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梁荣超先生
上期我谈了门德尔松和李斯特有关音乐游记的作品,他们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去外边游历,所写的作品都是“有感而发”那一类。捷克作曲家安托宁·德沃夏克到美国去可以算是游历,但主要任务是去开拓美国的音乐教育工作,因为他从1874年获得奥地利政府的作曲奖之后,已 大学及捷克布拉格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并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任教,作为一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的德沃夏克,更是名声传遍遐迩。当时美国正值建国时期,百业待举,本身尚未有像德沃夏克那样德高望重的人材,而它有的是金圆,于是往往从文化深厚的欧洲延揽专业人士为它所用。经过一些人士的穿针引线,一旦时机成熟,自然水到渠成,结果是美国出重金礼聘他到彼邦执教。 上德沃夏克从1892年9月起到1895年4月止,受美国纽约音乐学院的聘请担任院长的职位,在这三年当中,他在美国创作了好些作品,可以归入音乐游记之中,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E小调第九交响乐》,也就是所谓《新世界交响乐》,其他如《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和《F大调弦乐四重奏--美国》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里写成的。在这些作品里德沃夏克一方面表现了对这个新大陆的种种印象,一方面又流露了对家乡的思念。当一个文学家或作曲家到了一个新的国度里,自然会对那里的传统文化、民族性格、风土人情、山川名胜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这些感受当然会自然而然地在他们的作品里反映出来。德沃夏克刚抵达纽约就受到那繁忙喧闹的现代都市、紧张的生活节奏所影响,这些都明显地反映在《新世界交响乐》的第一和第四乐章里。而那著名的第二乐章《广板》则是受到美国诗人朗弗罗的长诗《海华沙之歌》的传奇色彩所影响,尤其是其中的《森林中的葬礼》一章,直接表现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史诗般的情调。说起来也奇怪,这一章的广板在音调上有强烈的印第安人五声音阶的结构,在感情上则暗中流露了一种思念故乡的情绪,难怪后来有人以这个乐章的主要旋律配上歌词,改成一首歌《念故乡》。从这些线索来看,我们要体会德沃夏克在美国的亲身感受,那就不难了。所以,把《新世界交响乐》和其他同性质的作品作为他在美国的音乐游记也是顺理成章的。 上说起格林卡,凡是音乐爱好者大都知道他的名字,有人推崇他是俄罗斯交响乐之父,就是说,在格林卡之前,俄罗斯也有一些杰出的音乐家、作曲家,像阿里亚勃耶夫、瓦尔拉莫夫、古利列夫等,但他们的创作范围只限于声乐的抒情曲,不能算入交响音乐的范畴。而成就较为显著的威尔斯托夫斯基在创立俄罗斯浪漫主义民族歌剧方面是很有功劳的,但他的歌剧也以声乐部分为主,而且带有一定程度的肤浅轻浮的色彩。尽管他的歌剧在俄罗斯歌剧艺术上的发展上有重要的意义,但也不过起了历史的过渡作用。而格林卡无论在俄罗斯民族歌剧、交响音乐和抒情浪漫曲方面都显得才气纵横,在俄罗斯音乐史上可以称得上开山鼻祖,是俄罗斯音乐的第一位古典作曲家。 上在格林卡的音乐活动里有一件事情值得注意,那就是为了借鉴意大利歌剧的优点,他在1830年春天到意大利旅行,并在意大利住了三年多,结识了意大利年轻的作曲家贝里尼和唐尼采蒂,而且用心研究意大利歌剧的写作方法,和当时风靡一时的“意大利美声”唱法。如果你看过前苏联在50年代拍的传记电影《格林卡》的话,那部电影描写的事迹都是很真实的。格林卡在意大利呆了三年多之后,他又来到维也纳和柏林,从1834年起格林卡便回到俄罗斯,从事音乐创作,写出了著名的歌剧《伊凡·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由于当时俄罗斯的贵族们不理解格林卡的音乐的真正价值,这两部歌剧都遭受到挫折和失败。为了摆脱彼得堡沉闷的生活,他在1844年夏天又出国到了法国的巴黎,上演自己的作品,结果得到成功,被巴黎的听众接受了。同时在当时世界中心的巴黎,各种风格和流派的音乐都汇聚在一起,这使格林卡大开眼界,对他在创作管弦乐作品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后来格林卡为了获得创作上的新材料,他动身到西班牙去,那里以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民间音乐而出名,格林卡花了两年时间深入地观察西班牙的民族民间创作,参观民间的节目和娱乐方式,熟悉西班牙民间音乐的表演,记录他们的歌曲和器乐演奏的曲调。在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以后,格林卡写出了两部西班牙题材的管弦乐作品《阿拉贡霍塔主题辉煌随想曲》和《回忆马德里之夏夜幻想曲》。这两部音乐作品可以称它为格林卡在西班牙旅游的产品,在创作《阿拉贡霍塔主题辉煌随想曲》的时候,格林卡应用了华丽的管弦乐色彩,表现了欢乐和沸腾的情绪,生动地描绘出西班牙民间节日歌舞五彩缤纷的热烈场面。而《回忆马德里之夏夜幻想曲》也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效果。 上很多人都知道,在柴可夫斯基一生中有一个特别的转折点,就是由于尼古拉·鲁宾斯坦的推荐和介绍,柴可夫斯基和一位富孀梅克夫人建立了友谊,但这两位朋友都始终避而不见,只靠书信的来往来联系。梅克夫人用约请改编音乐作品的方式,每年付给柴可夫斯基六千卢布的酬金,让柴可夫斯基摆脱音乐院的教学工作,有充足的时间从事音乐创作。于是柴可夫斯基从1877年开始,每年抽出一些时间到欧洲各国旅游,而且在当地研究民间歌曲音乐,有时指挥当地乐队演奏自己的作品,因此在柴可夫斯基数量众多的作品中一部分带有游记的性质。 上柴可夫斯基从1866年开始写作《G小调第一交响乐——冬日的梦幻》,但一直到1874年才最后完成。在这段时间里,柴可夫斯基老是不满意自己的创作,于是经过无数次的修订和改写,费了不少周折才完成这部作品。说一句实在话,柴可夫斯基的《第一交响乐》比起他后来写的《第四》、《第五》和《第六——悲怆》三部交响乐,是确实不太成熟的,但无可怀疑,这部作品也有许多优点,例如青春的激情,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浪漫的色彩,都是比较突出的,难怪当时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产法国青年作曲家德彪西都十分赞赏这部作品。 上从作曲的年月可以看出,当时柴可夫斯基还没有和梅克夫人建立这种特殊的关系,也还没有出国旅游,但这部《第一交响乐》仍然是柴可夫斯基的一部旅游式的音乐作品。那时柴氏经常来往于莫斯科和彼得堡两地之间,冬日漫长的旅游使这个20多岁的青年作曲家感受到俄罗斯冬天大自然景色之美。一望无际的原野,似乎永远没有尽头的道路,北方壮丽的森林,暴风雪的肆虐,使这位多愁善感的作曲家在旅游中产生了各种梦幻、想象、回忆和联想。因此在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里,你可以从音乐中体味出上面所讲的大自然景色,雪橇和马车在白皑皑的雪地上奔驰,清脆而单调的玲声,还有使人害怕的暴风雪,以及旅途中的梦幻和回忆。 柴可夫斯基由于梅克夫人的资助,从1877年开始每年都出国旅游和创作,他先后去过瑞士、意大利、德国、捷克、法国和美国等国家,其中最常去的地方是意大利,那儿的歌剧和民歌都使到柴可夫斯基为之深深陶醉。他有一个习惯,不管在俄罗斯本土或是在外国,只要一听见动听的民歌,柴可夫斯基就立刻把它记录下来,日后就用这些素材写出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柴可夫斯基到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晚上他到街上散步,突然听到一个非常悦耳的声音,唱着一首美丽的歌曲。他连忙走上前去看看,原来是一个女孩子站在街头卖唱,年纪大约只有十二三岁,柴可夫斯基简直给这歌声迷住了,他想:“难怪人家都说意大利人都是天生的歌唱家,这个女孩唱得真好。”过了几天,柴可夫斯基又在街上碰见这个小姑娘,他请她唱几首意大利歌曲,有一首他特别喜欢的,要求她唱几遍,并且把歌谱记下来。后来,柴可夫斯基回到俄罗斯,完成了一部《儿童钢琴曲集》,其中有一首《意大利曲调》就是用他当时记下来的旋律写成的。 1878年柴可夫斯基又到了瑞士,住在日内瓦湖畔的克拉伦斯,他那时正在构思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正好他的朋友小提琴家科切克也来到瑞士,于是这两位音乐家就经常讨论这部协奏曲的写作问题。柴氏每写一段,科切克就随即给他试奏,于是在日内瓦湖畔常常听到美妙的小提琴声音。不过,这部乐曲虽然在瑞士开始创作,但乐曲所流露的情调却是完全俄罗斯化的,不管怎样这也是柴可夫斯基在一系列的旅游中所产生的作品。 继瑞士的克拉伦斯之后,柴可夫斯基于同年又到了巴黎和维也纳,12月间他又到意大利去,游遍了威尼斯、米兰和佛罗伦萨等地。两年以后他又从巴黎前往罗马,在这个古城住了三个月。在那儿他听到许多意大利的民歌和音乐,一个创作的冲动在他心中升起,于是着手创作一部管弦乐曲,记录他这次旅游的印象,这就是著名的《意大利随想曲》。这部色彩鲜明、通俗易懂的乐曲应用了从旅馆附近的兵营传来的号角声、威尼斯船夫的歌曲、街头小曲、民间舞曲和盛行于意大利的塔兰泰拉舞曲构成,它充分地反映了柴可夫斯基在罗马和佛罗伦萨所得到的印象。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文化名城,碧绿的阿诺河流经那里,它曾经是15至16世纪欧洲著名的艺术中心,在那里有很多雄伟而典雅的古代建筑,又是一处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这座曾经被很多诗人所讴歌、画家所描画的名城,就埋葬着柴可夫斯基的欢乐和悲哀。1887年柴氏着手写一部弦乐六重奏,曲名就定为《佛罗伦萨的回忆》,用来记录他几次在这座名城居住过的情结。1890年柴可夫斯基再到佛罗伦萨住了一段时间,回到俄国以后继续写这部作品,终于在8月完成。整部乐曲充满对这个优美典雅的城市怀念的情感。他满怀喜悦地给他的好友、他的创作赞助人梅克夫人写信说:“知道你非常喜欢室内乐,你一定会高兴听到这部《六重奏》的。......我真希望这部作品能够使你中意,我写它时是带着最大的愉快和热情的,也不花一点儿气力。”可是,梅克夫人没有回信,这使柴可夫斯基十分难受,而且十分焦急。过了一段时候,柴可夫斯基接到梅克夫人一封简短的、冷淡的,然而很有礼貌的信,说她快要破产了,从此以后恐怕不能再寄年金给他了。就这样长达15年的书信往来断绝了,柴可夫斯基极度伤心,金钱的帮助倒是小事,况且他那时出版乐谱的稿费甚为丰厚,但友谊的中断却使他受不了,于是这部《佛罗伦萨的回忆》成了他们两人友谊终结的纪念品。 经过旅游而写成的音乐作品还有很多,像美国作曲家格罗非的《大峡谷组曲》和《密西西比河组曲》都是有名的例子,都在本刊1997年第9期中《音乐与大自然》中介绍过了,就不再重复。现在我以意大利近代作曲家雷斯庇基一部音乐游记式的作品作结。 如果你听过意大利印象派作曲家雷斯庇基的“罗马系列”交响诗的话,相信你会为他在音乐里所调配的色彩所折服。其实雷斯庇基除了《罗马的松树》、《罗马的喷泉》和《罗马的节日》之外,还有不少音乐形象鲜明杰作,例如《禽鸟组曲》、《教堂的玻璃窗》和《巴西印象》都是脍炙人口的。不过“罗马系列”交响诗的名气太大了,把其他作品的名声稍为掩盖了。 雷斯庇基在1927年完成了交响诗《教堂的玻璃窗》之后,跟着在5月就出发去巴西旅行演奏,他在里约热内卢要和一个管弦乐队合作演出,但那里的乐队水平不高,还不足以演奏交响性的作品。后来该乐团提出,过一年之后再请雷斯庇基来巴西,他们在一年之内加紧训练,以便到时合作演出。在巴西逗留期间,雷斯庇基听了很多当地的民族音乐,而且很感兴趣,于是他和里约热内卢的乐队约定,一年之后他会带一部巴西题材的作品来和他们一起排练演出。在以后一年的时间里,雷斯庇基在欧洲一直举行频繁的演出,而且声名越来越大,因此他只能抽出很短的时间来创作这部管弦乐组曲《巴西印象》。他原定写五个乐章,结果定稿时只有三个乐章,他带着幽默的语气跟人家说,他写这部乐曲只不过为了兴趣和松驰一下紧张的神经而已。 1928年6月雷斯庇基依约再赴巴西,这部《巴西印象》在里约热内卢首演,当地的乐队水平虽有所提高,但这部作品对他们来说还是难一点,但演出成绩还算强差人意,雷斯庇基总算完成了任务。 《巴西印象》的第一乐章《热带之夜》是一首篇幅相当长的夜曲,描写巴西热带地区的一个黄昏,天气炎热,远处传来朦胧的民间音乐的声音,这是雷斯庇基神来之笔,特别富于诗情画意而且色彩缤纷,充满异国富于魅力的情调。 当雷斯庇基第一次访问巴西时,曾经到巴西东南部、南美第二大城市圣保罗去过,他在那儿附近参观了有名的毒蛇学院,那里收集了全世界各种毒蛇进行科学研究,并设有一个品种繁多的毒蛇养殖场,名叫“毒蛇花园”。这真是一个十分吸引人而又具有刺激性的地方,也是旅游胜地。雷斯庇基参观之后印象非常深刻,因此在这部《巴西印象》组曲的第二乐章里,安排了一首《在圣保罗的毒蛇花园里》,用木管乐器来刻划毒蛇的形象,用铃鼓和小军鼓描写可怕的响尾蛇,同时又在音乐里插入了中世纪一首宗教歌曲《愤怒的日子》的旋律来暗示死亡,把这个乐章渲染得有声有色。 第三乐章《歌曲与舞蹈》。雷斯庇基在这个歌舞之乡的巴西度过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在热闹的大街上有化装大游行的队伍,人们穿着五彩缤纷的衣服挤在一起观看,看到兴起,也加入游行队伍里又唱又跳。雷斯庇基还到当地一些夜总会参观,人们在跳着热情的森巴舞,巴西的这种流行于全世界的舞蹈,不论在情调和气氛上,其他地方都不能和它相比,这些场面都被雷斯庇基谱入了这个乐章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