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系列原创文章版权归memeji和月光钢琴网所有,未经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抄袭剽窃,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Pletnev是当今国际音乐界备受瞩目的奇才,是个集演奏,指挥,作曲于一身的天才音乐家。
在演奏领域,自1978年获得Tchaikovsky国际钢琴比赛冠军以来,他录制了大量唱片,以其高超犀利的手指技术,深沉冷峻的风格和崇高而令人敬畏的深大情怀,给许多作品做了全新而令人信服的诠释。在指挥方面,苏联解体后,他牵头组建了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凭着对音乐严谨认真的态度和对作品深入的理解和揣摩,他带领乐团迅速跻身于世界一流乐团的行列,并于1993年与DG公司签订了专属录音合同。在作曲上,无论是他早年改编Tchaikovsky的管弦乐作品,还是去年改编并和Argerich合作演奏的Prokofiev的“灰姑娘”,都是天才之作,充分发挥了钢琴的演奏技巧和丰富表现力,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Pletnev在当今乐坛大红大紫,倍受瞩目,加上上世纪最后20年以来世界钢琴大师的众神殿已经变的越发冷清,俄罗斯学派的Horowitz,Richter,Gilels,Cherkassky等早已仙逝多年,今年初Berman也乘鹤西行,Pletnev这位俄罗斯学派硕果仅存的大师就尤其让人关注。可是虽然以Pletnev强悍的演奏功力,录制“拉三”这种高难度的大部头作品应该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但令人困惑的是长期以来他却一直没有录制这部经典伟大加热门的作品。这其中的原因我想不外乎两条:第一,近年来指挥的工作占据了Pletnev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前两年他甚至有逐渐停止录制钢琴唱片的趋势,尽管近两年他似乎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他的老本行上,但“拉三”这种大部头,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和揣摩是很难做出个另人信服的诠释的;第二,我觉得是更加重要的一方面,一直以来Pletnev对于音乐和演奏一直有着严谨而负责的态度,他所专注的是“音乐的意趣与本义”,象“拉三”和“普三”这种演奏和评论的热门作品,他一定会慎之又慎,没有十足的把握是不会轻易出唱片的。
正因为这样,当传出Pletnev有意录制“拉三”和“普三”的消息后,整个世界乐坛都在翘首期盼,看这位俄罗斯学派的翘楚俊杰怎样演绎这两部版本多如牛毛的经典作品。Pletnev确实是不负众望,在长时间准备之后推出了这张优秀的唱片,由伟大的大提琴家,指挥家Rostropovich指挥Pletnev的老部下-----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担任协奏。笔者在听过这张唱片之后,就是觉得好,真好,不是一般的好,是让人耳目一新近乎完美而又妙不可言的好,可是现在看来似乎广大乐迷并不太买账,甚至少有见到评论,而更多的人是更乐于津津乐道地谈论那些把耳朵听起茧子老的快长毛的老版本。
先说“拉三”,这个作品就不用多介绍了,历来都是被作为衡量钢琴家技巧水平的标杆,因为这个协奏曲的钢琴部分确实是太难了,连这部作品的题献者J.Hofmann也没有演奏过,而作曲家自己的演奏更是给后代演奏家设置了一个不低的标准。正因为这样,很多演奏家在演绎这部作品时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部证明自己演奏水准的技巧性作品来处理,拼命在速度,力度等技术方面挑战自己生理和心理的极限,以刺激乐迷的感官神经使其发狂发疯,而真正能够关心和着力体现其中宏大深沉的俄罗斯情怀的版本实在不多。Pletnev的演奏一扫众多版本中浮躁炫技缺少内涵的江湖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新而大气的全新处理,他敏锐而准确地把握住了作品中深大的浪漫气质和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悲情并加以升华,创造出了这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录音。演奏中,Pletnev展现出了作为一个世界级钢琴大师的独特风格:触键轻盈跳跃,音色明亮清丽,层次鲜明,织体清澈亮丽,体现出充满高度理性和逻辑性的丰富思想。在Rostropovich的协奏之下,再复杂厚重的旋律线条也是清新飘逸层次清晰,毫无幼稚而缺少理智的“砸琴”演奏方式和“大帮哄”一般庸俗的喧闹。
其实平心而论,以Pletnev的手指机能,要想出个夸张火暴,听着很“过瘾”的“拉三”并非难事,这点从“拉三”中他选择的那段长大复杂的华彩的演奏中可以看出来,但他却意不在此。在他指下没有Horowitz那“把钢琴弹冒烟”的力量,没有Argerich那种狂放恣意的纵情飞奔,没有Janis那种电光四射的火暴音色,更没有郎朗那种小朋友般做作而不成熟的低水平炫技。Pletnev不追求整体上宏大的音响和暴烈的表面效果,也没有耀眼的技巧展示和无聊的速度比拼,但看似平实朴素的旋律后面却折射出俄罗斯民族伟大而感人的浪漫情怀,以及很强的内在张力和说服性。在听了那么多让人获得感官刺激的版本之后,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接受这样一个和你有更多心灵对话的耳目一新的版本呢??难道我们所钟爱的“拉三”天生就应该是个用来狂飙发疯的作品吗??相信如果老拉本人听到这个版本也一定会喜欢的,要知道他可是个深沉内向的作曲家啊!
再说说“普三”,虽然名气不如“拉三”大,却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之一,虽然技巧上没有“拉三”那么折磨人,也决不是轻而易举能应付的。Pletnev在这个作品的演绎上最成功的就是完全摆脱了很多人在演绎这个作品时自作聪明地采用的那种过于滥情的充满好莱坞式油腔滑调的演奏手法,还原出一种最本真,最俄罗斯化的Prokofiev。在这个作品中,Pletnev短促犀利的触键方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加上敏锐的节奏控制和对音色的准确把握,以及对作品中俄罗斯情怀的深刻理解,构建出一个具有丰富而全面内涵的优秀录音。
演奏中,Pletnev的节奏稳健坚定却不僵硬,丝毫没有某些版本那样任意狂飙,音色多变而且非常符合Prokofiev独特的颗粒化的处理方式,既恰倒好处地表现出作曲家斯巴达式和托卡塔式的风格,却也丝毫不过分,并没有如破铜烂铁一般地毫无头脑地砸琴以表现所谓“Prokofiev独特的打击性风格”。而在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的中段,又表现出非常婉约的俄罗斯式的浪漫情调。换句话说,不论对于“普三”这个作品的整体还是任意一个局部,Pletnev的演奏都把作品中现代打击性风格和委婉的浪漫性风格这一对相互矛盾的因素达成了一种完美而微妙的平衡,这也许是演奏Prokofiev作品中最难把握的。因为Prokofiev毕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完全处理成Rachmaninov一般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显然是有悖于作品本来面目的庸俗演绎,但如果一味追求打击性机械性的现代风格,又会失去了作品中最本真的俄罗斯情怀,使伟大的作品变成了一件毫无灵性的印刷品。Pletnev确实领会到了这其中的微妙的情愫,近乎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表现了一代钢琴名家的深厚功力,仔细揣摩,确实感觉非同一般。
另外,笔者认为这张唱片还有两个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的方面,下面简单说说。
第一,大多数人,不论是演奏家还是音乐爱好者一般都认为Rachmaninov和Prokofiev属于不同的音乐流派,其作品的风格是有极大差异的,存在着某种明显的隔阂,因此也就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演奏和欣赏两位作曲家的作品。但Pletnev和Rostropovich却将目光着眼于他们之间确实存在的某种联系,也就是他们共同的根源----俄罗斯式的情感。不论其和声,结构或者配器上有多么大的差异,但从本质上讲,这两个作品都是非常俄罗斯化的,浸透了俄罗斯式的深沉宏大的浪漫情怀。诚如唱片说明书的标题“探寻共同的俄罗斯之根”,Pletnev和Rostropovich正是沿着这条线索,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两部作品中最本质的俄罗斯情怀,为这两部伟大的作品做出了本真而令人信服的诠释。
第二,大家都知道,两位作曲家都留下了各自作品的录音。拉赫玛尼诺夫1939和1940年间和奥曼蒂指挥的费城交响乐团录制了他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在1932年和科普拉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留下了自己第三钢琴协奏曲的录音。但Pletnev并没有过多地受到这些作曲家留下的“权威版本”的影响,他是完全按照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自己的风格来把握这两部作品,这一点是尤其值得现在许多喜好模仿老一辈大师演奏风格的年轻演奏家学习的。因为正如钢琴大师 Horowitz所说:“在音乐上模仿无疑是最令人厌恶的”。
Pletnev说:“毫无疑问,Prokofiev是一个出色的钢琴家,而Rachmaninov则是个天才!他是我听到过最杰出的钢琴家,即使是通过录音。同时尽管他的演奏表现出了他的天才,但我们不应该认为这就是演奏他的作品的唯一方式。对作曲家而言,他的作品就是他的孩子。但迟早孩子是要长大,离开家庭并遇上愿意演奏它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与其听拉赫玛尼诺夫的演绎,还不如审视我自己,看看这音乐带给了我什么?倾听它和我交流的方式。这就是我尝试着去展示的东西。”Rostropovich也认为复制作曲家的演绎方式“将是个巨大的错误,那是非常虚假的”。
总之,笔者认为这是张非常优秀的唱片,不论演绎还是录音都属上乘。虽然不象其他一些版本那样听着刺激过瘾,但细细品评其中的好处确实是妙不可言,虽不能使你的肾上腺素分泌过量,却能直接打动你的内心。这样一张优秀的唱片,为什么我们不能静下心来,摒弃一些浮躁浅薄的所谓“激情”,去把其中那感人的俄罗斯情怀好好品味一番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