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王建浩
中国的听众太有“才”了,居然把一个堂堂的法国钢琴家气哭了!
其实,事情很简单,据《扬子晚报》报道:法国钢琴家布菲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音乐会,由于不少孩子在演出时上窜下跳、大呼小叫,再加上成人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说话声,音乐会无法正常进行下去,布菲为此落泪了。在音乐会上发出嘈杂吵闹之声影响演出,在中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布菲实在没有必要哭。
布菲其实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在中国,不少人是身兼数职,“日理万机”,哪敢关手机?万一落下什么重要信息,岂不是造成重大损失?再说,许多人也并不是冲着音乐来的,只是为了娱乐放松,碰上十年八年没见面的老朋友,还不高谈阔论一番,叙叙旧,联络联络感情?更何况这样的音乐会在中国也实在难得,对儿童不收门票,那干吗不把孩子带来熏陶熏陶,让他们增长一些艺术细胞?
布菲也不如某些中国明星“聪明”。既然听众吵闹不用心听,又何必那么认真呢?她弹李斯特和舒曼,还是贝多芬和莫扎特,还是约翰·施特劳斯和柴可夫斯基,也许根本没有听众在意。这时如果来一个“即兴曲”,说不定还会赢得听众阵阵热烈的掌声呢!即便不这样,也可以请上自己的朋友来个“真情告白”;或者请上父母亲戚,来个“童年大爆秘”;或者请个三寸不烂之舌的主持人,来点搞笑幽默;抑或弄个以前的录音,做个假动作……反正门票已经售出了,听众的钱已经赚到腰包了,何必在乎他们的表现呢?只要消磨了时间,糊弄糊弄,时间够了就散场,皆大欢喜。何必哭呢,弄得大家都不高兴。
布菲还是个“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当记者问她为什么哭时,她说:“嘈杂的声音使我无法专注于我的音乐,那不是我的最好水平。没有把最好的东西带给南京观众,这让我有点难受。”她的学生告诉记者,布菲弹奏李斯特和舒曼作品的技艺在法国可谓首屈一指,她任教的巴黎国立音乐学院也是全欧洲最好的音乐学院。她没有埋怨中国的听众,反而责备自己没有把最好的东西带给听众。现在已进入一个娱乐化、大众化的时代,艺术化、高雅化已成为往事,布菲偏要拿“鸡蛋”和“石头”碰,这使我想起了堂·吉诃德。但是,有人居然劝布菲来点中国式的阿Q精神胜利法!中国具有阿Q精神的人何其多,具有堂·吉诃德精神的人何其少!
布菲对理想的坚持和对艺术的敬畏让人为之动容。我实在难以想象那些夹杂着孩子爬上爬下凳子吱嘎声、哭闹声、手机铃声、说话声的李斯特和舒曼钢琴曲是什么样子!有人说,音乐是诉诸心灵的,甚至可以闭上眼睛、关上灯光,任凭音乐在心底流淌,可是有几个听众是用心灵在聆听音乐的呢?中国古代有高山流水的故事,听音乐不但要用心灵去听,还要有知音般的相互欣赏和理解,布菲有多少知音呢?不能说没有,我相信南京艺术学院的一些老师是用心灵聆听的,是布菲的知音,但这种嘈杂、吵闹,是对这些听众的不尊重,是对布菲的不尊重,也是对艺术的不尊重。
再说孩子,似乎在音乐会上不让孩子乱动、说话是办不到的。按照西方听音乐会的要求,小孩是不准带入的,儿童则有专场演出。可是,许多家长并没有制止嬉闹的孩子,而是听之任之。再说,那些家长手机乱响,打电话,自己都没有以身作则,如何能培养出有修养的下一代?布菲说:“我希望中国的孩子可以把纷繁的比赛放一放,多开自己的演奏会,这样当有人谈话、弄出杂音时,才能让孩子自己体会到,表达音乐时,让别人在台下静静地倾听自己,有多么重要。”
所以,那些“日理万机”、关不了机的请不要来;那些娱乐放松约会聊天的请不要来;那些管不住自己孩子的请不要来;那些不尊重艺术、附庸风雅的请不要来。要请那些真正喜爱音乐的知音来,去感受那“诗意的瀑布”……还音乐会一片安宁,还音乐会一份文明,还音乐会一点尊重。
布菲哭了。但愿布菲的每一滴眼泪都有重量,不是白流。
《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14日第4版
|
|