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勋伯格·阿诺尔德(Schoenberg,Arnold 1874-1951) |
|
|
|
Date&Time:[ 2005-2-26 1:32:30 ] Hits:[ 512 ] |
|
|
|
|
奥地利作曲家,20世纪音乐巨人之一.主要依靠自学成才,一度随亚历山大·冯·策林斯基学习对位.1899年作《净化之夜》,1900年着手创作《古列之歌》,但直到1911年才完成.1911年至二十年代,执教于柏林和维也纳.1933年因纳粹谴责其音乐"颓废"(他是犹太人)而前往美国,定居加利福尼亚.1907年前后,他自己承认的"内在冲动"下,从充分掌握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的早期作品,转入一个试验阶段;创作如《钢琴曲三首》op.11(1909)、为斯蒂芬·格奥尔格的《空中花园录》中十五首诗谱写的歌曲op.15(1907-1909)、《管弦乐曲五首》op.16(1909)、独角音乐话剧《期待》op.17(1909)、配乐戏剧《幸运之手》op.18(1913)以及用阿尔贝尔·吉罗的《月光下的彼埃罗》中诗歌为朗诵唱与乐器谱写的歌曲二十一首op.21(1912).这些引起极大争议的作品向着一个技术目的前进,这种技术到1921年左右初具规模,即"十二音作曲法"的原则(参见twelve-note system),主要是回到复调音乐,作曲家认为十二音作曲法是提高,是走向"更高更好的秩序".这种秩序的作用特别明显地表现在1921-1933年间写的作品里,包括钢琴作品《小曲五首》op.23,《组曲》op.25,七件乐器和低男中音的《小夜曲》op.24,管乐五重奏op.26,第三弦乐四重奏op.30和《乐队变奏曲》op.31. 在美国写的许多作品回到比较传统的曲式和调性原则(实际上,他一直认为"无调性"一语用词不当).《G大调弦乐组曲》(1935)是自从第二四重奏(1907)以来的第一部有调号的作品,第二部是《管乐队主题与变奏曲》op.43(1943),翌年改编成乐队曲op.43b.最后阶段最突出的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op.36(1936),第四弦乐四重奏op.37(1936),将拜伦的诗谱写成钢琴、弦乐和朗诵的《拿破仑颂》op.41(1943),钢琴协奏曲op.42(1943),弦乐三重奏op.45(1946),以及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的《华沙幸存者》op.46(1947).歌剧《摩西与亚伦》尚未完成便去世. 勋伯格的最杰出的学生为阿尔本、贝尔格、安东·冯·韦伯恩和贡·韦勒斯.他的《和声学》(1911;亚当斯的英译本,1948)是当代最重要的和声论著之一;他的《和声的结构功能》汉译本(茅于润译)1981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另撰有论文集《风格与思想》(1949)和《作曲基本原理》(1948;吴佩华的汉译本1984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他还擅长绘画,1907-1910年间作大量画幅,其中有不少为自画像.1951年7月13日死于洛杉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