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梁荣超先生
以前有个朋友问我:“我看过很多中外古今的游记作品,像《徐霞客游记》、柳宗元的《钴鋂潭西小丘记》和《小石城山记》、苏东坡的《石钟山记》和《前后赤壁赋》,拜伦的长诗《哈罗尔德游记》等等,都是绝妙的文章,徐霞客的游记更研究山川地貌形成的科学研究资料,现代作家的游记更是“汗牛充栋”,多不胜数,他们有的走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有的远涉重洋,游览了外国的名城胜迹写成文章,这些文字都给人们一种高度的享受,使你好像身历其境一样,外国作家这一类文章也不少,那么,所谓“音乐游记”是不是像文学那样的呢?”我的答复是肯定的,但我强调在方式上有不同之处。一个作曲家在游历了一个地方之后,把那里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用音乐表现出来,当然他也可以像文学那样,在作品里掺杂了个人的感情,不过他却不能像作家那样大发议论,评古道今。因为音乐不同于文字,不能具体地表达一种见解,或者感慨之类的东西。 下面我将举例说明“音乐游记”的种种有趣现象。很多音乐爱好者都知道,门德尔松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不愁吃穿,学习条件优裕,据说他家里还拥有一个小型乐队,他的生活道路是平坦的。尽管他的音乐有很多优点,例如完美的曲式结构、典雅的气质和浪漫的感情,丰富多变的和声,高超的作曲技巧,这些因素都使他成为一个优秀作曲家。但他有一个弱点,就是音乐的内容不够深刻,不像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经受过生活的磨难,在音乐作品中多多少少能反映时代的面貌,这一点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里是比较欠缺的。不过,有一个因素帮助他弥补了这个缺陷。从1829年他二十岁开始,他到欧洲其它国家旅游,其中包括英格兰、苏格兰、意大利、法国等地方,这一系列的旅游,使他从狭小的生活圈子里跳出来,投身到广阔的天地中去,他的眼界开阔了,人生的阅历增加了,这大大地帮助他在音乐创作上写出精彩的篇章。 1829年8月,门德尔松到了苏格兰,在当地西海岸赫布里底格群岛中的斯塔法岛上,游览了有名的芬格尔岩洞。据说这个岩洞在海边,有三十米高,宽七十米左右,洞底整年被海水掩盖着,洞里的光线很暗,但回声却大得出奇,洞里立着很多天然的石岩柱,像一座大得出奇的管风琴,洞穴的外面就是茫茫大海。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海水在岩洞在轻轻地拍打着,会产生好听的音响。但在刮大风,浪潮翻滚的时候,海水冲击着岩洞和石柱,会发出轰隆隆的巨大声音,在周围好几海哩之内都可以听到,真是一个天然的游览胜地。门德尔松游览了这个岩洞之后,得到很深刻的印象,于是着手酝酿写一首作品表达自己的观感。不久,他就写出了一个主题,跟着,门德尔松就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着手创作了一部管弦乐序曲,取名为《芬格兰岩洞》,又名《赫布里底序曲》。第二年即1830年,门德尔松了罗马,就在罗马完成了这部作品。在乐曲里,你可以听到那不平静的海浪冲打着那些岩柱,海鸥在天空中飞翔,海风在呼啸,当海风强劲的时候,汹 涌的浪花发出一片喧哗的声音。 门德尔松在苏格兰的游历,可以说是大有收获。除了《芬格兰岩洞》之外,他还写了有名的《苏格兰交响乐》。可能苏格兰这个古老的国家给他的印象太强烈了,他又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当他游览斯图亚特城堡时,听到了关于英国16世纪伊莉莎白一世在位的时候,苏格兰女王玛利亚·斯图亚特被处决的悲惨故事。加上当地古旧的城堡,荒凉的教堂废墟,使到这次游览增加了神秘而又悲哀的气氛,于是门德尔松在脑袋里响起了一个严峻而温柔的音调,它便是日后门德尔松写作《苏格兰交响乐》的主题,它充满忧郁的情绪,但又具有苏格兰舞曲的特点,同时又有一种沉思冥想、深沉的梦幻色彩。整部作品都洋溢着苏格兰高地的民间格调,尤其是那些管乐器和风笛的音响,还有作曲家那心潮起伏,发思古之幽情,引起一个又一个的波澜。 门德尔松是在1830年到意大利旅游的,意大利明媚的风光使他心情非常兴奋,也非常舒畅。因为门德尔松自小在德国的北部长大,那儿气候严寒,春天夏天的时间并不很长,现在突然来到充满阳光的南欧,蔚蓝的天空像透明一样,碧蓝的海水,芬芳的橘子花,古罗马的废墟,几乎把门德尔松的心都化开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人,就算你多么早熟,也会被这充满音乐的国家深深地吸引、深深地陶醉。还有那色彩缤纷的民间节日,狂欢的舞蹈和迷人的意大利歌曲,这些都会使一个作曲家不可抗拒,注定要融化在它里面。于是,门德尔松立刻在心中升起了许多明朗欢快的旋律,一首新的交响乐又在头脑里酝酿开来了。欢快音乐无疑是门德尔松最喜欢,也最善于表现的,这在第一乐章里发挥得相当完美透彻,而第二乐章又写得多么悠闲而甜美,典雅的旋律透露了意大利迷人的风光。有人认为这乐章表现了罗马等城市进香朝圣的人群,他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在前进。但我不同意这种解释,虽然这个乐章有点像进行曲,但我认为更像一首缓慢的民间舞曲,何况在那优美的曲调里,那里有什么宗教虔诚的味道呢?这世俗性的音符、乐句都在敲打着你的心弦,使你产生共鸣,使你陶醉。而第四乐章更把你带到一个狂欢的节日场面里,这是一首萨尔塔列罗舞曲,流行于意大利,和塔兰台拉舞曲一样,成为意大利民间舞曲的代表。据说萨尔塔列罗舞跳起来十分刚健有力,男女成对表演,手和脚的动作都很激动。门德尔松在意大利游览期间,多次目睹了这种兴奋而激烈的舞蹈场面,于是他就以这种典型意大利舞曲作为这部交响乐的结尾乐章。门德尔松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音乐也如其人,无处不显露出温柔而纤细的特色,有人认为这一首萨尔塔列罗舞曲在门德尔松作品中是少有的,它似乎越出了这位作曲家的性格,表现出不平常的面貌李斯特是匈牙利民族音乐的先驱者,从他的生平来说,六岁开始就以一个音乐神童的形象出现。他东奔西跑,从师学艺,九岁就上音乐会舞台,演奏技巧艰深的钢琴作品(包括协奏曲在内)。以后他在奥地利、英国、法国、德国等大城市活动,不单单以钢琴家身份出现,而且还是一位惊世骇俗的作曲家,他因为弹钢琴弹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的作品自然也需要高超的技巧才能应付得了,听的人也为这些超乎常人的乐曲而感到兴奋莫名,甚至到了目眩神迷的地步,据说有些贵妇人还因此昏厥过去。在私人生活上李斯特可以算得浪漫不羁,1835年他和玛丽·达戈尔特夫人同居,双双前往瑞士的日内瓦居住,除了演奏钢琴、作曲,还在那风光明媚的千湖之国里尽情遨游,以后又多次到意大利旅游,演奏和作曲。瑞士和意大利美丽的山川、纯朴的风土人情、灿烂而深远的文化滋润了这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于是他陆陆续续写出了瑞士和意大利之游的作品。这部作品被李斯特加上《旅游岁月》的标题,共分三卷,一共有26首钢琴曲。但据匈牙利布达佩斯音乐出版社在1976年发表的版本来看,这部《旅游岁月》实际上不止26首钢琴曲之外,还有附录的《旅游集》,内有3首《印象与诗歌》和9首《阿尔卑斯山花的旋律》。不过,后来有些版本上把这些附录的曲目都略去了。第二卷《意大利游记》一共有10首钢琴曲,在布达佩斯音乐出版社的版本里,还附有初版时发表的4首《威尼斯与拿坡里》,但现时通行的版本这4首却改成只有3首。《旅游岁月》钢琴曲集的第三卷是《补篇》,有7首钢琴曲。这部宏大的钢琴集假如全部演奏,需要三个多小时。因为从1835年李斯特24岁时开始创作,以后断断续续地写,一直写到1877年李斯特66岁时才大功告成,时间跨度足足有42年之久,真可以称它为一部马拉松的音乐创作。当然,这部《旅游岁月》钢琴曲集不是等到全部写成才发表的,李斯特一面演奏它们,一面给乐谱商人以单篇的形式出版,其中还经过很多增加和删减以及改写,其工程之浩大,是比较少见的。 正如这部钢琴曲集的标题所提示的那样,《旅游岁月》是一连串的回忆和实录,用音乐游记形式来表达,内容真可谓洋洋大观,丰富多采。但是我们的篇幅是有限的,如果要把这26首钢琴曲都一一介绍,那恐怕又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音乐解说了。俗语说“窥一斑而知全豹”,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曲目阐述一下,就可以从中领略到李斯特这部音乐游记的风采。 在第一卷《瑞士游记》中的第二首《在瓦伦斯塔湖上》。瑞士素有千湖之国的美称,那儿有很多湖泊,仪态万千,使人流连忘返。在这首乐曲的钢琴谱的扉页上印有英国诗人拜伦的几行诗:“你千姿百态的湖水,我在这荒野的世界上对你仔细端详。以你的宁静,使我警醒。你清澈的泉水向上喷涌,你是使人忘却人间烦恼的湖水。”根据陪同李斯特在瑞士一道漫游的达戈尔特夫人的回忆,她认为这首乐曲有一种暗淡的和声,刻划了湖水的叹息和荡桨的节奏,听了这乐曲所表达的乐思,使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据说瑞士的日内瓦的确是一个很美丽的城市,它不单止有很多湖泊,还有很多名胜古迹。每当傍晚时分,教堂深沉的钟声在这个宁静的城市上空回荡,使人感到一种闲暇安逸的感觉。在李斯特的钢琴曲 《日内瓦的钟声--夜曲》里,就作了非常美妙的描写。这首乐曲是《旅游岁月》第一卷《瑞士游记》里的第九首,是李斯特在日内瓦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读了拜伦关于日内瓦钟声的诗篇以后得到灵感而写成的。也有一说是达戈特夫人为李斯特生了一个女儿,李斯特感非常幸福,在平静的钟声中为女儿而祷告,因此乐曲充满虔诚的感情。 意大利是欧洲南部一个风光明媚的国家,李斯特先后几次到那里游览、演奏和创作,而最吸引他的莫过于水城威尼斯了。这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无数的小河纵横交错着,由一些名叫贡多拉的小船担任交通工具,小船在一栋栋古色古香的屋子之间穿行,在许多桥底下往返。不论清晨,或者是艳阳高照的白天,满天红霞的黄昏,星月交辉的夜晚,都给人一种诗意般的情调。再加上意大利人天赋的歌喉,划船的船夫美妙而甜润的歌声,使这座很具特色的水城充满了迷人的力量。而威尼斯船歌就成了很有名的曲体,很多作曲家都有这样的作品。在李斯特的《旅游岁月》第二卷的附录中有一首《威尼斯船歌》,它有一个副标题《贡多拉小船上的金发女郎,骑士彼鲁契尼之歌》,是李斯特在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像大部分折船歌一样,左手的低音部分弹出了划桨的节奏,右手弹出了迷人的旋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