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舒伯特·弗朗茨·彼得(Schubert,Franz Peter 1808-1878) |
|
|
|
Date&Time:[ 2005-2-26 1:25:09 ] Hits:[ 508 ] |
|
|
|
|
多伊奇编有舒伯特作品的编年主题目录,得九百九十八曲,按全集(1884-1897)中的次序排列:1.八部交响曲;2.十首序曲及其他管弦乐作品;3.三首八重奏;4.一首弦乐五重奏;5.十五首弦乐四重奏;6.一首弦乐三重奏;7.三首钢琴三重奏 一首钢琴四重奏和一首钢琴五重奏;8.八首钢琴与另一件乐器的作品;9,三十二首钢琴二重奏;10.十五首钢琴奏鸣曲;11十六首其他钢琴曲;12.三十一首钢琴舞曲;13.七首弥撒曲;14.二十二首宗教乐曲;15.十五部戏剧音乐;16.四十六首男声合唱曲;17十九首混声合唱曲;18.六首女声合唱曲;19.三十六首声乐三重唱与二重唱;20.五百六十七首有钢琴伴奏的歌曲和三十六首其他声乐独唱曲;21.补编包括三十一首器乐曲和十三首声乐曲 我们理应尽量采用多伊奇的编号,因为原作品号码在时间上并不精确.但是,后者仍很流行,例如两首钢琴三重奏为op.99与op.100,沿用至今,已成惯例.
奥地利作曲家.生于维也纳,父为爱好音乐的小学校长,八岁时即从父学习小提琴,从兄伊格纳兹学习钢琴,不久即进而从万达尔·霍尔策学管风琴与对位.1808年被收为维也帝国圣堂唱诗班歌手和帝国学校的学生,后成为圣堂乐队队长,并常担任指挥.十四岁作第一首歌曲《哈加的悲歌》.宫廷乐正萨列里赏识舒伯特的才华,当舒伯特十六岁离校后给予额外辅导.他的第一部交响曲便是作于这一时期(1813),最早的三部弦乐四重奏也成于此时,通常被认为"不够成熟",但已足为今天的音乐会听众所喜爱.十七岁时根据歌德的诗作《纺车旁的格雷岑》一歌,此时技巧已臻成熟.接着又为两首歌德的诗谱曲: 《野玫瑰》和《魔王》,并写了第二、第三交响曲(1815),几部小歌剧和音乐话剧.此后,杰作一部接一部,在舒伯特短短的一生中几乎从不稍衰.他个子不高,因而免服兵役;不过,在他父亲的乡村上学当校长助理,对一个只想写作、演奏音乐和听音乐的人来说,也未见得好受.十九岁时申请当卢布尔雅那音乐学校校长,但未被接受.十年后,想在维也纳宫廷谋职而未遂.1818-1824年间,作为兼职音乐教师不时去埃斯特哈齐家庭的乡下领地,得以领略一下维也纳以外的生活.许多朋友也乐于给予帮助.他和约翰·福格尔(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也是最早看出舒伯特的歌曲创作天才的人)一起外出徒步旅行.《鳟鱼》五重奏(1819)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在维也纳市内,诗人肖伯在家里腾出一个房间给他,他十分欣赏这位诗人和作家同行、艺术家、音乐家们过的波希米亚式的生活. 舒伯特短短的一生事业中,大部分时间靠偶然赚点稿费、朋友们和兄弟费尔迪南的帮助过日子.作为维也纳的一名无雇主的自由作曲家,他比莫扎特更不出名,但是他也似乎不在乎名利.1822年格拉兹的音乐协会选他为名誉会员,他愉快地接受,并送去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表示感谢.这部作品竟然成为音乐史上最著名的未完成杰作,舒伯特自己和格拉兹的会长安色尔姆·许登布雷纳肯定都没有想到;后者收到这部作品后,往抽屉里一塞,忘记得干干净净.直到1865年作曲家去世将近四十年时,《未完成交响曲》才首次演出.他的《C大调"大"交响曲》(以别于《C大调"小"交响曲》)、《C大调弦乐五重奏》几部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以及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两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1823)和《冬之旅》(1827)总算还是完成了,这是后世的幸事.《冬之旅》中近乎病态的孤独感反映了舒伯特当时的寂莫心情.虽然他不乏女朋友,但始终没有结婚.他那种落拓不羁的生活逐渐不能支持,不仅缺钱,身体也越来越弱.1827年,他还为贝多芬葬礼掌火炬,岂知第二年自己也追随贝多芬于地下,三十一岁便死于伤寒.死前还想"提高"自己的作曲修养,打算进修对位---真不愧为一位谦虚谨慎、毫不自负的模范人物. 舒伯特艺术的中心是歌曲,仅数量(六百余首)便足以表明他对早期浪漫主义诗歌的衷心向往.人们常说他贪婪地阅读诗歌,但无批判无选择,他可以一首歌采用歌德或海涅的诗,另一首采用无足轻重的劣诗.凡能触发他创作想象的东西,他都拿来,即使是平庸之作,在他笔下也能斐然成章,不亚于用好诗谱写的歌曲.舒伯特的歌曲是歌唱和钢琴同等重要的二重奏,在这两方面都是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基础.1823年以前,他一直艰苦,企图创造切实可行的"歌剧",以别于"歌唱剧",但未获成功.在一首三分钟的歌曲中,他能刻划得淋漓尽致;扩大成三小时的舞台作品,他便没有办法了.近年来虽然有人企图大胆地复活其中几部歌剧但至多不过是"猎奇"而已,价值不大.晚年的合唱作品倒是显露出统一的风格与气魄,如果他多活几年的话,可能会百尽竿头更进一步,写出相当了不起的作品来.在《未完成交响曲》和C大调"大交响曲"(1828),室内乐,特别是A小调(1824)、 D小调(《死神与少女》,1824-1826)和G大调(1826)的几首弦乐四重奏,降B调(1826)和降E调(1827)钢琴三重奏,《鳟鱼》五重奏(1819)和《C大调弦乐五重奏》(1828),管乐与弦乐八重奏(1824),钢琴奏鸣曲和二重奏中,他的抒情的旋律风格同宏大的构思与曲式,以及美轮美奂的调性布局与和声细节结合得天衣无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