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目前位置:文章首页 > 月光原创 > 聆听大师
        
聆听大师
Date&Time:[ 2006-8-29 1:36:21 ]  Hits:[ 494 ]
中学时的练笔:

——记2000年10月4日柴科夫斯基作品音乐会

      昨晚,我在北京音乐厅欣赏了一台柴科夫斯基作品音乐会。这是很高水准的音乐会,演奏了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两部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由最负盛名的吕思清和孔祥东两位世界级大师分别担任独奏。

      音乐会很受观众青睐,全场一千多座位座无虚席,甚至有买不到票的热情听众宁愿坐在两侧的台阶上“聆听大师”。大师的演奏确是美妙绝伦,令人陶醉,名不虚传。吕思清先生的小提琴曲清新隽永,时而宽广欢畅,时而婉转悠扬。在那无比细腻娴熟的柔弦和运弓中,似乎乐曲已不是从提琴的音箱发出,而是从吕先生的心扉传来的一缕不断的歌声,真挚、动听,歌唱着青春与生命。

      全场的观众——有刚刚懂事的孩子,有爱好音乐或正在研习乐器演奏的学生,有在百忙的工作之余赶来的人,有满头银发不辞劳苦而来的老人,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人人都在“聆听大师”。但在绝大多数观众都在凝神聆听时,断断续续地有咳嗽声混入乐曲中,寻呼机和手机的“乐曲”也有两次与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协奏”;还有个别观众似乎“身在曹营心在汉”,买站票入场后并不甘心,张望到一个空座位便迫不及待地在乐曲声中从其他观众面前弯腰蹭进去;有个小孩子几乎整场音乐会都在摆弄他的望远镜和照相机……

      听到、看到这些不和谐的点缀,我感到厌烦和扫兴,有颇为不解:人们究竟在“聆听”什么呢?“聆听大师”。不错,人们是在聆听柴科夫斯基、聆听吕思清、孔祥东,但说到底都是在聆听乐曲。乐曲的创作者、演奏者和听众共同完成了乐曲,演奏者用心灵诠释出的乐曲需要听众用自己的头脑和心灵去捕捉,去碰撞,与自己的情感、思绪相结合。只有这样,音乐才能给人以享受,人们才能从中得到精神的陶冶。遗憾的是,音乐厅中有一些观众只是用眼睛看,耳朵听,心却不专注于音乐。乐曲一结束,也便酒肉穿肠过般地逝去了,去了声波对耳膜的冲击外没留下什么更多的感觉,唯一可能的反应是使劲鼓掌要求加演。

      中央音乐学院一位教授对“音乐”曾有这样的感悟:“真正的音乐,不是伴随其他动作进行的。真正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时间一去它就消失了。只有用心去与它交流,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也才能领悟到它的价值。”我们“聆听大师”,不正是应该敞开心扉地去交流吗?做到这一点,我想人人都能享受到音乐艺术的美。

      有同学曾认为自己听不懂这样的乐曲,并问我是否能听懂。我想这取决于聆听者是否能静下心来自由地去捕捉乐曲,使乐曲渗透到自己的情感中去。很多音乐不止是主题音乐,但都给人巨大的精神享受。记得我第一次在音乐厅听“梁祝”时,还不忘区分四个乐章,不忘回想音乐课本上对“梁祝”表现内容的解释。其实这都大可不必,我是在欣赏音乐,而不是在将书中的解释与乐曲一一核对。听懂音乐,意味着自身的情感最大限度地融入乐曲中,与音乐交融在一起,毫无成见地,纯洁而坦诚地“聆听大师”。

      听,“第一钢琴协奏曲”奏响了。一扇无比庄严、辉煌的大门打开了,展现出一幅辽阔、雄浑而壮美的俄罗斯大地的图画,那是在经历过艰辛的奋斗后瞭望绚丽的大地。时而是一股跌宕起伏的波涛,时而是几只竞相追逐的野兔,转眼一群快乐的人们在舞蹈,一匹骏马在广袤的田野上纵情驰骋,无数美景在眼前掠过,明暗、线条、色彩、棱角交织在一起……

      音乐本是无法言传的,虽是时间的艺术,但我们有时能哼出一段段曲调,因为那令人难忘的音乐已融入人们的情感,只要我们用心去“聆听大师”……

2000年10月5日
搜索相关文章-搜索结果↓
Copyright © MOONPIANO.COM. 豫ICP备11007006号-1 Powered by FZG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