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钢琴学术论坛音乐研讨区作曲家&作品 → 舒伯特藝術歌曲全集(中篇)


  共有125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舒伯特藝術歌曲全集(中篇)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zc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初学者
等级:月光中士 帖子:212 积分:4058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5-5-3 12:54:41
舒伯特藝術歌曲全集(中篇)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6-29 22:17:54 [显示全部帖子]

(聲音)樂音、人聲與阿達利

聲音的合法性與樂音的合理性過程,就聲音發展的歷程來看,是一個頗令人玩味的議題,尤其是在法國音樂社會學的研究學者賈克.阿達利(Jacques Attali,1943-)所作的音樂與社會文化的層面研究中,在《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一書,強調音樂與社會秩序的操縱、掌握、預期行為有著密切而錯綜的互動關係,藝術活動底下是經濟與美學的結合。具此延伸至與整體現代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唱片工業時代,其所造成的種種面相,無疑是一種社會的權力夢幻。而人們在一次次地進入這現實的政治經濟虛幻擬象中翻滾。

音樂表演的一次性完美形變成可複製的音樂罐頭,音樂藝術中的「再現」等於是一種純粹之意識型態,而唱片工業的「再現音樂」才是一種實存的樣態。尤其在樂音與人聲身上,不管人聲音樂呈現的是一種儀式的本質精神氛圍,或是掉落在世俗之間的聲響,樂音在聲音中劃分出一塊神聖性的範圍,而人聲則形成橫跨神聖與世俗間的橋樑。「人」這美麗的情愫,藉由「歌」這項動人的形式中,表達人類對於情感初次關於溝通、傳達的建構。而在18世紀後,以人聲當作最主要出發點的音樂形式,欲使人聲此項「器樂」更顯出其「人性」意味,最後,透過詩與音樂的分立展現,因而出現了藝術歌曲(英:Songs;德:Lieder)此項特殊的音樂形式。

(文字)舒伯特與藝術歌曲

藝術歌曲的形式發展,一直到了德國藝術歌曲的出現,才開始使其有了合理化的生命。其間自莫札特開始,經過貝多芬的初初嘗試,到了舒伯特的發揚光大,德國藝術歌曲藉由浪漫文學詩作的藝術成就,而有著強勁而燦爛的命脈。如歌德的出現就使得德國文學擺脫了英國、法國的影響,有了自己的文學風格和體裁,舒伯特的600餘首歌曲當中,就有70首是取材自歌德的詩作。

其次,藝術歌曲結合了詩歌與音樂之間的完美和諧,以其精簡的結構組成(詩作),簡單的伴奏(鋼琴),加上演出場地的自由度高(室內)而深入一般中產階級的生活中。演唱藝術歌曲成了當時中產階級聚會的小小娛樂,加上詩句淺顯易懂,也因此得以深入民眾之中而得其推展。如《美麗的磨坊少女》中,穆勒的詩歌,即承襲著新浪漫派詩歌的精神,描述著詩人的生活與自然、民族之間的關係。如此貼近生活面向,雖是描寫少年情懷與田園風光的純情詩作,卻可以使人們輕易地揣摩詩歌的情感內心,如此以詩意與情感的雙重結合,加成了聆聽者的無法扼抑的情緒宣洩。

(人聲)主要表現依據

藝術歌曲中的人聲表現,跟早先專注於聲樂線條的美聲唱法(bel canto)不同,也和之前使用數字低音作為伴奏的歌曲不同,更遑論此一般民間的民謠歌曲了。因此在藝術歌曲中,人聲的音色變化是藝術歌曲中主要表現依據。

根據旋律及文字的反應自然地作出風格上的表現,是舒伯特的歌曲中最理想的詮釋法,這些歌曲要求著理想的表演音樂家,文字與樂音的完美結合,使這些歌曲的演唱者必須相當老練、有技巧,也必須比大多數受過歌劇訓練的職業歌唱家更為敏感,尤其是音色及咬字的細微變化,常是樂曲中表現情感的方法學,加上歌者所演唱的音域範圍限制,如《美麗的磨坊少女》,是為男高音演唱而作的,其音色與音域最為理想,而男中音演唱時,則有些歌曲必須移調。

(伴奏)不要只是彈『音』

舒伯特的旋律創造永無窮盡,風格無限多樣,更不用說是充滿著顯著的和聲色彩及大膽的調性對比,舒伯特導致了一場鋼琴藝術歌曲的革命。對於歌曲伴奏的技法及表現有其藝術上的見解的英國伴奏家莫爾(Gerald Moore)說過:「在真正好的樂曲中,伴奏家的才華會自然流露出來,他必須注意主奏與伴奏聲部之間恰到好處的協和關係。」因此,伴奏在舒伯特樂曲中的份量與歌者間是難以比較的。

莫爾在多年的伴奏生涯中,認知:「伴奏家必須有超脫世俗斤斤計較的高貴心靈。這是一個認知上的不同」,而且嘲笑「音樂會主事者常認為伴奏家的地位遠不如獨奏家來的重要,甚至比不上衣帽間侍者對於音樂會的貢獻。」在某種吊詭上,這些言詞都好似一般人的基本成見,但他說道:曾經有位偉大的歌唱家在莫爾彈奏一首看似簡單的歌曲時對他說:「不要只是彈『音』。」,「請在音符之外,給我些其它的東西。」

「好的伴奏是不跟的」,由此,伴奏者在藝術歌曲中的地位,是難以看輕的。

(美學)讀巴特(Roland Barthes)《神話學》的小雜音

結構主義符號學家羅蘭.巴特在其《神話學》一書中,曾在某段篇章中表達他對巴黎當時音樂詮釋表現的看法。他說要給法國男中音蘇才(Gerard Souzay)一點教訓,其主要的理由是:「認為其演唱發聲的方式,足以說明整個音樂文化中布爾喬亞藝術的主要特徵,而這種藝術基本上是描述體貌特徵的,它不斷強化的不是感情,而是感情的符號。」

站在一個文化觀察者的角度,巴特以其反小資本階級美學來解釋人聲演唱的附載,把音樂表演中的藝術歌曲表現作為其現代神話研究的媒材,其出發點並無失誤。但藝術歌曲的演唱牽扯著文字、聲音、鋼琴、人聲,四者交互相疊而產生。巴特認為,這種「意圖的同義疊用」,同時窒息了文字和音樂。聲樂家演唱文字符號,文字當中的裝載,已經裝載了豐富的意象了,在加入了聲音(音色)的詮釋,音樂的牽引,使所言「窒息」即是巴特對於樂音本體純粹性(抽象化)的具體思維。

巴特宣稱:「音樂一如包括文學的其他藝術一般,其藝術表達的最高形式是在於字面性。……所有形式都應當趨於抽象化。」又說:布爾喬亞藝術總是把它的消費看得很天真,以為一定要替他們做好準備工作,並過分指示意圖。可笑的,是如此地來自於布魯喬亞階級(看看那些聲樂作曲家,都是布魯喬亞階級的)而蘇才的演唱詮釋法則所依據的誇張劇情戲精神,正是布爾喬亞階級的一項歷史收穫。

音樂的真實可能是呼吸的、韻律的,而非語音的。巴特的解析,具有著現代主義式的冷峻精神,以他的立場來看,某些業餘者以及更好的專家,懂得找尋所謂音樂文本之整體字面性意義:例如李帕第(Dinu Lipatti),能在音樂中做到不添加任何意圖,他們相信音樂中直接有決定性的材質。這是巴特的理想,但在人聲表現的戲劇形式(歌劇),或者單指藝術歌曲而言,音樂的體貌意義(音色)或許是其演唱中心,聲音的純粹依附著多層附載(種族、語言、歷史等……),聆聽者角色之易位(整體世界化之趨勢),「神話」或許不該定義在體貌特徵,而是該看待傳媒等特徵吧。

(唱片)

成立於1980年的Hyperion公司,發行這一套37張的舒伯特藝術歌曲全集。延續了14年的時光(從1987年發行到2000年),而由葛拉罕.強森(Graham Johnson)親自擔任這37輯錄音的鋼琴伴奏,無愧的伴奏家莫爾曾將自己寫滿筆記的琴譜贈與強森,望他繼續為舒伯特的歌曲伴奏效力。而這一套發片計劃,無疑是其成績表現,並一反費雪狄思考/莫爾的演唱/演奏式權威,而以伴奏者權威的身分出發,所呈現的整體特質也呈現出某種單純而強烈的聲音特徵(鋼琴),歌者則在適合其性的歌曲中,找尋最佳的演繹歌曲來演唱。如此一來,歌者不必為賦新詞強說愁似地演唱超齡心境的詩歌,其所呈現的結果是一種完整的體貌特徵(演唱、伴奏隨著文字而變)。

14輯是由漢普森(Thomas Hampson),所演唱的,近年來漢普森由歌劇唱角跨足藝術歌曲的市場,磁性的美好聲音雖有著良好的聆聽享受,但卻有時讓人感覺過於老成而不自在;第15輯是得到企鵝評鑑三星帶花殊榮的馬格莉特.普萊斯(Margaret Price)的演唱,此張歌曲選出舒伯特有關「夜」的主題的歌曲。普萊斯的演唱高貴、清新而抒情,餘音嫋嫋,久久縈繞不去。而這張專輯所收錄的歌曲都是較為早期的歌曲,首首都綻放出無人能及的抒情光芒。

16輯是湯瑪斯.艾倫(Thomas Allen)的演唱,艾倫是英國歌壇的老牌男中音,其演唱事業迄今超過三十年。艾倫演出舒伯特改編自詩人席勒的詩詞,敏銳的洞察力下,音樂隨著生動的節奏語法而流動,此種詮釋意味展現出艾倫獨特的個人魅力,此種魅力在戲劇化的因子浮動下,艾倫演唱出歌曲中的血肉,猶如一位傾注生命展現的歌者形象。第17輯由花腔女高音波普(Lucia Popp)演唱,此為生前最後的幾次錄音之一,專輯中演唱舒伯特在1816年間所創作的歌曲,而其演唱宛如秋月飛花,波普的輕盈音色,使歌曲演繹處處詩意,令人無限傷感。

18輯的「應詞歌」(曲調反覆歌曲、但歌詞不反覆)專輯,由莫札特男高音許萊亞領軍,許萊亞的演唱自有其動人詩韻,在此,輕描淡寫了一番,便泛出了濃濃詩意,絕對是出入門的甜點小品。第19輯的費莉西悌.蘿特(Felicity Lott)詮釋「花、星、風」之相關歌曲,蘿特之纖細高音,碰上以旋律美感為唱頌基準的舒伯特,如此碰撞,產生猶如「花」一般的細緻夢幻。

202224輯是以舒伯特樂集「舒伯特黨」(Schubertiad)為基準所收錄的專輯,共有多人演唱(主要都是年輕新生代),詮釋這些寫作於1815年(2022)及歌德詩集(24)中的歌曲。所謂的「舒伯特黨」是指舒伯特黨在神學院中結識的好朋友。這些歌曲,呈現出輕快與活潑的多種面向,〈野玫瑰〉、〈魔王〉、〈天鵝之歌〉等歌曲,皆此時所作。

21輯的艾提拉斯.瑪提斯(Edith Mathis)則全是出細膩與自然素樸的歌唱,搭配適合其性的琴音,可謂是相當和諧均衡的一張專輯。第23輯的克里斯多夫.普烈家迪恩,則有著較為沉穩而自信的演唱。而第25輯,即是在1996年獲得了留聲機大獎「最佳聲樂獨唱」部分的專輯。由年輕的英國男高音伊安.波斯崔吉(Ian Bostridge)所演出,他的演唱非常深入,對歌詞的意涵以及德文詩句的韻腳都處理得非常細膩。他的演唱特質就像自己是一位詩人,會使聽者經尤其聲音而細細咀嚼歌詞的每個細節,沒有接受歌劇式的聲樂訓練使得他的聲音有著青澀稚嫩的情懷,頗適合此部連篇詩作《美麗的磨坊少女》的演唱,也因此使他的此張錄音,一時間洛陽紙貴,在市場中被搶購一空。(待續)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