》(1917)显示了模仿的天才.俄国革命期间,他离开祖国,远游海外(但后来又写了感人的《十月革命20周年康塔塔》),先在伦敦逗留,后赴日本.1921年寓居美国,在芝加哥指挥歌剧《三桔爱》的首演.1922年移居巴黎,为季阿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作曲,该团上演了他的几部作品.1934年,流浪热过去后,他返回祖国,志愿做一个苏联公民,归国后由于受苏维埃社会新生活的感染,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作品,音乐语言也从枯涩怪诞转向清新流利.尽管如此,他在1930-1940年代所写的作品中,还时时流露出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1948年,在联共(布)党中央委员会的一个会议中,他的歌剧《真正的人》(1948)受到严厉批判.对此他表示愿意在下一部歌剧中采用"明晰的旋律以及尽可能单纯的和声语言".决议连同普罗科菲耶夫的复信都收在斯洛宁姆斯基的《1900年以来的音乐》(1949)一书中.1951年,以声乐交响组曲《冬日的篝火》和清唱剧《保卫和平》被授于斯大林奖.他于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前三小时去世. 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重要作品几乎包括各种曲式.《战争与和平》、《火天使》、《赌徒》、《三桔爱》等歌剧在20世纪不多的新作剧目中站住了脚.《罗密欧与朱丽叶》至今仍不失为柴科夫斯基的《睡美人》以来最重要的一部芭蕾舞剧.在七部交响曲中,第五至今不失为最光彩夺目的作品(虽然有些行家更喜欢阴沉而令人不安的第六交响曲).五部钢琴协奏曲(特别是第三)和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仍是音乐会的常演曲目.绘声绘影的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不愧为当代最出色的合唱作品之一(其原始形式也是电影音乐的优秀范例).钢琴作品的机智与辛辣,不减当年,同时又不乏甘美的抒情气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