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系列原创文章版权归会员liuyuforever和月光钢琴网所有,未经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抄袭剽窃,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看到了好多朋友谈论音乐的真谛和讨论钢琴演奏的技巧和所谓的基础,但是我觉得好多人都忽视了最为基础的东西,那些真正称得上基础的东西却没有人问津,所以发此贴希望让大家重视一下.
首先是节奏,音乐中最为基础最为简单,而又最变化无穷的就是节奏.中国的学生在节奏方面可以说是极为差劲的,在欧洲节奏是第一课,德国的著名的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就把节奏列为了音乐的第一要素也是音乐入门的第一课.节奏作为音乐的脉搏是以节拍为基础的,尽管用节拍器这种东西有点死板,但是还必须要用,应该用使用整整一年的时间用节拍器练琴,这是绝对必要的,使学生形成比较稳定准确的节奏感,而中国可以说没有人这么做过,有人认为没必要,但是学钢琴有些时候要搞室内乐和伴奏,要是没有这点基本的本事,恐怕什么都做不好,而且这也是衡量业余与专业的分水岭.而节奏的进一步深化,就是要找好节奏的重音位置.以及节奏的张力和力量.这是诠释作品中很重要的要素之一,但是我觉得似乎在国内没有人重视.学生必须能够感觉到重拍的存在,能够感觉到小节线的存在,能够感觉到节奏的变化以及节奏的基本性质(2拍子,3拍子还是4拍子),这都是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音乐家基础中的基础。
听觉的基础训练:音色的分辨能力,以及乐句张力的变化,以及对自己演奏的倾听。这其实都是极其关键的基础,是每个老师训练学生的重点,而多数老师把重点放在了校正手形上了。对于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基本的听辨能力,那演奏就成了一个空话,即使你对音乐再有感觉,也是无济于事,因为你不知道你弹的和你想的是不是有差距,那么就不可能知道自己弹得是真的很好还是很差。那么所谓的音乐就成了一个幻想,一个实现不了的幻想。所以,音乐表达的基本条件就是要知道自己搞出来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技术的控制能力。许多朋友在网上大谈特谈怎么练技术,怎么练音阶哈农,怎么提高技术,确没有一个人愿意去了解技术的基础。技术的基础就是对肢体和乐器高超的控制能力,练习只是将这种控制能力自动化,而且演奏者用于演奏的琴,和练习用的通常不是同一台琴,这是就需要有适当的技术调整,这就需要很好的控制能力。至于技术,虽然门类很多,但是没有控制能力,就是冰冷的机器, 甚至还不如机器,因为机器还可以调试,而没有控制的技巧就是没有根的树,是不可能胜任音乐表演任务的。
良好的细节识别和处理能力,这也是极其重要的。请大家想像一下,一件10元钱的体恤衫和一件1000元的体恤衫的差别在哪里呢?两件都是衣服,甚至样式都是一样的颜色也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从材料,制作工艺等细节上面来看,10元钱的那件可能是漏洞百出,而1000元的确实是做工精美,每个细节上都是用了心的。其实弹琴也是一样。好多作品大家都能弹,比如说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好多人都弹 ,用来考试,比赛,考级等等,几乎去考试,去比赛去考级的学生都能弹下来,甚至有些弹得很“好”,有些学生也觉得,某些演奏家不过尔尔,他们能弹的东西我也能弹,为什么他们是大师,而我们是学生,甚至是业余的呢?这就是10元体恤和1000元体恤的区别。细节这个东西,对于业余的演奏来说不重要。而对于专业演奏者,听的就是细节,这也就是识别专业和业余的途径之一。中国学生在细节处理上太粗枝大叶了,大家都在忙着把音都扒出来,根本每人主意细节的处理,例如不协和和弦的解决,内声部的处理,乐句之间的逻辑性,强弱对比的相对性。
我觉得这些才是真正的基本功,所谓的音阶练习,手指练习都应该建立在这些能力的基础上才会有意义。没有这些基础,纵使乐感很好,也不过是个业余乐手,不可能成为专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