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目前位置:文章首页 > 作品介绍 > 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46-893
        
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46-893
Date&Time:[ 2007-3-31 9:42:09 ]  Hits:[ 1665 ]
巴赫的这部《十二平均律曲集》是第一次为“十二平均律”系统作曲的尝试。虽然在他之前大约20年,已经有人针对当时刚刚兴起的“十二平均律”,尝试写了一些针对新音律的曲子。比如1702年,J.C.F. Fischer就曾经为“十二平均律”所给出的新12音阶中的9个写了一套曲子。但是从整体上为全部12个音作曲的第一人,是巴赫。正是他的这套《十二平均律曲集》,最终向人们证明了“十二平均律”是可以用来作曲的,而且其效果之美妙,以前的人们从未曾领略过。在推广“十二平均律”的过程中,这部作品是有特殊贡献的。

    在这里,针对从C、C#、……到B的每一个音,巴赫分别在大调和小调的框架内,各写了一首曲子。即他为C大调、c小调、C#大调、c#小调,……,一直到b小调,一共写了24首曲子。这样系统的尝试,可谓前无古人。所以《十二平均律曲集》在巴赫在世时就很受欢迎。随着“十二平均律”的普及,后世的钢琴家们几乎都学习过《十二平均律曲集》,所以现在它被称为“钢琴演奏的旧约全书”,一点也不奇怪。

    曲集里的每首曲子都是由前奏曲和赋格两部分组成的。前奏曲(Prelude)原来是指乐手在演奏之前,为了测试自己的乐器是否调好了弦或者定准了音高,而随意演奏的一个小乐段,后来逐渐定型成一种固定的曲式。前奏曲一般比较明快、有即兴的成份,而且音域跨度比较大。赋格(Fugue)是复调音乐中最常见的曲式之一。通常是有一个声部演奏出“主题”,然后其它声部依次对这个“主题”作出回应,最开始的声部再对这些回应作出相应的回应,几个声部之间交相辉映,极其绚丽多彩。巴洛克音乐的技巧性在这部作品里展露无遗。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分两卷,分别出版于1722年和1744年。每卷都包含有前面提到的一整套24首前奏曲和赋格,总共48首。它们的巴赫作品目录编号分别是BWV 846-BWV 893。一般来说,第一卷的曲子要明亮,欢快一些,第二卷要严肃、灰暗一些。这可能和巴赫自己的年龄增长有关。

    据说巴赫写这部曲集最初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们作为练习教材,他自己也许认为这只是音乐入门读物吧?第一卷的副标题就是《为了渴望学习音乐的青年而作,也供那些已经掌握这门技术的人士消遣之用》(第二卷仅仅简单地题为《24首前奏曲与赋格》)。这部曲集现在也被当作钢琴的入门练习,很多学钢琴的孩子们估计对这部曲集也是印象深刻,主要原因恐怕是因为它太难了,特别是第二卷。

    历来演奏《十二平均律曲集》的名家数不胜数。比如在1930年代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演奏全部两卷《十二平均律曲集》的瑞士钢琴家费什切(Edwin Fischer,1886-1960),特立独行的加拿大钢琴怪杰古尔德(Glenn Gould,1932-1982)等等。这里给大家提供欣赏和下载的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苏联钢琴家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1997)演奏的版本。李希特是位音乐天才,背谱的能力可能至今无人可敌(据说《十二平均律曲集》第二卷他只用了一个月就全部领会了),演奏时对音乐的处理非常独到且富有诗意。其他的钢琴大师比如古尔德就非常欣赏李希特。(静斋)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古钢琴音乐中的最高杰作,在整个音乐史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音乐上的"旧约全书".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每卷由二十四曲组成,两卷共四十八首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是十二平均律首次被这样完整地运用,预示了键盘乐器的远大前程,在当时古钢琴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奠定了现代钢琴的技术,而且就其音乐本身来说,也有根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仍被视为古典音乐的典范.《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为键盘弦乐器 (Clarier)写的,他所说的Clarier常被误解为克拉维科德,实则泛指键盘弦乐器,包括克拉维科德与哈普西科德,第一本巴赫传记作者福克尔认为巴赫喜欢克拉维科德,因而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英国组曲》等都是为克拉维科德写的,但巴赫在遗嘱中提到的家藏乐器中有六架哈普西科德族乐器,却没有一架克拉维科德,可见福克尔的说法是值得推敲的.曲集的第一卷和第二卷都是按同一体系安排的,即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依次类推,按半音的顺序遍及全部大小调.按纯律调音的古钢琴只能弹少数几个调,调性一多,音就不准了,所以超过三,四个调号的调性几乎不用,平均律在巴赫之前就为人所知,但从未付诸实践,巴赫特意要求古钢琴按平均律调音,即将八度分成十二个音程相等的半音, 这样就能弹出所有的大小调,并可以自由地转调,而转调又是将主题材料加以戏剧性展开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曲集的每一首都包括一个前奏曲和一个赋格曲,所以,《平均律钢琴曲集》也有叫作《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的.赋格艺术对一般作曲家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在天才的巴赫手中,却可以写成最富于情感最深刻动人的作品.他的赋格主题既有抒情性的,悲剧性的也有风俗性的,英雄性的,它们是当时德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巴赫个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巴赫在赋格的创作中,将这一体裁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充分发挥写作上的自由度,只严格遵循呈示部的原则,而在展开部或插部则灵活地施展他的变化技能,他运用主题的技艺性处理(倒影,逆行,扩大,紧缩)作为贯穿前后的线索,而在富于对比的答题和对题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变化,并加进新的因素,使全曲达到高度的对比统一.巴赫在赋格创作上又一超越前人的地方,是他的赋格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和均衡的结构感,这是因为在赋格大厦的底部有坚实的和声基础,和声在巴赫乐思的发展上和结构布局上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巴赫的赋格至今仍被视为复调与和声相结合的最高典范.从宏观上品味这两卷作品性格上的差异,我们甚至能够感受到巴赫生活上的沧桑与变迁:  

      第一卷创作于1722年,巴赫37岁,那几年在克滕的宫廷里任职,受命创作了许多非宗教音乐,前此不久的1720年,巴赫的第一个妻子去世,翌年他与小17岁的安娜马格达莲娜结了婚,写第一卷时,巴赫必定还沉溺于新婚的喜悦之中.第一卷里的巴赫很有生活情趣,其音乐使人亲近,容易引起共鸣,每一首都那么鲜明而有特点,听来引人入胜.  

      第二卷里表现的是另一个样子的巴赫,事隔十六年后,他已经逐渐走向老年,早就离开了克滕,在莱比锡古老而又阴沉的托马斯教堂任职,埋头创作了无数宗教音乐清唱剧,第二卷里的巴赫衰老且略带悲凉.第二卷也不像第一卷那样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地写了约四年之久.
搜索相关文章-搜索结果↓
巴赫《为四架古钢琴而作的协奏曲》BWV1065
巴赫《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曲》BWV903
巴赫《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BWV565
巴赫《意大利协奏曲》BWV971
巴赫《赋格的艺术》BWV1080
巴赫《德国组曲》(帕蒂塔)BWV825-830
巴赫《英国组曲》BWV806-811
巴赫《法国组曲》BWV812-817
巴赫《创意曲集》BWV772-801
巴赫《戈德堡变奏曲》BWV988
浅析巴赫作品演奏
克里斯多福.艾森巴赫 Christoph Eschenbach
巴赫的音乐神学
《巴赫论》与《德法两国管风琴的制造与演奏风琴的技巧》
慕尼黑巴赫管弦乐团(Munchener Bach-Orchester)
埃森巴赫(1940- )Christoph,Esohenbach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巴赫的纯音乐分析
Copyright © MOONPIANO.COM. 豫ICP备11007006号-1 Powered by FZG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