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目前位置:文章首页 > 月光原创 > 深邃的永恒------米凯兰杰利十年祭
        
深邃的永恒------米凯兰杰利十年祭
Date&Time:[ 2005-7-30 19:21:05 ]  Hits:[ 1118 ]
------此系列原创文章版权归memeji和月光钢琴网所有,未经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抄袭剽窃,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爱乐多年,总习惯在每个周末的傍晚去享受自己的幸福时光——在那个不小的音像店的一个少有人光顾的角落去寻找我钟情的唱片。2000年盛夏的一个傍晚,一张不起眼的唱片轻而易举地改变了我的爱乐轨迹,那张DG公司出的著名唱片——Michelangeli的Chopin recital。当时虽然对老米的Chopin早有耳闻却一直没有听过,可当时这张唱片并没引起我过多的关注,我固执地认为,在把Rubinstein,Francois,Lipatti,Cherkassky等大师的Chopin听的耳熟能详以后,还有谁的Chopin能够再一次打动我呢?

      可是当把这张唱片放进唱机,玛祖卡的第一个音符扣响,我知道我错了,刹那间一种宁静安详却又直达心灵的光辉洒满整个房间。如果说聆听Rubinstein的Chopin让我感动,Francois的Chopin让我迷醉的话,Michelangeli的Chopin就是让我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进入了一个无人的纯粹精神世界。聆听Michelangeli,真有灵魂出壳的感觉,觉得周围一切物质的所在都已经消亡,只有自己被美妙的音乐载着,兀自漂泊在一个黑暗的广阔空间里。

     在我喜爱的钢琴家中,更多的是那些具有理性而严谨风格的,Backhaus,Serkin,Kempff,Brendel,Pollini等等,似乎只有Michelangeli是个例外,因为就象有人对老米的评价一样:“这一切实在表现得太美了,美得就像易碎的精美无比的瓷器,这种美使得你不由自主就放弃了所有的挑剔。”回头想想,阿图罗·本尼代蒂·米凯兰杰利——这位20世纪杰出的钢琴大师,这位音乐上的哲学家,演奏中的完美主义者,艺术的圣徒,去世已经整整十年了,写篇文章吧,算是对大师的纪念,也算是对大师创造的那些美妙音乐的祭祀。


Michelangeli的传奇一生

当人们回顾许多演奏家的一生时,总会冠上“传奇”二字,本想不落此俗套,可是想来想去,老米的一生又确实是充满传奇色彩,只能又写上了这个俗不可耐的小标题。

也许上天注定他就是一个天神一般的演奏家。1920年1月5日生于意大利巴雷西亚,父亲是个有很高音乐素养的律师,也是个业余钢琴家。小阿图罗3岁开始便在父亲指导下学琴,由于具有非凡的音乐领悟力,加上对技巧的刻苦锻炼,琴艺进步神速,4岁就被温都里音乐学校破格录取。那段时期小阿图罗不仅学习钢琴,还学习管风琴和小提琴,这对他后来的演奏风格有重大的影响,下文会有所叙述。

10岁那年,小阿图罗进入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师从李斯特门生陶西格的弟子安佛西,这位杰出的女教师不仅在技巧上对阿图罗严格训练,更重要的是把意大利钢琴传统中最精华和独特的精雕细琢的细节处理,清澈明净而又变换多端的音色等都传授给阿图罗。

14岁的时候,阿图罗毕业并开始了职业演奏家的生涯,但就是从这时起,命运一再地和他开了许多玩笑。他当外科医生,也曾进过修道院。17岁的时候在意大利的一家广播公司应聘没有成功,参加第二届布鲁塞尔国际钢琴比赛却只得了个第七(当时第一名是苏联演奏家Gilels,评委中的Rubinstein给Michelangeli打了很低的分数,但他的演奏却深得比利时皇太后的喜爱,后来两人成了终身挚友)。

1939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深得法国钢琴大师Cortot赏识,Cortot称其为“一个新的李斯特”,并获得第一名与科尔托特别奖,被看起来似乎一切走上了正轨,谁知在这个时候二战爆发了。

由于战乱,Michelangeli不得不停止了如日中天的演奏生涯,去意大利空军服兵役,但不久他又加入了反纳粹德国的地下抵抗组织。结果战争后期Michelangeli不幸被捕入狱,渡过了八个多月的铁窗生活。但上帝却一直眷顾着这位日后神一般的钢琴大师,Michelangeli奇迹般地得以从俘虏营逃脱。

战争结束,Michelangeli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迅速地恢复了他的演奏水平,很快以国际级钢琴家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乐坛,并于1948年在卡内基大厅首次亮相,获得了潮水般的好评。

50年代到70年代是Michelangeli演奏生涯中的黄金时期,他的很多著名的音乐会和录音都出自这个时期。从60年代起他开始办学,他的学生中包括有Pollini,Argerich等等日后世界级的钢琴大师。Michelangeli教学从不收取学费,还经常用自己的音乐会收入资助学生,他认为对于具备音乐天才的人来说,“学习音乐是他们的权利。”

六十年代末Michelangeli移居瑞士卢加诺,直到1995年去世。


Michelangeli主要唱片的介绍与品评

Michelangeli一生虽然留下了近40年的录音,但因为选择曲目挑剔,对演奏的要求又近乎苛刻地高,所以演奏曲目并不广泛,录音数量相对其他同时代的演奏家来也少的可怜。正因为这样,虽然他的唱片很少,但只要有的都是极品(这一点上老米和Ashkenazy确实是形成了两个极端)。他的唱片各位朋友只要见到了,不要犹豫,直接买就对了,绝对是最好的。但是似乎这么多年以来,在市场上淘来淘去,常见的也就是那十几张,就更显得珍贵。下面我就结合我自己听片的感受,把这最常见的一些唱片作个简单的介绍。


1.  肖邦:10首马祖卡,前奏曲op.45,第一号叙事曲,第二号谐谑曲,DG 413 449-2

这张就是前文曾经提到的那张著名唱片,也是老米最常见的一张Chopin作品唱片。老米的Chopin也许不是最原汁原味的纯正Chopin,不是Rubinstein那样波兰式的Chopin,更不是Francois那样的法国式的Chopin,但却是最有味道的,美的消魂的Chopin。他那雕琢的如天籁般甜美的音色,纯净得让人不敢正视而又空无一人的虚无诗意,安详宁静的圣洁氛围就好象是来自上界的慰籍。精美得就象“易碎的纯净无暇的瓷器”,雕琢的晶莹剔透,却又自成一派,浑然天成,丝毫听不出任何做作或是雕琢之气。听这张唱片,真有那种“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慨。真的,在老米洒满清冷月光的演奏中,我们真正得到了来自那个神秘世界的信息,真正找到了我们精神的家园。

尤其是那十首短小的玛祖卡,每一首都演奏的精致无比,但又不是常见的那种玛祖卡的演奏方式。他剔除了玛祖卡中一切世俗性的成分,成为一种纯艺术化的抽象音诗,把这些性格各异的作品处理的妙不可言,让你觉得是涂上了几许感伤和色彩的天真无邪,那缕缕炊烟般的乡愁,对童年无言的怀想,真让人听出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悠远意境,让人莫名地感动。

曾经有人问了一个残酷的问题,假如你孤身漂泊到一个荒岛上,只能带一张CD的话会选哪一张,结果很多共同的回答是选DG录的那张老米弹奏的肖邦。


2.德彪西的前奏曲、意象、儿童乐园,DG 449 436-2(两张)

这又是Michelangeli的一个永远被世人称道的著名录音,也是老米最重要的录音。很多评论家认为,这个录音对Debussy作品的阐释至今无人能出其右。甚至有人曾经说老米在Debussy作品中发出的声音,可能是钢琴所能发出的声音中最奇妙,最不可思议的声音了,甚至可以说把钢琴又重新发明了一遍,在我看来这一论断虽然有些夸张,却也不无道理。

和法国学派演奏家妩媚动人,纤细优雅,充满沙龙气息和感伤美的“人化”的Debussy不同,老米手下的Debussy是最宁静空灵,最悠远纯净,最乌托邦式理想化的Debussy,是个纯音乐化的Debussy,充满天界一般的虚无缥缈和宁静安详,是个远离尘世喧嚣的“无人”的世界。这个世界“排斥一切与人的气息,情绪有关的东西,这个世界里只有认知的目的,音乐在这里已经不是人的想像力的产物,而是一种莫名的神秘之力的驱策的结果。”

应该说,对于这样超凡脱俗的演奏,一切语言的描述都是非常苍白的。看的出老米本人是很喜欢Debussy作品的,他录制了Debussy最重要的三个作品,而且他的演奏风格与Debussy作品的精神在美学意味上讲确实是很贴近的。他喜欢把Debussy处理成色彩凝结在画布上的感觉,他鬼斧神工一般地把无数细节处理的精致无比却又悠然自如,弥漫着一种浓重的神秘主义美学倾向,却又没有丝毫的矫饰或做作。他的Rubato非常大胆,但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不顺畅之感,有的只有斑驳交错的光影,只有迷乱荡漾的色彩,而将这一切全部剔除以后最后剩下的,只有纯然的美。

3.贝多芬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朱里尼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DG 423 230-2

老米对贝多芬作品确实是比较钟爱的,尤其是奏鸣曲,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但多数是早期奏鸣曲,大概是因为老米那种对作品精细的雕琢正好适合于早期奏鸣曲那种精巧细致而又不失大气的风格吧。但对于协奏曲,老米演出并不多,常见的录音也就是第1,3,5,第4很少见,第二基本就看不到。他的贝多芬尽管是意大利式的贝多芬,但却洋溢着古典气韵的精致又不乏充满思考的创意,尤其是色彩的控制,都是恰倒好处。

这张唱片中为了配合老米这种抒情化倾向比较重的风格,朱里尼有意地削弱了铜管的音量。不论是第一还是第三,都完整地体现了老米在协奏曲演奏中的典型风格,平衡和雅致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表达出他在演奏中对真善美的追求。

第一乐章中的音色极其清澈鲜亮,一群群晶亮的音符从钢琴中跳跃出来,起伏萦绕着一条优美而绵长的旋律线,在乐队完美的衬托下忽高忽低或强或弱,其营造出的丰富而雅致的层次感只能让人叹服。

慢乐章钢琴缓慢轻柔行进中那暖暖的音色和温厚的触键,真是字字珠玑。和乐队轻柔的旋律完全融合在一起,你已经感受不到钢琴的存在,耳边萦绕的只有崇高的音乐。而到了末乐章,钢琴与乐队的彼此追逐,动态中的音色鲜活至极,那疾风般的快速音群与迸射出的晶莹音粒形成炫目的对比,但又从容不迫,再纷乱复杂的织体也是清晰灵动,回味悠长。


4.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朱里尼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DG 419 249-2

有人说这张唱片是老米一生的最高成就,也是他所有音乐理念的完美总结,我想是否真是这样只有老米自己能知道。但无疑这确实是个登峰造极的优秀版本,还有很多专家和资料将它推荐为“贝五”的最优秀版本。其实在这个交响曲一般的协奏曲中,朱里尼的协奏是担当了一个相对次要的角色,他优秀的协奏搭建了一个辉煌而坚实的平台,剩下的就是这位“皇帝”的隆重登场了。

没有人能比老米弹出更加晶莹华美的音阶,更加雄浑有力的和弦,更加精致轻巧的颤音。在这部很多演奏家望而却步的高难度巨著中,不仅有大片快速的经过句,层出不穷的宏伟和弦,还要赋予作品帝王般的气势和让人仰视的高贵气质,这一切对于毫无灵性的钢琴匠来说是个无法逾越的高峰,但在老米手下,却成为了历史上的永恒。整个作品听下来,心中充盈的感觉就和唱片的封面一样,如凡高的油画一般到处喷溅着琥珀般金黄的色调,句子从容不迫却没有任何拖沓,充满皇帝般的气派和威严,而第二乐章那真挚亲切的旋律更是如春天的阳光般普照人心,有消融人心中一切坚冰的圣洁和温暖。

完美无瑕的音色即使在fff的强奏下仍然圆润动听,没有一个破音和炸音,一切都臣服在老米王者般威严的控制之下,而辉煌多变的色彩,高贵的气质和丰富的层次也只能令人叹服,加上对作品深刻的理解后赋予作品的那破云般的璀璨,淡然恢弘的孤傲和雄浑不羁的霸气,使这个录音达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和伟大的作品一同化为永恒。


5.莫扎特第十三、十五钢琴协奏曲,加尔本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DG 431 097-2     莫扎特第二十、二十五钢琴协奏曲,加尔本指挥柏林美占区广播交响乐团,DG 429 353-2

这两张对于莫扎特协奏曲的唱片就放在一起说说吧,对于莫扎特老米说:“他留下了大量的优美作品。在我死之前,我希望尽可能多演一些他的曲子。”可见老米的晚年对莫扎特变得更感兴趣了,但他晚年演奏的莫扎特可不象老霍晚年的莫扎特那么奇怪。这两张应该是老米生前最后的两张唱片了,录于1990年,那时侯老米已经70高龄,技术已经退化了,但他还是给我们非同寻常的感受。

Mozart协奏曲的好版本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似乎很少有哪个演奏家不弹Mozart,但如果要和Haskil,Brendel,Perahia,Heabler,Serkin,Gulda等人手下的莫扎特协奏曲相比,老米的演绎又显得不那么正宗和纯正,但一如老米其他的演奏,其中那无限真挚纯洁的美感是无人能及的。

简单地说,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作品的抒情性,老米牺牲了作品轻盈跃动的节奏特性,取而代之的是老米那种特有的饱含水分的悠长而美丽的长句子。这样一来,虽然作品少了一些轻灵机敏的味道,但更加富于歌唱性,气息更加绵长,是更加浪漫化抒情化的处理,别有一番韵味。另外,老米在这个演奏中对自由速度的大胆运用所导致的一些节奏的变化初听也许会让有些喜爱德奥派诠释的莫扎特协奏曲的朋友不太习惯(我在一开始就是这样),但如果你能用心去倾听,就一定能领悟到老米这样处理的意味何在,一定能听到那悠长句子后面老米那无限虔诚和纯真的心声。

6.舒曼狂欢节,维也纳狂欢节,DG 423 231-2

和Chopin一样,Schumann也是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但两者的风格却有着巨大的差异。Schumann有众多的钢琴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大多是一些小曲组成的套曲,不明白老米怎么就选择了两部狂欢作品:“狂欢节op.9”和“维也纳狂欢节op.26”,但老米的演奏就是有这样的魔力,什么作品经由他的诠释都会变的非同寻常独具魅力。

“狂欢节”尽管是Schumann的早期作品,但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作品了,由21首标题音乐组成,虽然都是很短的片段一般的小作品,但却很能表现舒曼的那种具有精神分裂个性的独特浪漫气息和风格,是Schumann最著名的钢琴作品之一。“维也纳狂欢节op.26”相对比较冷门一些,老米有如神助的演奏赋予了它新鲜的浪漫气息。

和老米演奏的宁静安详,美的令人窒息的Chopin和Mozart相比,他对Schumann的诠释明显是更加靠近作曲家的性格和初衷。演奏中处处充满了丰富而明朗的色彩,又不过分地艳丽和夸张,琳琅满目的细节处理随处可见,加上潮水般倾泻的丰富而炽热的情感,共同恰倒好处地勾勒出了一个个生动的音乐形象。把Schumann那种带有些许神经质的热情,强烈的性格反差和色彩对比,高贵的抒情和那种Schumann特有的深层次的诗意发挥的自然纯正。同时,老米一如既往地优美而圆润的音色,自然优雅的分句,以及其中真挚温暖的浪漫气息,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老米和其他演奏家相比的独到之处。


7.贝多芬第四奏鸣曲,布拉姆斯4首叙事曲,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537,DG 457 762-2

这张老米的独奏唱片原来发行时只有Brahms和Schubert作品,后来在大禾花系列中又加入了Beethoven第四奏鸣曲,灌的满满当当相当实惠。但你绝不用担心实惠的唱片质量会下降,同老米的其他唱片一样,是绝对的高品质,让你听过了就忘不掉。

贝多芬的奏鸣曲相对来说抒情性是比较弱的,但老米在这里赋予作品以精巧雅致的特性,让本来显得有些过于严肃的作品显得更加美妙动听。快乐章轻盈明快的音符个个圆润优美,充满纯真美感的句子自然平和,丝毫没有追求表面效果的意味。末乐章急风暴雨般的段落仍然充满明朗真挚的歌唱性。最让人倾心的慢乐章,那宁静安详如圣咏一般的演奏,让人似乎体会到了只有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才有的那种淡泊与超脱。

Schubert奏鸣曲本就具有富于歌唱性的特点,这正对了老米的路数,他把中那充满诗意的歌唱性诠释如抒情歌手一样婉转动听,尤其是第三乐章。Brahms的四首性格各异的叙事曲如同奏鸣曲的四个乐章,而这个作品也是典型的Brahms的“外冷内热”式的作品,表面看来沉稳冷峻,不动声色,旋律下面却蕴涵着无限的热情和感动。老米的处理各个细节都无懈可击,但却不单着眼于对细节的过分处理,宏观上颇有哲学式的沉思和冥想意味,象一位年老的智者,表现出一种阅尽人世沧桑以后深沉的感悟,毫无娇柔做作或者半遮半掩的小家子气。充满智慧感的同时,轻灵纯净的美感仍然自然地流露出来,尤其是第四首那清澈优美的旋律,经由老米的手为这部充满哲学思考的作品添上了令人回味的一笔。

8.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第四钢琴协奏曲,格拉切斯指挥爱乐乐团,     EMI CDC 7 49326-2

这是老米在EMI最著名的一张唱片,曲目的选择颇有些耐人寻味。一部规模相对较小的印象派作品加上一部风格迥异的规模较大的俄罗斯作品,而拉四又是老拉四部协奏曲中最“费力不讨好”的作品,它最生僻晦涩,最难以理解,旋律没有其他几部好听,技巧艰深又绝不在拉三以下。可是老米就是这样神奇,什么作品经他一弹,都会变的充满奇妙的魅力。

在Ravel作品中,老米不但拥有精美自然的音色,变幻莫测的色调,稳定而又平衡匀称的结构,奇妙如梦幻般的连奏和分寸得当的即兴发挥。更重要的是他准确地把握住了作品的结构和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一种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抓住那幽灵一般飞速流动的音符,既不投入过多分量的情感,又不过于游戏谐谑。和当下那种过于滥情或是游戏玩乐般的低俗演绎相比,这种态度使得整个诠释在获得灵性与色彩的同时,仍然保持了一种高高在上的权威和冷傲,让人在聆听时不仅从演奏中获得了最大程度的美的享受,心中又充满了敬畏。

不知为何老米选择了拉四这部晦涩难懂但实际上非常伟大的作品。跟你说,老米确实让你听懂了这部艰深晦涩的作品。在演奏中,老米把重心更多地放在对这部规模很大的作品宏观结构的把握,而没有过多地对音色进行雕琢,因为毕竟大型作品结构的勾勒和建构是最重要的因素。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中美丽的音色仍然让大多数演奏家望尘莫及。当然,老米的演奏是已经意大利化的Rachmaninoff,似乎俄罗斯式的悲情少了一些,但其中悠长婉转的句子,雄浑有力的气势,坚实合理的结构,超然恢弘的孤傲和说一不二的霸气,仍然使得这个版本成为不二的权威版本。

9.海顿第四、第十一号协奏曲,斯图茨指挥苏黎士乐团,EMI CDC 7 49324-2

长期以来Haydn古钢琴协奏曲的艺术价值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他那不计其数的交响曲和室内乐,但提起他的钢琴协奏曲人们总是武断地认为那是些没什么意思的小东西。可是老米的这张唱片会改变你的这种看法,虽然从“Total playing time”上看并不那么实惠,但演奏上却是神品,值得细细地品味和研究。也正是老米神奇的演奏,让我们真正领悟到了海顿钢琴协奏曲的价值所在,才真正给了这些作品公正的评价。

本人第一次听这张唱片时首先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不是老米录制这张唱片时使用的钢琴做了什么结构上的改造,否则怎么能发出如此鲜亮活泼又精美雅致的类似大键琴拨奏的声音。后来得知钢琴还是那样,一切都来源于老米那双神奇的大手,老米高超的音色控制能力确实是不服不行。快板乐章那类似于大键琴拨奏的音色精美无比,成熟的节奏控制,合理的结构布局,最精妙的是那如歌的连奏和机敏的断奏的迅速切换和设置,雍容华贵间仍不失幽默的闪现,轻快的跳跃间却见成熟与稳健。

慢板乐章中,歌唱的音与音之间轻重和色彩精妙对比的不断转化,不焦不躁的节奏控制和舞蹈化效果从不同角度构成了精致与华贵的完美诠释。进入第三乐章,幽默快速的音符跳跃起伏,在音符的游戏中尽情展现着老米那冷峻的外表下隐藏的一颗真挚善良的童心。


Michelangeli解析

在领略了老米演奏的那让人着迷的奇特魅力以后,我们总是会反问,老米演奏的过人之处究竟是什么??是他演奏中的什么东西征服了我们,让我们放下了所有的挑剔??又是什么神秘的力量,赋予了老米的演奏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笔者不是从事音乐理论研究的,没有那么深厚的理论水平,只能从一个外行人的观点对老米这一钢琴演奏史上的奇迹做个粗浅的剖析。我觉得,这要从表象和本质两个层次来解释。

从浅的表象层次上来说,老米实际征服我们的是他对作品中的无数细节精致到极点的处理,他常常要为一个乐句的表达,坐在钢琴边冥思苦想一两个小时。从这点上来看,他对音乐的叙述与表达无疑是刻意和非即兴的,但奇怪的是我们在领略到对一个作品的精雕细凿之余,却感觉不到肤浅的炫技或是做作的斧凿之气。

其中的原因大概在于老米虽然把无数细节处理的异常精致,但他并不单单着眼于细节的处理,他对作品整体结构架构的考量同样深刻而出色。也就是说他演奏时把整个钢琴乐曲的格局和轮廓勾勒的很清楚,他在呈现每个音符的细节之美与勾勒全曲整体结构之间保持了微妙而至关重要的平衡,并且将“一种相当现代的感受与一种垂老久远,带点腐朽气氛的浪漫情愫融汇起来”,因此整个音乐听起来无比美妙。简单地说,老米因为把细节的精致之美和整体结构的深刻考虑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由此才达到了别的钢琴家呕心沥血也难以达到的水平。

在表象层次上还有一点是老米成功的秘诀,就是出色的音色控制能力。对于钢琴演奏来说,音色控制是老生常谈了,但真正能把这一问题在演奏中解决好的演奏家实在是不多,老米应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老米在音色控制上的过人之处既得益与早年恩师的指点和学习小提琴的经历,更来源于他对钢琴音色的独到思考和深刻理解。老米一生都对小提琴富于歌唱性的美妙音色非常着迷。他声称他毕生希望达到的是在钢琴上能演奏出“小提琴和管风琴结合之后的音色”。正如有评论家所说的“米凯兰杰利与其他钢琴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从不在键盘上发力敲击琴键,而是用他那一双大手去营造一种柔软圆润的旋律线条和丰富多变的色彩层次,发掘出钢琴音粒流畅而微妙的弹性内质”。

加拿大著名钢琴演奏家Gould说过,他之所以不喜欢音乐会演奏,就是因为当他面对观众就会不由自主地在演奏中掺杂进一些取悦观众的媚俗成分。这一点上老米是任何演奏家也比不了的,在演奏中总是只考虑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他演奏的时候从来都是没有观众,而只有音乐与他自己。上音乐会,他永远只会礼貌地向观众点头致意,面部却从没有一点笑容。他说:“当我坐在钢琴前,我是身处一种迷失的状态,我思考的只是我所演奏的作品,钢琴所发出的声音是我心灵运作的产物和智慧的结晶。至于有没有观众在那里听,这和我没有丝毫的关系。”他永远只为自己演奏,丝毫不去顾及观众或者是评论家,他心中只有音乐,除此之外空无一物,是个彻底的惟艺独尊的钢琴大师。

因此,从深层次上讲,老米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以极静的心态应对一切的气质,才为老米提供了特有的细节处理和整体考虑的可能,才给了他对音色精雕细刻的空间,才真正成就了他在演奏上的非凡造诣。他的演奏,总能感受到他那种对尘世的一切都不屑一顾的沉着,他的音乐始终保持着一种如上界一般的高高在上的冷傲,这种冷傲始终保持着着我们与他音乐的距离,也使他的音乐更具令人敬畏的神圣感,也使得他的音乐永远不可能被庸俗化,不可能被炒作变味。而他这种不屑的冷傲就源于他心中那种什么也左右不了的静。

确实,当我们真正深入到老米的演奏之中去,我们总会不住地叹服,最初叹服的是他美伦美奂的音色,精致到极点的结构,如梦如幻的悠远意境。而当我已经对这一切都习以为常,当我们剥去一切美丽的外表,真正让我们叹服和感动的正是老米演奏中这种空无一物的冷峻和宁静。他演奏有一种天高月远,在透明的深邃夜空中的清冷意境,他出色的控制力使得对所有音乐的处理都变得冷静,在冷静中揭示无限深远的可能性。

米凯兰杰里的演奏过滤了那些廉价的情感冲动和一切哗众取宠般的油腔滑调,他的演奏回归到了一种最本真最纯净的演奏,回归到纯粹的音与音之间关系的表达,从而最终上升到一种充满深刻的哲学化逻辑思考的层面,成为一种悠然于尘世之外的纯粹精神化的产物。实际上他就是一个以钢琴表达自己深刻逻辑的哲学家。他自己好像总是“超然在音乐所构成的逻辑关系之外,孤傲地对待自己所构筑的音乐逻辑之外的一切”,但事实上他的逻辑确实有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力量,使你只能无条件地接受,不自觉地被征服。

同时,和老米神奇的演奏一样著名的,就是他那古怪的脾气和性格。他对钢琴的音色出奇地挑剔,挑剔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他经常不顾观众的感受临时取消音乐会,任意改变甚至中断演出的日程安排,中途停止录音等。因此在音乐评论界和广大乐迷中留下了“古怪孤僻,反常乖戾”的名声,甚至他的高徒Pollini,Argerich都与他格格不入。可是他真的有那么怪吗?老米过于怪癖,过于我行我素,是为了使自己神秘化吗?“对我们这些被消费时尚崇坏了的听众来说,米的存在显得像是一个冒犯。”实际上,老米一切的反常举止都来源于他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和对艺术极端负责的态度:每一次演出结束,即使观众为之迷醉倾倒,好评如潮,他仍要自己和自己较劲一般地挑出自己演奏中一大堆的毛病。尽管这些毛病在别人看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他却固执己见,闭门思过,苦思冥想。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他才出现了前面所说的种种反常的举动。可说到底我们最重要的是聆听他的音乐,至于其他的一切,为什么我们不能宽容一些呢??

乐评中常用“无人”来评价老米的演奏,听他的演奏,听到最后是一种“无人的境界”,好像米凯兰杰里退隐了,只剩钢琴自己在独自歌唱。我想,这“无人”大概是一种至纯至真的透明世界,一种至善至美的崇高意境,没有任何观众与听众,也没有尘世,只剩下那种宁静悠远的美丽音色构成的纯净世界。正是在这样的“无人”世界里,他的琴声昭示了那么一种深邃的永恒。

人们常常喜欢津津乐道于德国钢琴演奏家Backhaus是一位“纯粹的钢琴家”——他从不著书立说或者是校订乐谱,从不客串拿起指挥棒,从不从事伴奏或者是室内乐演奏,他生活严肃,一无任何匪闻,一生只专注于音乐会的钢琴演奏。可我们仔细想想,老米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纯粹的钢琴家”呢,在他身上,同时活着一个艺术至上的完美主义者,一个拉丁贵族和一个现代隐士。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演奏家,一个音乐哲学家,一个艺术的圣徒,一个永远存在于所有爱乐者精神之中的泰坦巨神。



尾声
1990年,米开兰杰里在伦敦举行了他的最后一场音乐会。

1995年6月12日,米开兰杰里在瑞士洛加诺逝世。依照他的遗嘱,他逝世的原因和确切时间都没有向外界公布。他被安葬在市郊的一座小教堂中,墓地上没有墓碑。

从此,天堂变的更加美丽,人间却变的更加索然无味。

每次聆听他的录音,我似乎总能听到那来自云端的冷冷的声音:“一个艺术家在传达他的音乐理念之前,必须先面对自己,先认识自己,只有这样他才有资格出来演奏音乐。”

搜索相关文章-搜索结果↓
Copyright © MOONPIANO.COM. 豫ICP备11007006号-1 Powered by FZG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