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处:新华网 在天才作曲家贝多芬的诸多轶事中,流传最广的是他在创作生涯巅峰时期拜访其有钱的弟弟约翰的故事。约翰家的佣人在打开奢华宅邸大门时,从银质托盘上取出一张卡片递给贝多芬,上面写道:“约翰·冯·贝多芬,土地的主人。”这位创作了《第九交响曲》的音乐大师读完后提笔在这行文字下写道:“路德维希·冯·贝多芬,智慧的主人。”最近美国音乐研究学者刘易斯·洛克伍德最近出版了一本名为《贝多芬、音乐与生活》的书,剖析了这位西方艺术史上最伟大人物的思维理念。据巴西《阅读》周刊1月8日一期介绍,受有关爱因斯坦的著作的启发,洛克伍德在此书中从史学和传记两方面对贝多芬创作成就进行了分析。洛克伍德的研究要告诉人们贝多芬的艺术灵感是如何产生的,他所处时代发生的大事件———法国大革命、浪漫主义运动的爆发和拿破仑战争等———又如何对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影响。此外,失聪、抑郁、不善同女人相处等缺陷也对贝多芬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有血有肉的贝多芬
那个年代最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去世时,贝多芬刚刚20岁。极具音乐天赋的贝多芬自然被人们认为是莫扎特的接班人。年轻气盛的贝多芬面对责任没有退缩,他选择了直面挑战。之后不少讲述贝多芬生平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将一个孤僻、易怒、饱受失聪折磨的作曲家形象神化了。现在,洛克伍德要告诉世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贝多芬。在戏剧和影视片中,贝多芬从不将作品所有权转让给任何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很关注民众对其作品的反响,关心能否同出版商签署报酬可观的合同,因此他写下了《战斗交响曲》这样效果不错但他本人提不起兴趣的作品。
戏剧影视作品谈到贝多芬就必然会描写失聪如何影响他的创作,如何让他沉浸在一个抽象的世界里,他后期几部有震撼力的作品就是这样诞生的。但在现实中,许多年来贝多芬的听觉一直不是太差,能流畅地演奏自己的作品。他一直在沿着既定的创作目标前行,失聪对他的影响其实很小。
为使这位音乐大师显得特立独行,艺术作品中的贝多芬往往以性格孤僻、难以相处和生活缺乏条理的形象出现。事实上,尽管在个人生活中贝多芬的确有些另类,但在音乐创作上他非常有计划性。他完好地保存了所有作品的初稿,这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音乐天才坎坷情路
在洛克伍德眼中,戏剧化形象背后的贝多芬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对于职业生涯有着严格的规划,并且能执着地追求理想。贝多芬的实用主义作风使他一生都未曾真正坠入爱河,但难以想象的是他竟然能写出《致永恒爱人的信》这样的情书。这封信是贝多芬死后在他的遗物中发现的,收信地址属于他的一位神秘情人。对于贝多芬这位神秘情人的真实身份,洛克伍德同贝多芬传记作家梅纳德·所罗门看法一致:这是位名叫安东尼·布伦塔诺的已婚妇女,同贝多芬在维也纳有一段3年的恋情。但洛克伍德发现布伦塔诺并未在贝多芬生活中占据特别突出的位置。
贝多芬并非因为在爱情中饱受挫折而创造了浪漫主义音乐风。先后多次被诺拒绝的贝多芬爱情经历十分坎坷,他的“情人”不少,但都没能同他走向幸福。终于,贝多芬拒绝了婚姻,因为“女人会分散他的注意力,影响他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创作”。
是智慧而非情感催生了贝多芬的浪漫主义音乐。德国作家霍夫曼对贝多芬独创的新音乐风格评论道:“贝多芬的音乐唤起了恐惧、担忧和痛苦,给人一种无限的渴望,这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精髓。”
对拿破仑赞叹有加
有人将贝多芬的作品看做是法国大革命思想的一种艺术表达,洛克伍德在他的书中认为这种说法有些夸张。洛克伍德眼中的贝多芬对政治兴趣不大,而且每月从贵族手中领取薪金的他很难接受革命思想。
贝多芬十分崇拜拿破仑一世,还为他创作了第三交响曲《英雄》,但这同政治立场无关。贝多芬觉得这位来自科西嘉的英雄人物并非出身名门世家但天资聪颖,这同他自己很像。他调侃道:“如果战争艺术和音乐可以相提并论的话,我有能力在战场上战胜他(拿破仑)。” 不可否认,贝多芬的成就在许多方面超过了他的前辈海顿和莫扎特。相比两位前辈,贝多芬的交响曲、奏鸣曲和钢琴协奏曲更加出色,他的作品直到今天仍然值得专家和乐手反复揣摩。刘易斯·洛克伍德探寻的正是这些伟大作品背后的真人真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