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梁荣超先生
温度的感觉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你拿温度计量一量体温,它的水银柱就会明确地显示出你现时的体温。其实,不用借助温度计,单凭一个人的感觉也可以辨别出不同的温度,如果你站在太阳底下和站大树荫底,又或你在一间普通的屋子里和在一间装有空调设备的屋子里,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个不用温度计也可以有明显的感受,只不过温度计可以明确显示出当时有多少度罢了。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它可以表达人类各种各样复杂情景,它可以刻划出各种形象。同样,音乐可以通过特有的手段,使听音乐的人同时产生一种火辣辣或者冷冰冰的想象,这个火辣辣和冷冰冰并不能用温度计显示出来,只是你有这么一个感觉和联想就是了。 先举一个例子,有一首《西班牙吉普赛舞曲》,也有人称它为《西班牙斗牛士》,这首乐曲在节奏上很急促,表现出一种热烈的感觉,在曲调上热情奔放,有一种火辣辣的味道,再加上嘹亮的响板,更使人觉得它热力四射。在外国出版的西班牙斗牛士音乐唱片里,大都不约而同地选入这首乐曲。你说巧合吧,但为什么都造选中它呢,自然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它的代表性,集中地体现热烈的感觉。听了这段音乐,斗牛场上刺人眼睛的黄沙,斗牛士威风凛凛地舞动着那红与黑两种颜色的披风,还有那瞪圆了眼睛,在场上跑来跑去的公牛,用尖锐的双角向着斗牛士冲刺,那光闪闪的长剑,最后,殷红的鲜血洒在黄沙上,这一切不是挺够刺激的吗?难怪在西班牙、墨西哥和葡萄牙那些喜欢看斗牛的国家里,观众们都热情如火,为一场精彩的斗牛而大喊大叫,整个斗牛场都淹没在狂热的人声里。 一般来说,火都是热的,而且会发光。在音乐的领域 ,也有专门描写火的,当你欣赏这些音乐时,自然会联想起那种飘忽不定的火焰,那迸射的火星,甚至有一种暖烘烘的感觉。前苏联作曲家哈查图良有部舞剧《嘎雅娜》里有一场火场面,它的音乐就挺热烈的,听觉的形象补充了视觉的形象,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效果。哈查图良的音乐风格本来就偏于浓烈的色彩,当他刻意描写这种场面时,自然就声势夺人。柴可夫斯基有一部钢琴套曲《四季》,其中第一首《在壁炉边》描写冬天里温暖的炉火,也描写客厅里温馨宁静的气氛,音乐所创造的意境是迷人的 ,尤其是当你欣赏它的管弦乐改编曲时,效果更是突出。至于西班牙作曲家德·法雅的芭蕾舞剧《爱情魔法师》(也有人译作《爱情战胜魔法》)有一场《火之舞》也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用中提琴和单簧管的颤音创造出一种火焰飘忽无定的氛围,然后独奏的双簧管吹出一个飘忽无定的旋律,它的性格又热又冷,而且带有强烈的神秘气质,当全乐队爆发出猛烈的音响时,好像火势突然变大,发出一片耀目的光芒,真是热力逼人。法雅写过一套《七首西班牙通俗歌曲》,论气质它们也是热情如火的,当然七首歌曲也不是每首都是这样,但总的格调是充满西班牙式的热情。第一首《摩尔人的花呢斗蓬》叙述铺子里有一件花呢斗蓬,被沾上污渍,就算削价也卖不出去,最后发出心酸的慨叹。第二首《穆尔西亚的塞吉地亚舞曲》。这首歌就比较热烈,它说出一些人生的道理:兔子不吃窝边草,做邻居何苦要争吵,同是赶车人,狭路相逢免不了。第三首《阿斯图里亚舞曲》。这也是一首热情的歌曲,旋律十分简洁,叙述了一些生活上的感受,眼见青松挥舞手臂,我走近它祈求安慰。见我哭泣它也掉泪,青松心地慈悲。第四首《霍塔舞曲》。从整套歌曲来看,这首可以算得最热情,它富于弹性的节奏,听起来使人心弦绷紧,豪迈的旋律又热力四射。歌词大意:人们说咱俩不相爱,就因为没见咱们相会,不妨问问咱俩的心,究竟相爱不相爱?站在你的窗户前,挥手告别情意绵绵,虽然你妈嫌我讨厌,我还是要说明天见。第五首《摇篮曲》。它的热情并不外露,但母爱的温暖却是可以感受到的。第六首《歌谣》。与其把这首歌曲称为“歌谣”,倒不如把它称为“舞曲”来得恰当,因为它的节奏是强烈的,具有舞曲的特征,当然曲调也十分悦耳。歌词大意:我多么想要埋葬你这双眼睛,就因为你的目光是那样无情,它们已让我饱尝巨大的不幸。人家说你并不爱我,真叫我痛苦,我却说你爱过我,这使我幸福,谁知是失是得,是祸是福?第七首《波罗舞曲》。这也是一首张力很大的、富于舞蹈节奏的歌曲,虽然是一首失恋者的悲歌,气息深沉,但可以感受到迸射的热力,歌词大意:我胸中充满了悲痛,这悲痛谁能与共?爱情太可恨,惹我爱的人更可恨! 最初笔者是从欣赏这套歌曲的小提琴改编曲而获得良好的印象的,它展示了一个非常特别而热情汹涌的境界,后来从一张唱片中找到男高音独唱的原版本,歌曲的感情好象更加直接,不过小提琴改编也有它迷人的地方。很奇怪笔者听过好几个不同的小提琴改编版本,都只有六首,即缺了其中第二首,而且每首的排列顺序都有差异,但这只不过是一些细节,无损这部乐曲的魅力。 不知道是偏爱还是巧合,笔者为这一期专栏挑选曲例时,总离不开西班牙的题材。据说西班牙是一个南欧的国家,一年里倒有很多日子充满阳光,特别是到了夏天,那种炎热的天气真叫人受不了,所以据说西班牙式的建筑,都有宽大的阳台,窗户大都有百叶窗,既可以流通空气,也可以减少阳光的直射。而且人们喜欢把外面的墙壁粉刷成白色,藉以反射阳光减少热量。也有人说西班牙人的性格也是热情如火的,这是不是受到天气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呢,这问题就要由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来回答了。19世纪法国作曲家比才写过一部西班牙题材的歌剧,那就是著名的《卡门》。《卡门》原来是法国文学家梅里美的一篇短篇小说,书里塑造了两个性格特别的人物,一个是有叛逆性的吉普塞女郎卡门,她无视当时的社会和法律,酷爱自由和任性,即使在死亡的威胁面前,也不肯放弃自己对自由的追求。另一个人物是何塞,他本来是一个军人,性格憨厚,但后来却转变成一个打家劫舍的强盗,性格也变得凶悍粗暴,杀人不眨眼。比才在写歌剧《卡门》时,极力用音乐的手段刻划这两个突出的人物,卡门的性格独奏的双簧管吹出一个飘忽无定的旋律,它的性格又热又冷,而且带有强烈的神秘气质,当全乐队爆发出猛烈的音响时,好像火势突然变大,发出一片耀目的光芒,真是热力逼人。法雅写过一套《七首西班牙通俗歌曲》,论气质它们也是热情如火的,当然七首歌曲也不是每首都是这样,但总的格调是充满西班牙式的热情。第一首《摩尔人的花呢斗蓬》叙述铺子里有一件花呢斗蓬,被沾上污渍,就算削价也卖不出去,最后发出心酸的慨叹。第二首《穆尔西亚的塞吉地亚舞曲》。这首歌就比较热烈,它说出一些人生的道理:兔子不吃窝边草,做邻居何苦要争吵,同是赶车人,狭路相逢免不了。第三首《阿斯图里亚舞曲》。这也是一首热情的歌曲,旋律十分简洁,叙述了一些生活上的感受,眼见青松挥舞手臂,我走近它祈求安慰。见我哭泣它也掉泪,青松心地慈悲。第四首《霍塔舞曲》。从整套歌曲来看,这首可以算得最热情,它富于弹性的节奏,听起来使人心弦绷紧,豪迈的旋律又热力四射。歌词大意:人们说咱俩不相爱,就因为没见咱们相会,不妨问问咱俩的心,究竟相爱不相爱?站在你的窗户前,挥手告别情意绵绵,虽然你妈嫌我讨厌,我还是要说明天见。第五首《摇篮曲》。它的热情并不外露,但母爱的温暖却是可以感受到的。第六首《歌谣》。与其把这首歌曲称为“歌谣”,倒不如把它称为“舞曲”来得恰当,因为它的节奏是强烈的,具有舞曲的特征,当然曲调也十分悦耳。歌词大意:我多么想要埋葬你这双眼睛,就因为你的目光是那样无情,它们已让我饱尝巨大的不幸。人家说你并不爱我,真叫我痛苦,我却说你爱过我,这使我幸福,谁知是失是得,是祸是福?第七首《波罗舞曲》。这也是一首张力很大的、富于舞蹈节奏的歌曲,虽然是一首失恋者的悲歌,气息深沉,但可以感受到迸射的热力,歌词大意:我胸中充满了悲痛,这悲痛谁能与共?爱情太可恨,惹我爱的人更可恨! 最初笔者是从欣赏这套歌曲的小提琴改编曲而获得良好的印象的,它展示了一个非常特别而热情汹涌的境界,后来从一张唱片中找到男高音独唱的原版本,歌曲的感情好象更加直接,不过小提琴改编也有它迷人的地方。很奇怪笔者听过好几个不同的小提琴改编版本,都只有六首,即缺了其中第二首,而且每首的排列顺序都有差异,但这只不过是一些细节,无损这部乐曲的魅力。 不知道是偏爱还是巧合,笔者为这一期专栏挑选曲例时,总离不开西班牙的题材。据说西班牙是一个南欧的国家,一年里倒有很多日子充满阳光,特别是到了夏天,那种炎热的天气真叫人受不了,所以据说西班牙式的建筑,都有宽大的阳台,窗户大都有百叶窗,既可以流通空气,也可以减少阳光的直射。而且人们喜欢把外面的墙壁粉刷成白色,藉以反射阳光减少热量。也有人说西班牙人的性格也是热情如火的,这是不是受到天气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呢,这问题就要由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来回答了。19世纪法国作曲家比才写过一部西班牙题材的歌剧,那就是著名的《卡门》。《卡门》原来是法国文学家梅里美的一篇短篇小说,书里塑造了两个性格特别的人物,一个是有叛逆性的吉普塞女郎卡门,她无视当时的社会和法律,酷爱自由和任性,即使在死亡的威胁面前,也不肯放弃自己对自由的追求。另一个人物是何塞,他本来是一个军人,性格憨厚,但后来却转变成一个打家劫舍的强盗,性格也变得凶悍粗暴,杀人不眨眼。比才在写歌剧《卡门》时,极力用音乐的手段刻划这两个突出的人物,卡门的性格更加复杂化了,何塞的性格在某些方面掺杂了一些犹豫的因素,不像小说里所描写的那么粗犷,那么硬梆梆。在很多场景里,那描写西班牙风貌的音乐真是如火如荼,难怪有听了《卡门》的音乐之后,说音乐里充满了西班牙的阳光,迸发出光和热。读者朋友,如果你觉得我说得太过玄乎,那我建议你去听一听这套歌剧,尤其是在第二幕 ,在利拉斯.帕斯蒂亚的一家下等酒店里,那是个龙蛇混杂的地方,有各式各样的人,市民、学生、军人、工人、商人、也有斗牛士,更是走私贩子利用它作为碰头联络的地方。开幕时,酒店坐满了喝酒的客人,几个吉普赛的姑娘一面摇着铃鼓,一面唱歌跳舞。开始的时候音乐并不十分热烈,随着音乐的反复和发展,情绪就越来越热烈越来越劲,到乐曲的末尾,音乐变成一团炽热的火云,充塞着整个舞台。如果你说刚才描写那段音乐是发生在室内,还不够炽热,那么你再去欣赏这部歌剧的第四幕,那是在斗牛场的门外,那天举行斗牛盛会,人们像过节日那样盛装临场,女人们花花绿绿的衣裙在阳光下特别鲜艳刺眼,小孩们在场外跑来跑去凑热闹,小贩们在向看客兜售水果、冰镇汽水、糖果零食,人们像潮水一样涌到这里,又陆陆续续地进入场内。天气是那么晴朗,人们的心也像阳光那样滚烫滚烫的,这完全是由于比才的生花妙笔,用音乐烘托出那热闹的场面。 上文举了几个例子,说明音乐可以用联想的办法,使人感到一种温度,它有时炽热的,有时表现为既不热也不太冷,暖呼呼的感受。这些由音乐表达出来的温度感只不过是一种联想,因此,在介绍那些冷冰冰的音乐时,同样也是一种联想。例如笔者所喜欢的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音乐,常常可以从中感受到北欧的自然风光,那些阴冷而浩瀚的湖泊,黑沉沉的大森林,茫茫的苔原,漫长的冬天,盖满了白茫茫的冰雪。还有那屹立在海边大块大块的岩石,被大风卷着海水,经年累月地冲刷着,激起雪白的浪花。正所谓风急浪高鸟飞回,一群一群的海欧在天空和海面上乘风疾飞,这一切经常都在西贝柳斯的音乐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笔者最喜欢西贝柳斯的《E小调第一交响乐》和《小提琴协奏曲》,在欣赏的过程中常常在脑海中幻想着上述的各种场面,冷飕飕的感觉常常从脑门直下脊梁骨。不过,在聆听了好多遍西贝柳斯的音乐之后,看法又有了一些改变。虽然西贝柳斯生长在严寒的北欧,所写的音乐很自然地带上北欧的自然色彩,但他的音乐常常是在冷峻中闪露出一种热情,一种北欧人粗犷的力量。如果用温度感来打个比方, 就等于在一块冰里包着一团火,外面冷,中间热,这在西贝柳斯的早期作品中更是这样。 上面提到西贝柳斯的两部作品,纯粹是一种联想,不是有意识去用音乐来刻划冷冰冰的东西。有没有直接用音乐描写冰天雪地的场景呢?我想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柴可夫斯基的《G小调第一交响乐(冬天的梦幻)》。这部交响乐开始写于1866年的春天,但到1874年才最后完成,中间经过多次修订和彻底改写,说明那时候柴可夫斯基对交响乐这一形式和体裁尚未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因此费尽不少周折。《冬日的梦幻》是一个明确的标题,而它的第一乐章亦有小标题“冬日旅途的梦幻”,柴氏在这里就着意描绘在冬日旅途中所看到的俄罗斯冬日大自然美丽的景色,原野和森林,崎岖的道路,暴风雪,这自然会聆听者营造出一派寒冷的感觉。 另外一个例子是前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在1938年写了一部交响大合唱《阿历山大·涅夫斯基》。原来的音乐是应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的邀请,为同名电影写的配乐,后来他用这些音乐作为基础素材,写成这部交响大合唱。在这里我要加插一些解释,什么是交响大合唱呢?相信很多喜欢音乐的朋友都知道,大合唱是一种乐曲的形式,它以合唱为基础,即有四个声部: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和男低音,每个声部有若干人。除此之外,还有独唱或者重唱的人,伴奏有时用钢琴,有时用管弦乐队伴奏,但一般来说管弦乐队只是起到伴奏、烘托的作用。而交响大合唱则在这里管弦乐队不单单起伴奏的作用,有时它是一个独立的篇章,或被用来制造一种气氛,刻划一些特写的重要场面。在《阿历山大·涅夫斯基》的第五乐章里有个标题《冰湖大战》,说的是日耳曼人在13世纪的时候入侵俄罗斯,在一次决定性的战役里,两军对峙,在冰湖上决一死战。因为日耳曼人不熟悉地理环境,加上俄罗斯的士兵们士气高昂,在阿历山大.涅夫斯基的领导下,诱敌深入,结果把日耳曼人全部歼灭在冰冻的湖面上。这段音乐写得十分精彩,音乐一开始就显示出一幅晦暗的冬天景色,湖上结着冰,大雪在飘洒,四野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湖面上吹着凛冽的寒风。经过一轮铺叙之后,音乐进入战 斗场面,日耳曼人发动进攻,军号凄厉地响着,仿佛它的声音也给严寒凝固住了。于是两军对阵,引发一场大战,直杀得日月无光,鲜血洒在原野上和湖面上。喊杀声、刀剑砍在盾牌上的声音,痛苦的呻吟声、马蹄在冰上敲击着清脆的响声,都交织在这片白色的湖面上。在惨烈的鏖战之后,日耳曼人败退了,他们被俄罗斯士兵有计划地逼到冰层脆薄的地方,有些人连人带马 进冰窟窿,淹死在冰冷的水里,俄罗斯士兵大获全胜。这时太阳出来了,虽然它是惨白色的,但还是给这个尸横遍野、滴血成冰的战场上一点儿光辉的色彩。很遗憾,笔者在这里只能借助文字的描绘来达到阐释音乐所造成的效果,奉劝读者们最好还是找到这张唱片,仔细地听一两遍,是不是亦可以引起上述情景的联想。 关于音乐的温度感的例子多得很,我们无法在一篇文章里讲得十分透彻,最好你在欣赏音乐时注意,一定可以找出更好的范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