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目前位置:文章首页 > 作品介绍 > 永远的拉二 Op18
        
永远的拉二 Op18 
Date&Time:[ 2005-2-22 ]  Hits:[ 820 ]
      1901年深秋的一天,拉赫玛尼诺夫坐在自己家的钢琴前练习着自己的一部新作,五天后,他就要首演这部作品。他的个子很高,极短的头发,带着一副忧郁的愁容坐在钢琴前,那股忧郁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同是又透出俄罗斯贵族才具备的高贵气质。他搭拉着眼皮,注视着自己的双手,那是双巨大,修长,苍劲有力的手,手背上隐约地突出几条青筋,指关节突出。此时的这双手正在键盘上飞快地跳动着,一连串琵音精准轻快地演奏出来,快速的八度和弦又怎堪话下。弹了一会儿,他有些累了,站起身准备到窗台前休息一会儿,然而走到一半却停住了脚步,原来他注意到了书架上的一副画像,那是位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作曲家的眼光深邃,留着雪白的大胡子。拉赫玛尼诺夫虽未能直接受教于他,却对他极其崇敬,即使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充满着他的精神,而拉氏也恰恰被人们看作是他的接班人。这位作曲家本人对拉赫玛尼诺夫也极为看中,拉赫玛尼诺夫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时,提交歌剧《阿列科》参加作曲毕业考试,当时任评审委员会主席的作曲家在给他的“5”分之后又打了三个+!+!+!。年轻的拉赫玛尼诺夫久久地注视着画像上的人,像一个学生站在老师面前,他内心默念着:“伟大的作曲家啊,我敬爱的真正的艺术家,您的著作给了我无穷的创作力量,请保佑我的新作成功吧!”


      在这部第二钢琴协奏曲正式首演前几天,拉赫玛尼诺夫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班学习时的同学尼柯塔.莫罗祖夫检查了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总谱,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不同看法。拉赫玛尼诺夫在给他的信中写到:“我很失望,你说地没错,尼柯塔.斯美雅诺维奇!我刚演奏过我的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现在我突然感受到第一主题向第二主题的过渡是那么地不自然;在这个曲式中,第一主题不是真正的第一主题而是个引子。没有一个傻瓜会认为,当我进入第二主题时,一切是那么精确。每个人都会相信它是协奏曲的开始。我的看法是,整个乐章挺糟糕的,从这个乐章开始则确实令人不快.......但究竟为什么你要在距离演出五天时向我提出分析...?”


      1901年10月27日,由拉赫玛尼诺夫亲自演奏钢琴,吉洛蒂指挥,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协奏首演了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首演大获成功,出席演出的音乐家塔涅耶夫为此激动地流泪,他喃喃自语道:“太精采了!”而塔涅耶夫这样的赞叹是极其罕见的。那个长时间的开放的引子带给观众强烈的冲击,拉赫玛尼诺夫的朋友,作曲家美蒂特纳评论:“这个主题的灵魂是俄罗斯式的...随着钟的敲击声和随后的发展,我们感受到整个俄罗斯冉冉升起的伟大。”作曲家阿萨耶夫说道:“拉赫玛尼诺夫的抒情是以柴科夫斯基的抒情为源泉的。”,确实,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和第三乐章的第二主题是向听众的心弦强烈倾诉的的旋律。旋律气息宽广,悠长优美,具有俄罗斯式的忧郁深沉。人们还不应忘记达尔博士为拉赫玛尼诺夫做的催眠疗法,正是他使拉氏从三年的沉沦中走出,重新燃起自信,这部作品也正题献给他。

      相信朋友们对拉二已经非常熟悉了,我之所以罗罗索索那么多,完全是因为我实在太喜欢她了,每当我遇到烦恼又很想倾诉时,我时常会听这首曲子,常常听地泪流满面,我觉得她简直就和我的气质完全吻合,忧郁而情感大起大落,音乐简直不是从音箱而是我的内心深处缓缓流出。

      好了,闲话少说,下面我简单谈谈几个版本拉二的唱片:
李赫特与维斯罗基的版本的气质表达与情感倾吐是我最认同的,应该说李赫特的琴音一点也不张扬,色彩则暗且浓,音符像一粒粒小巧且打磨地圆光蹭亮的黑宝石,极具质感,分量十足,有了这样的基础做铺垫,可以说已成功了一半。果不其然,一开场的“钟声”阴郁逼人,力量十足,有着沉沉的回响声,就像真的铜钟似的。而对于听众来说,这种沉沉的音乐体验所带来的巨大震撼又岂是我的拙言所能叙述的。李赫特绝非沉陷在自己的情感中不能自拔,也不是故作深沉,看似平静的海面下隐藏着巨大猛烈的情感洪流,这种沉到骨子里的激越看似不起眼,却把力度与忧郁发挥到极至。可谓摄人心魄。

      席夫拉与其儿子合作的版本与李赫特则可谓对比鲜明,不愧是李斯特专家,席夫拉的演奏声音华丽,音响浓墨重彩,李赫特是内敛,席夫拉则把心中火一般的激情毫不保留地全部释放出来,使听者血脉膨胀。第三乐章的高潮部分,我甚至有了种幻觉,眼前有一块烧得通红的钢板,辐射的热量使我混身大汗。

      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人们对阿诗肯那吉总是不感冒。他与普列文的合作应该说非常成功,普列文的伴奏大开大合,为阿诗肯那吉撑开了一片辽阔的发挥余地,阿诗肯那吉的演奏可以用“无欲则刚”四个字形容,他的琴音纤细,但却韧性十足。音乐在他的指间静静的流淌,就像缓缓流动的伏尔加河,流过俄罗斯广阔无垠的大森林,最后的激流汹涌澎拜已是水到渠成。


      法国女钢琴家格里茂与阿诗的版本也值得一听,技巧娴熟,音符珠圆玉润,高难度的部分都得以轻松解决,阿诗的指挥也了不得,特别是弦乐调教地让人听地心醉。法式的柔情在第二乐章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一乐曲被公认为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广受世人的喜爱和欢迎。在所有俄罗斯作曲家所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本曲为首屈一指的名作。 本曲除了在构造上的完满妥善之外,同时充分发挥了抒情性和钢琴化的效果,而且把这些作了绝佳的统一。 尤其是本曲中的几个旋律充满了浪漫性情趣, 因此,不是经常被附上各种歌词竟相演唱, 就是被世人编成爵士乐, 广为流行。 1892年, 拉赫玛尼诺夫荣获钢琴金奖,同年他从莫斯科音乐院毕业之后, 就已经颇有声望了。 这时候他受托作一首钢琴协奏曲,于是在1899年开始着手创作。然而不久后,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直至1900年五月才逐渐痊愈,所以本曲实际完成于1901年。有些人认为这一协奏曲所拥有的忧郁性格,就是从拉赫玛尼诺夫这一段病情而来。其实不尽如此,从本曲宏大的气势来看,倒不如说它是拉赫玛尼诺夫完全恢复健康后,创作欲横溢时的优秀作品。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中板,c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 开头,主奏钢琴弹出八小节像是钟声一样灰暗而沉重的和弦。 之后, 出现管弦乐的充满力量的 c小调 第一主题 (片段1)。 在中提琴的引导之下, 出现了由钢琴主奏的 降E大调 第二主题 (片段2),这一主题充满了甜美的伤感,被认为是“最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旋律之一。

  第二乐章 肃穆而舒缓的三部曲式。开始的主题是从第一乐章抒情的副部主题派生来的,带有沉思的乐念,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片段3)。

  第三乐章 诙谐的快板, C大调,2/2拍子,近乎于回旋曲。由弦乐的演奏告一段落之处,钢琴雄纠纠地奏出第一主题,并将此主题加以充分地发展。双簧管和中提琴绵绵地唱出了第二个主题(片段4),这与第一个主题形成了极明显的对比。 乐章结尾,钢琴以强音对旋律加以装饰,并逐渐加快速度,最后在钢琴与全乐队合奏的强奏中结束全曲。

搜索相关文章-搜索结果↓
Copyright © MOONPIANO.COM. 豫ICP备11007006号-1 Powered by FZG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